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确诊抑郁症的平均年龄越来越低,背后的原因何在?
图片丨Fikri Amanda Abubakar
来源丨公众号“博雅小学堂”
今天的文章来源于「抑郁科普平台“渡过”联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发布的《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2024)》。
本次调查覆盖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调查对象为孩子患有抑郁症等精神障碍的家长。自2024年2月15日—2024年3月13日共收集1931份问卷。
报告选取孩子年龄范围为9-24岁的家长,共包含1232份问卷。家长的平均年龄为44岁,孩子平均年龄为17.2岁。
这篇报告深入探讨了抑郁症的早期识别、常见致病因素、延误治疗的影响及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还揭示了家长在面对孩子抑郁症时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和照顾负担,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并应对这一复杂问题。
首次确诊平均年龄13.4岁
本次调研中,被诊断为情绪障碍的子样本,首次确诊的平均年龄为13.41岁,标准差为4.28,男孩占51.0%。他们中三成以上至少共病一种其他心理疾病,睡眠障碍、强迫症是最常见的共病;其中一半孩子患病时长处于1到4年之间,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患病时长为3个月至1年。
家长发现孩子异常的途径
学习压力和家庭环境
是最大致病成因
家长们普遍认为导致孩子生病的两大原因为:学习压力与家庭环境。此外,孩子的个性特点被认为是影响孩子生病的重要因素,霸凌或者虐待也对孩子造成突出的影响。不同教育水平的家长对于这些问题的看法和重视程度各不相同,但总体上,随着家长教育水平的提高,越倾向于认为学习压力、家庭环境对患病有重要影响。
家长认为可能导致孩子出现问题的因素
治疗延误
(1)存在求助应答延迟的情况。孩子主动求助3次及以上才带孩子就医的家长超过四成(41.8%)。从家长带孩子就医的行为来看,存在对孩子求助的忽视和延误。
(2)存在就诊历程长、就诊延误的情况。仅12.68%的家长在发现孩子出现症状一周内就带孩子就诊。
46.65%的家长从发现孩子出现症状到就诊治疗大约经历1-6个月。62.8%的家长认为存在中等程度及其以上的就诊延误。
(3)就诊延误程度影响治疗效果。回归正常生活的孩子完全没有延误上占比最高,病情不稳定的孩子在延误中等上占比最高。
孩子主动求助次数与家长带其就医情况
从家长发现孩子出现症状,到治疗的时长分布
治疗方式及花费
(1)家长通常首次带孩子寻求的治疗方式依次为:心理咨询与治疗、药物治疗、改变生活方式和物理治疗。综合来看,改变生活方式(如运动、调整饮食作息等)是家长认为治疗效果最好且最稳定的治疗方式。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的治疗效果在家长的感知中稳定在中等水平。
家长对各种治疗方式效果的评分
(1-5点计分,分数越高代表效果越好)
(2)不同收入的家庭,在治疗阶段药物治疗、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月均花费以及平均每年孩子治疗费用占家庭可支配年收入的比例情况见表1。
药物与心理治疗月均花费
及每年治疗费用占比(单位:元)
(3)治疗方案需要探索和调整的过程。42.3%的孩子更换过治疗方案,其中23.8%的孩子更换过2-3次治疗方案,10.7%的孩子更换过4-6次治疗方案。
50%以上孩子恢复社会功能
本次调研中,有27.74%的孩子无明显症状,已恢复社会功能;有27.09%的孩子有残留症状,但已恢复社会功能;仍有28.79%的孩子有残留症状,社会功能未恢复;另外有16.38%的孩子持续有症状,未康复。(青少年社会功能恢复主要指回归校园,恢复学业与社交。)
儿童青少年功能恢复情况
针对儿童(7-10岁),治疗方案的匹配性对治疗效果影响最大;针对青少年,咨询师与孩子的匹配度对治疗效果影响最大。
不同因素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程度
(1-5点计分,分数越高代表影响越大)
儿童青少年的整体服药依从性偏低,用药依从性与治疗效果直接相关。“已接受治疗,病情稳定”、“已痊愈,回归正常生活”的孩子服药依从性相对较高。
孩子病情与服药依从性
(分数越高代表服药依从性越好)
功能恢复状况
(1)总体上,家长认为孩子在家庭生活方面的恢复情况最好,工作学习的功能恢复最差。
(2)儿童青少年抑郁的功能恢复具有年龄差异。儿童期各方面恢复更快,心理调适更快速。但青少年属于各方面恢复都更加缓慢,尤其在工作和学习的恢复上极其缓慢。
孩子功能恢复的程度
(1-5点计分,分数越高代表恢复越好)
休学经历者占到53.85%
1. 休学请假情况
(1)诊断情绪障碍的儿童青少年中曾经有过请假经历的占比82.3%,超过一半(50.9%)的孩子一学期内请假时长为三个月以上,有一半以上的孩子每周请假4-5天。
(2)诊断情绪障碍的儿童青少年中有过休学经历的占53.85%,平均休学次数为1.71次。第一次休学的平均年龄为13.74岁,主要集中在14岁, 11-18岁间是休学的高峰期。孩子从出现症状到休学的平均时间间隔为 6.13 个月。
(3)71.9%的家长认为休学对孩子的抑郁康复相当有用或一般有用。但孩子休学可能引发或加剧家长的病耻感及照料负担。
2. 复学情况
(1)休学的孩子中平均复学过1.72次,有28.2%的孩子经历了2次复学。
(2)大多数家长希望孩子尽快复学,其中57.5%的家长表示比较着急或非常着急。
(3)是否成功复学与前期就诊延误程度相关。在未复学的孩子中,46.5%的家长感知就诊延误程度较高。而已复学的孩子中,就诊延误的比例较低(34.0%)。
(4)在复学过程中,孩子们面临三大主要困难:无法适应复学后的学习压力和标准化管理、新环境和人际关系、以及心理上的准备不足。
孩子在复学中面临的困难
(1-5点计分,分数越高代表越困难)
患者家长的抑郁风险不容忽视
1. 家长总体心理健康状态
通过对家长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家长在抑郁风险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家长的性别、家庭经济状况、孩子性别、孩子康复状况、孩子发展阶段、孩子当前病情以及孩子患病时长等分组中。
(1)患者家长的抑郁风险不容忽视。有20.2%的家长有高抑郁风险,是全国普通人群的4倍。相较于女性,男性家长高抑郁风险的比例更高。
(2)家庭可支配年收入较低的家长抑郁风险更高,其中家庭可支配年收入5-10万元的家长高抑郁风险最高,占比23.7%。
(3)男孩的家长更容易有抑郁倾向
(4)儿童的家长的高抑郁风险人数占比为28.2%,显著高于青少年的家长(20.2%)和成年早期孩子的家长(18.1%)。
(5)孩子康复状况影响家长心理健康。孩子“持续有症状,未康复”组的家长表现出更高的高抑郁风险比例,孩子“无明显症状,回归正常社会生活”的家长高抑郁风险比例最低。
家长抑郁状况分布
2. 家长照顾负担
(1)整体来看,家长普遍感受到较大的照顾负担。近半数家长(49.20%)的照顾负担为重度,超过三分之一家长(38.70%)感受到中度负担,仅有12.20%的家长认为自己的照顾负担为轻度。男性家长感受到的照顾负担显著高于女性家长,男性中56.2%报告感受到较高的负担,而女性为45.3%。
(2)儿童期家长感受到的负担显著高于青少年和成年早期家长。
(3)孩子抑郁发作期或病情不稳定时,家长的照顾负担最大,病情稳定或痊愈后负担显著减少。
家长照顾负担的性别差异
3. 家长病耻感
(1)本次调研显示,家长的连带病耻感水平为中等水平。
(2)孩子处在不同病情时,家长的病耻感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来说,孩子“已痊愈,回归正常生活”的家长病耻感最低,而孩子“已接受治疗,病情尚不稳定”的家长病耻感最高。
报告同时显示,孩子的康复过程中遇到两大主要困难是:缺乏可交流的社交团体和病程反复。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在康复过程中面临不同的挑战和需求。儿童抑郁后,康复困难在于家长自己太焦虑,青少年期及成年早期孩子抑郁后,康复困难在于孩子缺乏可交流的社交团体。
另外,报告还显示,对孩子寻求心理健康服务的阻碍有影响或影响非常大的三大因素是:家长缺乏心理健康常识、不知道怎样或到哪里求助以及费用过高。
Ps: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
⊙联系:Kelly(微信号:13682491958)
心理科普、公益活动、心理咨询服务……
心灵成长家园致力于提供专业可信赖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核心内容为:个人成长、儿童青少年心理、情绪减压、职场人际、情感婚姻、家庭亲子、亲密关系、团体咨询、心理健康等专业心理需求。温暖的陪伴、专业的分析、全新的视角,打造一个有温度、有力量、接地气的心理咨询港湾。
我们希望每个孤独的灵魂都能被看见,每个人的心事都能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