来源 |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撰稿 | 城建策划设计研究所 汪琪 申龙 于双文
审核 | 城建策划设计研究所 黄雄
摘要
种业产业园作为支撑种业发展的空间载体和种业产业链延伸优化的重要平台,是推动地方农业和城乡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探索种业产业园规划策略,对促进该类园区可持续发展和提升种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产业链视角出发,构建一套产业—空间—参与主体协调发展的种业产业园规划框架,并以阳江海水种业产业园为例,提出“打通保育繁推种业产业链全环节”“塑造互动衔接的空间格局,支撑种业产业园的产业链全环节发展”“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明确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在产业链各环节上的角色和职责”等策略。研究成果能为种业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种业产业园,种业产业链,空间规划,参与主体,规划策略
产业链视角下的种业产业园发展
产业链视角下种业产业园规划的总体框架探讨
种质资源保护是育种创新和种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基于此,本文立足于育繁推一体化产业链的既有研究,补充完善种子保护保育环节,提出构建种业“保育繁推”一体化产业链。该产业链是指政府及种业相关的企业、科研院所、农业经营主体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种业健康稳定发展为目标,以种苗为对象,形成种质资源保护、育种研发、种苗繁殖、经营推广各环节紧密衔接、高效协同的动态链式组织[1]。该产业链的运行流程主要包括四个环节,各环节所需的空间需求和参与主体有所差异,并相互联系。
一是保种阶段,即种质资源保护,旨在完善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强化种质资源收集、分析、遗传保护与利用,主要以种质资源保护库、保种场、保护区和区域性基因库为空间载体。
二是育种阶段,即育种研发,作为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和上游,旨在选育适应性强、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品种,主要依托遗传育种中心、原良种场等空间载体。当前,我国保种、育种主体多以农业科研院所为主导、种业企业保护与研发部门为补充,但各地保育种主体的发展水平存在不平衡性。部分地区缺乏高水平的农业科研院所或种业企业,导致保育种工作相对滞后。未来需要加强政府部门在保育种环节的扶持力度。
三是繁殖阶段,即种苗规模化、标准化繁殖,将选育出的优良品种进行大规模繁殖,建立商业化种苗繁殖体系,以苗种扩繁基地、制种基地等为主要空间载体,用地规模需求较大。当前,我国种苗繁殖主体是繁推一体化或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既包括外地企业,也包括当地大户创办的企业,这些企业通过与合作社、农户等签订合同建立利益联结关系,实现规模化繁殖[3]。
四是推广阶段,包括种业质量把控、品牌塑造、物流运输、展览销售等经营推广工作,以检验检测中心、物流仓库、销售展示中心、数据中心等为主要空间载体,选址应邻近人流密集且交通便捷的城区或镇区,以增加销售和推广的机会。目前,我国经营推广环节的主体主要包括专业销售型企业和综合型种子企业的销售部门,下设经销商、代理商等进行渠道分销。此外,随着社交软件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利用微信等社交软件建立销售群,进行种子产品的线上直销。
四大环节在产业与空间上分工协作、紧密联系,相似环节可结合布局,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用地效率。各环节既可以单独运作,也可由政府部门、企业、科研机构等主体整合资源,联合当地农户进行整体运作。
图2-1 种业保育繁推一体化产业链运行流程
2.2 产业链视角下的种业产业园规划框架
总体而言,种业产业园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综合体,呈现出产业、空间、参与主体紧密关联且互相影响的特征,该类园区规划一方面要构建功能完善的产业链条,增加园区产品的附加值;另一方面要协调产业链的上下游关系,从空间布局、参与主体等多维度进行研究与规划设计,共同保障园区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当前种业产业园的针对性研究较少,科学性和体系性也有待加强。
图2-2 产业—空间—参与主体协调发展的种业产业园规划框架
阳江海水种业产业园发展的要素资源与潜在困境
3.1 规划背景
3.2 研究区概况
3.3 要素资源
3.4 潜在困境
产业链视角下的阳江海水种业产业园规划策略
4.1 规划构思
规划立足于种业发展政策、区域市场和园区基础优势,补充延伸保种、育种及经营推广产业链,强化规模化、标准化繁育环节,推动园区建设成为保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产业链示范基地。基于此,构建产业—空间—参与主体规划框架,塑造保育繁推体系下的“一芯两片一轴”空间格局,提出满足产业链各环节需求的用地规模,鼓励引入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推动实现阳江海水种业产业园的可持续发展。
图4-1 阳江海水种业产业园产业—空间—参与主体规划框架
4.2 产业:打通保育繁推种业产业链全环节
4.2.1推动种业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
其中,保种环节主要指开展活体种质资源收集、保藏工作,育种环节包括基础研究、新品种培育、亲本培育与繁殖等,繁殖环节指开展规模化、标准化的苗种扩繁工作,经营推广环节包括种质测试评估、种苗检验检测、物流运输、品牌塑造与推广及营销网络健全完善等。
4.2.2重点加大育种研发力度
提升种业科技研发水平,推动亲本培育、品种研发、遗传改良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坚。阳江海水种业产业园需重点完善育种科技创新体系,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以现有或新引进企业为主体,联合高等院校和农技科研院所合建研发机构。育种研发机构需根据市场需求,瞄准“名优、抗病抗逆、适应性广、市场竞争力强”创新品系选育目标,不断提高园区新品种研发水平和亲本培育能力。
4.2.3做大做强种苗繁育环节
科学扩繁,着力提升种苗繁殖的标准化与规模化养殖水平。根据海水种苗的生长阶段,加强繁殖过程中的环境控制,确保种苗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下生长,以提高种苗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加强病虫害防治,防止病虫害对种苗造成损害。同时通过引入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提高繁殖效率和种苗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种业产业园的市场竞争力。
4.3 空间:塑造互动衔接的空间格局
4.3.1规划产业集聚、功能协调互补的空间布局
为支撑保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产业链发展,规划结合空间资源及种业生产关联性进行园区空间布局,划分保种区、育种区、繁殖区及经营推广区[12]。其中,保种、育种功能区涉及种质资源保种场、遗传育种中心、亲本培育基地等项目,对水质要求较高,两类功能区宜邻近或结合布置;繁殖功能区需建设苗种扩繁基地,涉及养殖池塘、工厂化车间等项目,用地空间需求和水量要求大,宜选址于滨海地带及交通便利的地区;经营推广功能区需要一定的建设用地且对交通区位要求较高,宜邻近人流集聚区或片区入口。
在园区功能结构的指引下,形成“一芯两片一轴”的空间结构。“一芯”即一个综合服务芯,发挥中部交通便捷、邻近镇区的区位优势,承担检验检测、展销、品牌塑造、物流等经营推广功能,建设种苗保育繁推展销中心。“两片”分别为种苗繁育片、科研育种片,种苗繁育片发挥西部建设用地充足的优势,打造规模化、标准化的养殖示范区,建设苗种扩繁基地,布局繁殖工厂和高标准养殖池塘;科研育种片发挥东部水质优势,布置保种及科研育种功能,建设亲鱼保育基地、海水鱼良种繁育基地、海水鱼类遗传育种中心。“一轴”即一条种业提升发展轴。依托广东滨海旅游公路,形成海水种苗保育繁推一体化种业示范带与形象展示轴。
图4-2 阳江海水种业产业园空间结构规划图
4.3.2满足产业链各环节的用地需求
不同产业对用地类型及规模的需求不同,同一产业链内的不同产业部门,其所需用地空间也会因各部门的产业流程而有所差异[11]。为了探索阳江海水种业产业园产业链各环节的用地需求差异,结合相关案例和产业行业标准研究,将产业用地类型划分为科技研发用地、育苗繁育用地、养殖池塘用地、配套服务用地等四类。
其中,养殖池塘用地规模需求最大,在四类用地中约占80%,建设方式是基于现有土塘的高标准改造,单个池塘基底面积2~4亩,长宽比1.5:1~3:1,每个池塘搭建1组冬棚;育苗繁育用地需求较大,在四类用地中约占10%,需要搭建标准化厂房,建议采取水平平列式布局,便于生产工序及运输开展;科技研发用地需求较小,在四类用地中约占5%,需提供办公场所、实验室、试验厂房,并附带部分试验池塘;配套服务用地需求较小,在四类用地中约占5%,采取物流仓储厂房、中试检测车间、办公型及展销型建筑混合布局模式,同一建筑内集成检验检测、办公、销售、展览、数字化服务等多种专业类场所。
图4-3 阳江海水种业产业园产业链各环节的用地需求示意图
4.4 参与主体:多元主体协同合作
4.4.1明确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
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合理分工与协作,合力推动种业产业链一体化构建是种业发展的关键所在[5]。阳江海水种业产业园应以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为契机,加速政府部门职能转变,为种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包括提供科研支撑、完善市政配套服务、强化种子市场监管等。科研机构和企业则需在保、育等关键环节深化合作,充分利用阳江海水种业产业园现有企业的科研基础,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研发体系,鼓励企业联合科研机构组建科研中心和保育种平台,共同致力于现代化水产种业体系和种业产业园的构建。
4.4.2着力培育种业产业链一体化的龙头企业
以打造保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龙头企业为方向,通过联合、兼并、入股等方式,引导科研育种企业进入或推动现状规模企业成长为种业龙头。针对现状种业发展育苗环节薄弱、保育繁推脱节等问题,应加快种子产业整合,促进科技创新,加速新品种选育和推广,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种子科技体系。大力培育种业龙头企业,加大在政策、农业技术推广和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力度,组建集保种、科研育种、繁殖生产、营销推广为一体的龙头种业企业。
4.4.3强化联农带农的利益共享机制
优化种苗繁殖主体之间的利益共享机制。完善园区现有的“企业+基地+农户”养殖模式,巩固种业企业与合作社、种苗大户、农户之间长期的契约合作关系。企业可探索股份合作制等方式,鼓励其他主体以土地、资金、劳动力、技术等资源入股,结成互利共赢、协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同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联农带农的社会效益,为农户提供种质资源、技术支持、市场信息以及种苗生产等关键环节的服务,提升种业产业的整体效益。
结束语
参考文献
[1]瞿小艳,熊银解.我国种业育繁推一体化产业链发展机制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4,41(22):170-174+195.DOI:10.16768/j.issn.1004-874x.2014.22.045.
[2]马述忠,任婉婉.我国种业产业链延伸发展瓶颈、战略机遇与美国经验借鉴[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3,33(07):3-12.DOI:10.19559/j.cnki.12-1387.2013.07.001.
[3]张永强,单宇,王刚毅.我国种子产业链关键节点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经济纵横,2015,(10):85-90.DOI:10.16528/j.cnki.22-1054/f.201510085.
[4]唐浩,李军民.世界种业发展模式经验借鉴[J].世界农业,2010,(05):5-8.
[5]李万君,李艳军.典型国家种子产业链模式比较分析及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11,(06):131-137.DOI:10.13580/j.cnki.fstc.2011.06.022.
[6]孙永萍.全产业链下的文化产业园区规划设计策略与实践[J].规划师,2015,31(08):70-74+86.
[7]李萌,李石,赵东风,等.石化园区产业链空间布局优化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6,39(S2):540-543.
[8]陈平,康铭东.数字语境下的电商产业园规划设计[J].规划师,2016,32(07):76-80.
[9]沈丽珍,黎智辉,陈香.产业链视角下工业区产业空间布局方法研究——以盘锦船舶工业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9,29(07):1139-1142+1147.
[10]沈大炜,林志强,陆佳.农业全产业链引导下的现代农业科技园规划策略——以广西兴业农业科技园的规划实践为例[J].规划师,2016,32(S1):46-50.
[11]饶曦东,古叶恒,周剑峰,等.产业-空间协调视角下的产业园区规划实践——以长沙岳麓科技产业园规划设计为例[J].规划师,2021,37(23):40-46.
[12]姜秋全,刘昆轶,陈浩.空间规划与产业发展的互动研究与实践——以株洲产业新城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2,(S1):2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