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视角下的种业产业园规划策略研究——以阳江海水种业产业园为例

学术   2024-11-01 22:47   广东  

来源 |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撰稿 | 城建策划设计研究所 汪琪 申龙 于双文

审核 | 城建策划设计研究所 黄雄



摘要

种业产业园作为支撑种业发展的空间载体和种业产业链延伸优化的重要平台,是推动地方农业和城乡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探索种业产业园规划策略,对促进该类园区可持续发展和提升种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产业链视角出发,构建一套产业—空间—参与主体协调发展的种业产业园规划框架,并以阳江海水种业产业园为例,提出“打通保育繁推种业产业链全环节”“塑造互动衔接的空间格局,支撑种业产业园的产业链全环节发展”“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明确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在产业链各环节上的角色和职责”等策略。研究成果能为种业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种业产业园,种业产业链,空间规划,参与主体,规划策略


种业作为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农业整体效益和国家粮食安全。然而,我国种业发展仍面临育繁推脱节、科技研发能力不足及自主育种基地建设滞后等问题[1],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推动种业健康发展,已成为当前面临的现实挑战。在全球化和市场化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种业产业链作为一种系统的、有机的运作模式,是提升种业附加值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路径,也是强化产业经济联系、带动区域共富的关键纽带[2]。种业产业园作为支撑种业发展的空间载体和种业产业链延伸优化的重要平台,是有效聚集各类资源、促进产业链各环节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基于产业链视角的种业产业园规划策略研究,对于提升种业竞争力及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产业链视角下的种业产业园发展


1.1 种业产业链发展研究

种业产业链是一个包括育种研发、生产繁育、销售推广等全过程的完整体系,由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及农业经营主体等多元参与者组成的链状结构[1-4]。研究显示,尽管我国种业对育种研发及销售环节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但产业链仍呈现出结构“短而窄”,高附加值的育种和营销环节乏力,各环节相对孤立,龙头企业实力不足,种子生产主体繁多且缺乏自有育种基地等问题[1-3]。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种业链一体化程度尚显不足,在科研育种、种子生产标准化、种子质量管理、营销网络构建以及农户认可度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4,5]。

种业产业链延伸的内涵是在既定产业链基础上的双向拓展,包括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两个层面[2]。纵向层面涵盖前端生物育种环节、后端种子售后与市场营销环节,横向层面则扩展至相关配套和服务产业。一条高效且富有竞争力的产业链应具备完整性和结构合理性,特别需要注重育种等战略性环节的补充和完善[2,3]。此外,有研究从机制方面出发,倡导公共科研机构专注基础研究、企业则主攻商业化育种,以此推动产业链协同运行[1]。

尽管种业产业链体系研究已取得一定成就,但关于种业园区、基地的空间规划研究仍相对薄弱。现有研究多聚焦于产业链整体架构,而在特定地理空间内如何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以推动产业链高效运作的探讨尚欠深入性与系统性。因此,未来研究应更加注重空间规划与产业链发展的结合,以期为我国种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更为全面有效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2 产业链视角下的园区规划研究

近年来,随着全产业链概念的日渐成熟,部分学者从产业链视角切入,对文化产业园区、石化园区、电商产业园、船舶工业区以及现代农业园区等不同类型的产业园区进行分析[6-10],结果表明产业链视角下的园区规划遵循着一套系统性策略,其核心关注点包括产业链延伸、空间需求识别、空间布局优化以及运营管理模式创新等。

产业链延伸是产业链视角下园区规划的首要步骤,需要根据产业筛选原则,明确园区的产业功能体系[11],同时最大限度“拉长”已有产业链条,打通种业产业链全环节,为后续的规划布局奠定坚实基础[6];理清产业链各环节的空间需求是关键环节,不同的产业部门对交通区位、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的需求存在差异,在规划过程中需要深入分析各环节的空间选址需求,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11];在理清产业链及各环节空间需求的基础上,要进一步通过规划布局,构建合理的产业空间组织模式,以实现各环节的产业功能协作关系,这一步骤中,要厘清各环节内在联系,通过优化布局降低交通成本,同步统筹科技研发、销售和生产制造等功能模块,多元措施并举,以实现园区内各环节的协同发展和资源共享[9,11];此外,多元主体的参与、灵活的开发运营管理模式是保障园区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多方参与、合作共赢的开发运营管理模式成为新的趋势[6]。

总体来看,产业链视角下的园区规划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现有研究为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和借鉴,但以种业产业园这一类型园区作为研究区的讨论较少。

1.3 产业链视角下的种业产业园规划研究

从产业链视角出发对种业产业园进行产业链延伸优化,并根据上下游产业需求匹配相应的空间布局和参与主体,有助于提升园区内部的分工协作能力和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推动种业提质增效和城乡统筹发展[10]。研究显示,种业产业园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种业创新的重要载体,其产业链、设计策略、参与主体、运营管理模式、市场风险、地域等均具有独特的挑战和重要性[2,3,10],但种业产业园的系统性和针对性研究较少。尽管部分研究提出要以基地建设为依托,合理规划种子生产布局[3],同时建立产前、产中农用设施和物资供应市场,建设全自控的育苗育种车间及塑料大棚[2],但从空间规划切入的框架性研究仍有待深化。如何整合农业、城市规划、产业经济等学科理论,协调种业产业、空间及参与主体的关系,成为当前种业产业园规划亟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基于此,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产业链视角下种业产业园的规划框架,并以阳江海水种业产业园为例,探索一套产业—空间—参与主体高度协调的规划策略,以期为种业产业园规划提供决策与管理支持,助推其实现可持续发展。


22

产业链视角下种业产业园规划的总体框架探讨

2.1 种业保育繁推一体化产业链概念

种质资源保护是育种创新和种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基于此,本文立足于育繁推一体化产业链的既有研究,补充完善种子保护保育环节,提出构建种业“保育繁推”一体化产业链。该产业链是指政府及种业相关的企业、科研院所、农业经营主体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种业健康稳定发展为目标,以种苗为对象,形成种质资源保护、育种研发、种苗繁殖、经营推广各环节紧密衔接、高效协同的动态链式组织[1]。该产业链的运行流程主要包括四个环节,各环节所需的空间需求和参与主体有所差异,并相互联系。


一是保种阶段,即种质资源保护,旨在完善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强化种质资源收集、分析、遗传保护与利用,主要以种质资源保护库、保种场、保护区和区域性基因库为空间载体。


二是育种阶段,即育种研发,作为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和上游,旨在选育适应性强、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品种,主要依托遗传育种中心、原良种场等空间载体。当前,我国保种、育种主体多以农业科研院所为主导、种业企业保护与研发部门为补充,但各地保育种主体的发展水平存在不平衡性。部分地区缺乏高水平的农业科研院所或种业企业,导致保育种工作相对滞后。未来需要加强政府部门在保育种环节的扶持力度。


三是繁殖阶段,即种苗规模化、标准化繁殖,将选育出的优良品种进行大规模繁殖,建立商业化种苗繁殖体系,以苗种扩繁基地、制种基地等为主要空间载体,用地规模需求较大。当前,我国种苗繁殖主体是繁推一体化或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既包括外地企业,也包括当地大户创办的企业,这些企业通过与合作社、农户等签订合同建立利益联结关系,实现规模化繁殖[3]。


四是推广阶段,包括种业质量把控、品牌塑造、物流运输、展览销售等经营推广工作,以检验检测中心、物流仓库、销售展示中心、数据中心等为主要空间载体,选址应邻近人流密集且交通便捷的城区或镇区,以增加销售和推广的机会。目前,我国经营推广环节的主体主要包括专业销售型企业和综合型种子企业的销售部门,下设经销商、代理商等进行渠道分销。此外,随着社交软件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利用微信等社交软件建立销售群,进行种子产品的线上直销。


四大环节在产业与空间上分工协作、紧密联系,相似环节可结合布局,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用地效率。各环节既可以单独运作,也可由政府部门、企业、科研机构等主体整合资源,联合当地农户进行整体运作。


图2-1 种业保育繁推一体化产业链运行流程

2.2 产业链视角下的种业产业园规划框架


总体而言,种业产业园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综合体,呈现出产业、空间、参与主体紧密关联且互相影响的特征,该类园区规划一方面要构建功能完善的产业链条,增加园区产品的附加值;另一方面要协调产业链的上下游关系,从空间布局、参与主体等多维度进行研究与规划设计,共同保障园区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当前种业产业园的针对性研究较少,科学性和体系性也有待加强。


因此,本文在产业链支撑的骨架下,对种业产业园的产业环节、空间布局和参与主体进行深入探讨。通过系统性分析,协调产业、空间、参与主体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探索一套产业—空间—参与主体高度协调的种业产业园规划框架,其中,产业要素作为核心驱动力,促进空间资源的集聚与协同,同时优化参与主体之间的分工合作与利益共享机制;空间要素则为产业提供坚实的用地保障与环境支撑,推动各参与主体在资源利用上实现效率最大化,进而提高整体收益;多元参与主体通过政策与资金扶持、科研力度提升等多种方式合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在空间上各参与主体共建产业平台、完善配套设施(如下图所示)。这一框架旨在提升种业产业园规划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以期为种业产业园的科学发展、合理布局及有效运营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图2-2 产业—空间—参与主体协调发展的种业产业园规划框架


3

阳江海水种业产业园发展的要素资源与潜在困境


3.1 规划背景


为践行大食物观、保障粮食安全,2023年广东省启动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带动阳江、湛江等沿海城市集聚海洋要素,系统构建一条从种业、养殖、装备到精深加工的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全链条,打造水产种业的“南繁硅谷”。在此背景下,阳江市凭借得天独厚的沿海地理位置、全省领先的种苗生产能力以及种业集聚发展等优势基础,以“种业”为核心特色,启动阳江海水种业产业园规划建设。

3.2 研究区概况


本文选取典型的种业产业园——阳江海水种业产业园作为研究区。该园区位于广东省阳江市阳西县西南部滨海地区,广东滨海旅游公路东西向贯通基地,沙扒渔港位于基地西南侧,交通区位良好,园区规模约11平方公里。


3.3 要素资源


3.3.1种质资源集聚,海水种业初步形成规模化和集群化
园区及周边地区的海水鱼、虾、蚝、螺等种质资源分布呈集聚特征,海水种苗已开展规模化养殖,初步形成种苗繁殖产业集群。经过多年发展,园区所处区域的种业结构逐渐优化,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科技支撑力不断增强。从区域层面来看,2022年园区所在地阳西县拥有种苗生产场186处,海水种苗年产量超400亿尾,总产值超10亿元,产量份额占据全省种苗近80%。阳西县全力扶持发展海水种苗产业,该园区所在区域恰好是阳西县乃至阳江市种业最发达、产业化水平最高的核心地带。

3.3.2养殖池塘、建设用地等空间资源较为充足
园区拥有充足的养殖池塘和建设用地资源,不同片区的土地资源有所差异。相关数据显示,园区现状拥有约1.5万亩池塘,主要集中在两侧;此外,西部拥有约50公顷可利用建设用地,中部拥有约10公顷可利用建设用地,东部拥有约20公顷可利用建设用地,为园区种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池塘养殖和建设空间保障。

3.3.3初步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种业养殖模式
园区种业发展遵循“龙头带动,联农带农共富”,已初步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种业养殖模式。当前,园区规模种业企业包括本地企业和外地企业,联合建立了多个标准化、规模化种苗生产基地,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紧密合作模式,有效带动了农户创益增收,成为全县及全市农户种业发展意识最强的区域。


3.4 潜在困境


3.4.1种业生产能力强,但前端育种研发、后端经营推广能力相对较弱
园区种业发展的前端育种创新能力和后端销售、物流、推广能力有待提升。园区种业科研以龙头企业为主,形成了“亲鱼—鱼卵—鱼苗—成品鱼”的循环生产链,但仍存在种质资源保护力度不足、育种能力和种苗质量有待提升等问题,且种苗销售以传统的批发和散货交易为主,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种业发展和市场扩张能力。尽管海水种苗繁殖环节对环境条件要求相对宽松,但由于湛江、江门等其他沿海地区鱼苗繁育场众多,园区在种苗繁殖环节的竞争优势易被取代。总体来看,园区尚未形成良好的种业保育繁推一体化产业链。

3.4.2养殖空间零散分布,用地利用率和集约节约水平有待提升
种业养殖空间零散分布,已成为制约园区种业集约高效发展的关键问题。受历史原因、地形地貌差异以及养殖户个体选择等多种因素影响,养殖农户数量不断增多,养殖池塘、育苗厂房等种业产业空间呈现出零散分布的状态。各养殖区块间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导致养殖资源配置不合理,利用效率低下。此外,零散分布的养殖空间也增加了养殖活动的监管难度,对园区可持续发展带来潜在挑战。

3.4.3参与主体协作度不高,未形成发展合力
园区种业发展的参与主体各自为阵,在育种、扩繁、经营推广等环节未形成合力。政府在资金、公共服务配套建设等方面的扶持力度有待加强。企业则以繁育环节盈利为主,对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体系构建的认知度不够,整体产学研融合不紧密,导致种业创新研发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不足,品牌资源整合及品牌推介力度有限,难以支撑未来海水种业大规模化、高标准化发展。现状种业基地规模较小,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关系不紧。此外,随着外地企业进驻,与原有农户在用地权属上存在冲突,也会进一步影响种业产业园的健康发展。


4

产业链视角下的阳江海水种业产业园规划策略


4.1 规划构思


规划立足于种业发展政策、区域市场和园区基础优势,补充延伸保种、育种及经营推广产业链,强化规模化、标准化繁育环节,推动园区建设成为保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产业链示范基地。基于此,构建产业—空间—参与主体规划框架,塑造保育繁推体系下的“一芯两片一轴”空间格局,提出满足产业链各环节需求的用地规模,鼓励引入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推动实现阳江海水种业产业园的可持续发展。


图4-1 阳江海水种业产业园产业—空间—参与主体规划框架


4.2 产业:打通保育繁推种业产业链全环节


4.2.1推动种业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

构建集“种质资源保护、育种研发、种苗繁殖、经营推广”于一体的阳江海水种业产业园体系。在现状种业发展的基础上,向前、向后延伸产业链,补充上游保种功能,强化上游育种、中游繁殖环节,完善下游检验检测、展览销售、流通及品牌营销等经营推广环节,进而构建保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产业链。同时,积极探索种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其中,保种环节主要指开展活体种质资源收集、保藏工作,育种环节包括基础研究、新品种培育、亲本培育与繁殖等,繁殖环节指开展规模化、标准化的苗种扩繁工作,经营推广环节包括种质测试评估、种苗检验检测、物流运输、品牌塑造与推广及营销网络健全完善等。


4.2.2重点加大育种研发力度

提升种业科技研发水平,推动亲本培育、品种研发、遗传改良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坚。阳江海水种业产业园需重点完善育种科技创新体系,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以现有或新引进企业为主体,联合高等院校和农技科研院所合建研发机构。育种研发机构需根据市场需求,瞄准“名优、抗病抗逆、适应性广、市场竞争力强”创新品系选育目标,不断提高园区新品种研发水平和亲本培育能力。


4.2.3做大做强种苗繁育环节

科学扩繁,着力提升种苗繁殖的标准化与规模化养殖水平。根据海水种苗的生长阶段,加强繁殖过程中的环境控制,确保种苗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下生长,以提高种苗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加强病虫害防治,防止病虫害对种苗造成损害。同时通过引入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提高繁殖效率和种苗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种业产业园的市场竞争力。


4.3 空间:塑造互动衔接的空间格局


4.3.1规划产业集聚、功能协调互补的空间布局

为支撑保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产业链发展,规划结合空间资源及种业生产关联性进行园区空间布局,划分保种区、育种区、繁殖区及经营推广区[12]。其中,保种、育种功能区涉及种质资源保种场、遗传育种中心、亲本培育基地等项目,对水质要求较高,两类功能区宜邻近或结合布置;繁殖功能区需建设苗种扩繁基地,涉及养殖池塘、工厂化车间等项目,用地空间需求和水量要求大,宜选址于滨海地带及交通便利的地区;经营推广功能区需要一定的建设用地且对交通区位要求较高,宜邻近人流集聚区或片区入口。


在园区功能结构的指引下,形成“一芯两片一轴”的空间结构。“一芯”即一个综合服务芯,发挥中部交通便捷、邻近镇区的区位优势,承担检验检测、展销、品牌塑造、物流等经营推广功能,建设种苗保育繁推展销中心。“两片”分别为种苗繁育片、科研育种片,种苗繁育片发挥西部建设用地充足的优势,打造规模化、标准化的养殖示范区,建设苗种扩繁基地,布局繁殖工厂和高标准养殖池塘;科研育种片发挥东部水质优势,布置保种及科研育种功能,建设亲鱼保育基地、海水鱼良种繁育基地、海水鱼类遗传育种中心。“一轴”即一条种业提升发展轴。依托广东滨海旅游公路,形成海水种苗保育繁推一体化种业示范带与形象展示轴。


图4-2 阳江海水种业产业园空间结构规划图


4.3.2满足产业链各环节的用地需求

不同产业对用地类型及规模的需求不同,同一产业链内的不同产业部门,其所需用地空间也会因各部门的产业流程而有所差异[11]。为了探索阳江海水种业产业园产业链各环节的用地需求差异,结合相关案例和产业行业标准研究,将产业用地类型划分为科技研发用地、育苗繁育用地、养殖池塘用地、配套服务用地等四类。


其中,养殖池塘用地规模需求最大,在四类用地中约占80%,建设方式是基于现有土塘的高标准改造,单个池塘基底面积2~4亩,长宽比1.5:1~3:1,每个池塘搭建1组冬棚;育苗繁育用地需求较大,在四类用地中约占10%,需要搭建标准化厂房,建议采取水平平列式布局,便于生产工序及运输开展;科技研发用地需求较小,在四类用地中约占5%,需提供办公场所、实验室、试验厂房,并附带部分试验池塘;配套服务用地需求较小,在四类用地中约占5%,采取物流仓储厂房、中试检测车间、办公型及展销型建筑混合布局模式,同一建筑内集成检验检测、办公、销售、展览、数字化服务等多种专业类场所。

图4-3 阳江海水种业产业园产业链各环节的用地需求示意图


4.4 参与主体:多元主体协同合作


4.4.1明确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

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合理分工与协作,合力推动种业产业链一体化构建是种业发展的关键所在[5]。阳江海水种业产业园应以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为契机,加速政府部门职能转变,为种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包括提供科研支撑、完善市政配套服务、强化种子市场监管等。科研机构和企业则需在保、育等关键环节深化合作,充分利用阳江海水种业产业园现有企业的科研基础,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研发体系,鼓励企业联合科研机构组建科研中心和保育种平台,共同致力于现代化水产种业体系和种业产业园的构建。


4.4.2着力培育种业产业链一体化的龙头企业

以打造保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龙头企业为方向,通过联合、兼并、入股等方式,引导科研育种企业进入或推动现状规模企业成长为种业龙头。针对现状种业发展育苗环节薄弱、保育繁推脱节等问题,应加快种子产业整合,促进科技创新,加速新品种选育和推广,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种子科技体系。大力培育种业龙头企业,加大在政策、农业技术推广和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力度,组建集保种、科研育种、繁殖生产、营销推广为一体的龙头种业企业。


4.4.3强化联农带农的利益共享机制

优化种苗繁殖主体之间的利益共享机制。完善园区现有的“企业+基地+农户”养殖模式,巩固种业企业与合作社、种苗大户、农户之间长期的契约合作关系。企业可探索股份合作制等方式,鼓励其他主体以土地、资金、劳动力、技术等资源入股,结成互利共赢、协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同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联农带农的社会效益,为农户提供种质资源、技术支持、市场信息以及种苗生产等关键环节的服务,提升种业产业的整体效益。


5

结束语

本文基于产业链视角,探索了一套产业—空间—参与主体协调发展的种业产业园规划框架,并以阳江海水种业产业园为例,提出种业产业园的发展策略,得出主要方法和结论如下:

打通保育繁推种业产业链全环节。上游完善种质资源保护与育种技术研发,强化新品种培育与亲本繁殖;中游聚焦种苗规模化、标准化繁育,优化繁殖技术和环境控制,提升繁殖质量和效率;下游则致力于检验检测、展览销售、物流运输、品牌营销等经营推广环节的建设与发展,同时积极探索种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塑造互动衔接的空间格局,支撑种业产业园的产业链全环节发展。因地制宜,根据产业链各环节的空间需求进行差异化选址与设计,其中,保种与育种区对自然环境要求高,可考虑集中相邻布局,设置种质资源保种场、保护区、遗传育种中心、原良种场等;繁育区用地需求大,需设立苗种扩繁基地;经营推广区对人流集聚和交通便捷性要求高,需建立种苗展销中心。此外,产业链各环节的用地需求不同,阳江海水种业产业园按照科技研发、育苗繁育、养殖池塘及配套服务四类用地类型进行合理配置,确保满足产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

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明确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在产业链各环节上的角色和职责。政府侧重于提供科研后盾、强化政策扶持与市场监管,并完善展销中心、数控中心等配套设施,健全市政管网等基础设施体系以支撑产业链构建。科研机构与企业应围绕保种育种核心环节深度协作,共建产学研一体的保种育种平台。企业则承担起繁殖生产的关键任务,建设扩繁基地,着力成长为集种质资源保护、育种研发、种苗繁殖、经营推广于一体的大型龙头种业企业,通过利益联结机制联农带农,推动产业链整合与协同发展。

本文研究能为种业产业园规划提供参考,但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不足。针对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动态耦合机制、资源共享机制等方面,尚需进行更深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下一步可通过加强理论建构、案例剖析等多元方法,全方位研究产业链视角下种业产业园规划的内在逻辑和运作机理,对产业链视角下的种业产业园规划策略进行更为全面和深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瞿小艳,熊银解.我国种业育繁推一体化产业链发展机制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4,41(22):170-174+195.DOI:10.16768/j.issn.1004-874x.2014.22.045.

[2]马述忠,任婉婉.我国种业产业链延伸发展瓶颈、战略机遇与美国经验借鉴[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3,33(07):3-12.DOI:10.19559/j.cnki.12-1387.2013.07.001.

[3]张永强,单宇,王刚毅.我国种子产业链关键节点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经济纵横,2015,(10):85-90.DOI:10.16528/j.cnki.22-1054/f.201510085.

[4]唐浩,李军民.世界种业发展模式经验借鉴[J].世界农业,2010,(05):5-8.

[5]李万君,李艳军.典型国家种子产业链模式比较分析及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11,(06):131-137.DOI:10.13580/j.cnki.fstc.2011.06.022.

[6]孙永萍.全产业链下的文化产业园区规划设计策略与实践[J].规划师,2015,31(08):70-74+86.

[7]李萌,李石,赵东风,等.石化园区产业链空间布局优化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6,39(S2):540-543.

[8]陈平,康铭东.数字语境下的电商产业园规划设计[J].规划师,2016,32(07):76-80.

[9]沈丽珍,黎智辉,陈香.产业链视角下工业区产业空间布局方法研究——以盘锦船舶工业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9,29(07):1139-1142+1147.

[10]沈大炜,林志强,陆佳.农业全产业链引导下的现代农业科技园规划策略——以广西兴业农业科技园的规划实践为例[J].规划师,2016,32(S1):46-50.

[11]饶曦东,古叶恒,周剑峰,等.产业-空间协调视角下的产业园区规划实践——以长沙岳麓科技产业园规划设计为例[J].规划师,2021,37(23):40-46.

[12]姜秋全,刘昆轶,陈浩.空间规划与产业发展的互动研究与实践——以株洲产业新城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2,(S1):211-215.


声明:本文收录于2024中国规划年会论文,经主办方及作者授权,特转载分享,以供交流。

南粤规划
我们在践行科学、专业、高效的服务标准之上,为客户提供涵盖“策划-投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的全周期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