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是一门功课

情感   2024-11-07 21:32   山东  

成为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成为一个成熟的中年人,有没有可能就是一个不再对任何事情的发生感到吃惊、觉得不可思议的过程?

就是接受世界的多样性、接受人和事的多样性、接受一切……的过程。

1

前两天去殡仪馆参加追悼会。我妹夫的母亲去世,享年88岁。

追悼会有固定的流程。

主持人介绍来宾,介绍逝者生平,向逝者默哀,哀乐响起……

我是在追悼会上,才知道阿姨的成就:19岁当妇女干部,22岁赴京接受表彰,受到过宋庆龄的接见,隔几年又获地区嘉奖,在大会上代表发言……后来相夫教子,转到企业工作,也曾当过车间主任。

看着告别大厅上方悬挂的阿姨的照片,很感慨也很难过。

想起一个多月前曾去病房看她,虽然看上去很虚弱,但头脑仍很清醒。

又想到人的一生,多么短暂,短到几分钟的生平介绍就能概括。而88载的女人的一生,又是多么漫长:有多少的艰辛和困苦?又有多少的光辉与荣耀?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病痛的晚年……都需要一一承受。

而家人们,无论多么不舍,也要接受亲人的离开。

2

我是以前养成的职业习惯——开会时手机调至静音,或关机。

追悼会也是会。

所以在仪式开始前,就提前把手机调到了静音。

我怕有电话打来,恰恰在最需要安静的场合响起。那会让我觉得很抱歉,很丢脸。

以前我会很鄙视那种连参加追悼会都不管好自己手机的人。如同鄙视在高铁公交等公共场所外放手机声音的人。

追悼会那天,悼念大厅里“照例”有手机铃声响起。庄严肃穆的场合,多么地——不合时宜。

咱也不知道手机铃响的人,自己会不会觉得尴尬。

我以前,内心会很鄙视这种人,或者说这种行为。还写过一篇文章,在不该让手机铃声响起的场合保持静音,是有教养的表现

但是。

前几天恰好看了《第一人称复数》,听罗新老师讲他在印度的经历:早上一出宾馆,看到有人在门口拉屎……

他吃惊,但立刻说服自己:你不应该吃惊。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理当如此。你就应该看到这个。不要害怕你的眼睛所见,鼻中所闻,这就是印度,你就应该看到这个,如果看不到才应该吃惊。

他说: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要理解多样性,看到多样性。

我真的很受启发。

所以在追悼会现场听到手机铃声的那个时刻,我没有了从前的那种心生鄙视的感受。

世界是多样性的。

总有人不遵守所谓的“规则”。要接受别人跟自己不一样,自己跟别人不一样。

我们所见所遇之人之事,就是这个世界多样性的表现。

没有必要愤愤不平,没有必要谴责和抱怨。

愤怒和抱怨,都会消耗能量。

接受。

3

中午照例去游泳。

游完40分钟,去更衣室冲洗。

全民健身中心的更衣室淋浴间很小,只有几平方,五六个花洒水龙头。就是过去的那种公共浴室,外间是衣柜,里间一圈淋浴,水气氤氲,一览无余。

不像在青岛的游泳馆,淋浴是每人一个单间

我进去时,里面有一个女的,带着个孩子。后来我才发现——那是个男孩。五六岁的样子。

很不爽。

在心里骂了很多脏话,好几匹草泥马,还有:丧偶了吗?sb了吗?不怕你儿子变态?知不知道你儿子可能心理障碍、性早熟、性别认知障碍、同性恋?都这么大小了,还带进女澡堂,是有多贱多不懂事?家里连澡都洗不了还生个崽干嘛?

……

呵。我腹诽起来,也是不饶人的。

终于忍不住,没好脸色道:你孩子都这么大了,带到女澡堂不合适!

她还算懂事。

说:是有点大了哈。

我:得有五六岁了吧?

她:五岁。五周岁。

她若是不好好说话。我可能就不是腹诽,而是毒舌了。

都21世纪了,给五六岁孩子当妈的,至少是8090后吧,肯定是受过教育的吧?素质呢?

当妈的,可能自家儿子“至死是少年”,觉得他还是个孩子,什么也不懂。可是,却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

你带儿子到女更衣室,对别的女性是不是一种冒犯?是不是妥当?

那,我当然也无需考虑你的感受。

那个当下,心里不爽,就讲了出来。

如果我一进去就发现那是个男孩,可能会回游池再游十几分钟,等他们洗完再进去。

但我是脱掉泳衣,冲洗时才发现的。毕竟我近视,也没戴眼镜。

匆匆洗完,擦干吹完头发,我到前台投诉,建议在更衣室贴上明显的告示贴——禁止携带男童进入女更衣室。

回家的路上,我就在想:

为什么追悼会上的手机铃声我觉得可以接受,还以为自己某一方面的阈值又拓宽了。但遇到男孩进女更衣室又不行了呢?

也许是内心被冒犯的、不舒服的感受更强烈更直接,也许是对“接受”这种事的修行还不够。

像罗新老师讲的那样,把他们当成在宾馆门口拉屎的人,就能接受了。

……

如此想来,愈发觉得:接受,是一门功课。还是要好好修行啊。


相关文章

不是过去了,我只是接受了啊!

学着接受别人对你的好意

接受

学会接受

接受,接受自己

修行放下

丁是丁
看见美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