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6月6日,中 央大学教育系教授邰爽秋、程其保等联络200余位教育工作者共同发起教师节运动。
他们议定将每年的6月6日定为教师节(又称“双六”节),并以“唤起社会关注、教师团结,共谋救助”为纪念主旨。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教师节。
不过当时并没有得到当时的政府的承认。
于是各地教师就在6月6日这天,自发集 会庆祝,等于拼团自己给自己过节。在南京、上海、杭州、长沙、开封、南昌、徐州、镇江等地,都有盛大的集会。
各地都举行教师节庆祝大会,各学校放假或停课一天,各地报纸大都发行纪念特刊,有的书局还对教师购书给以特别廉价优待。
1938年,在全国教师和社会各界的呼吁下,在民间流行了8年的教师节终于得到了国民政府的认可,不过日期更改了。
1938年8月8日,国 民 政 府教育部颁发了《教师节纪念暂行办法》,正式决定把孔子诞辰日8月27日定为教师节,提出了“以鼓励教师服务精神、融合师生情感并唤起社会尊敬教师之观念”的宗旨。
另外还颁发《先师孔子诞辰与教师节合并纪念秩序单》,将教师节庆祝活动仪式化。“八·二七”教师节成为民国政府法定的教师节。
不过,后来经研究推算,孔子诞生于公元前551年的9月28日。这是一个争议问题。
新中国建立后,1951年全国教育工会成立,教育工作者被确认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1951年“五一”劳动节前夕,时任教育部部长马叙伦和全国教育工会主席吴玉章发表书面讲话,宣布废除“六六”教师节,改用“五一”国际劳动节同时为教师节。
但执行的结果是:“教师节”实际上并不存在。由于无法体现教师节的自身特点,全国大多数人只知道“五·一”劳动节,而不知道“五·一”教师节。
在特殊时期,教师的社会地位并不高。
进入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社会风尚,教师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1981年3月,五届全国政协四次会议上,中国民 主促进会的17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一份提案,案由是:
建议确定全国教师节日期及活动内容案。
提案人是徐伯昕、吴贻芳、史念海、李霁野、张明养、叶至善、徐楚波、郑效洵、马力可、霍懋征、葛志成、方明、巫宝三、张景宁、叶圣陶、雷洁琼、柯灵(此为原件签名顺序)。
提案理由是:教师担负着培养四化建设人才的重任,应当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现在儿童有儿童节,青年有青年节,我们认为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宏伟事业接班人的人民教师也应该有教师节……
1982年4月,教育部党 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联合,由张承先和方明共同签发的《关于恢复“教师节”的请示报告》送中央书记处,报告中建议以马克思的诞辰日5月5日为教师节。
1983年3月,全国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上,叶圣陶、方明等政协委员再次联名提出“为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造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建议恢复教师节案”。同年9月,中宣部办公厅致函教育部办公厅,同意恢复教师节。
1984年5月,王梓坤从南开大学调到北京师范大学担任校长,成为师范类院校的掌门人。
王梓坤发现,自己心目中最崇高的教师在有些地方仍被讥为“臭老九”。在江西老家时,他看校舍破败不堪,教师收入低微,甚至无力养家糊口。
此前1982年暑期,《光明日报》因“北京怀柔3名女教师被殴打事件”连续发表多篇报道,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1984年12月,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王梓坤在一次座谈会上发出倡议:由国家确定每年9月在全国开展尊师重教活动,并将该月的一天定为全国教师节。
同月,教育部和中国教育工会向中 央书记处并国 务 院报送的《关于建立“教师节”的报告》得到批示,“建议确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在新学年开始,新生一入学,即开展尊师活动”。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中国教师节。
1985年9月10日,我们迎来了新中国首个教师节。
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教师节。
这是当年9月9日晚,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五千多名师生员工欢聚一堂,隆重举行庆祝新中国第一个教师节大会。
当时的院长著名的朱九思先生出席了大会。
1985年9月10日下午,同济医科大学
庆祝首届教师节大会现场
到今年刚好第40届。
到今天为止,我们依然是最重视教育的国家之一。教师也很受社会尊重,
不过今天的社会氛围,和八十年代又有了微妙的变化。不管是学区房,升学压力还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课堂内外关系,都不如八十年代那么纯粹,纯真。时代在变,人心也在变。
AI的加持下,教师的作用也收到不小的挑战。
不管时代变化,知识永远是力量,老师永远是重要的领路人。祝福老师们,教师节快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