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为什么要写《小妇人 大爱心》- 2

文摘   文化   2024-02-10 21:51   英国  

新教来华

新教来华传教始于19世纪初,1807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来华,开启了基督教新教传入中国大陆。

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在英国兴起,英国经济蓬勃发展,海外贸易逐渐扩大,海外市场和殖民地迅速扩张,英国的国力快速增长。下面这张桥水基金总裁瑞·达里奥(Ray Dalio)的图片,显示500年来世界主要经济体相对实力变化(最大值为1),英国的经济总量在18世纪三十年代就超过了中国,而且在GDP的结构中,钢铁煤炭机械和坚船利炮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而中国经济以农产品为主,对外贸易以茶叶丝绸和瓷器为主,没有工业产品。

先进的技术和强大的物质文明极大地提升了精神文明,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促使了将他们的国教向海外传播热情的急剧高涨。根据网络上查找到的有限数据,1807年第一位英国新教传教士马礼逊来华后,在华的新教传教士数目开始了爆发式增长。

时间

新教在华传教士人数

备注

1807

1

马礼逊

1860

60


1874

400


1890

1300


1900

2500

1400来自英国,1000来自美国,100来自欧洲其他国家

1905

3500

该年英国传教士戴德生辞世湖南

1913

5400


早期欧美新教来华传教人数以英国最多,英美传教士人数1900年时约为3:2,到1914年是 45,美国传教士已占多数,这又正好与美国经济总量在1895年超过英国相呼应。

在新教来华传教士中,影响较大的有下面几位代表人物。

编辑出版了中西交往划时代的第一部英汉字典《华英字典,(A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的英国传教士马礼逊,是1807年新教入华第一人。

英国传教士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lor),是中国内地会(China Inland Mission)创办人。18543月来上海,在华51年。他创立的传道会有800多名传教士,建立了125间学校。戴德生以他对中国文化的敏锐和传教的热忱而闻名,穿中国服装,反对鸦片贸易,1905年逝世于湖南长沙,长眠于镇江。

1860年抵华居留47年的美国传教士林乐知(Andrew Young John William Allen),以办报、办学、译书著称,对晚清的维新运动影响很大。1868年创办《教会新报,Church News》周刊。18749月改名为《万国公报(The Globe Magazine)》,内容演变为非宗教性质。孙中山先生所写《致李鸿章书》、《上李鸿章书》都是在《万国公报》发表的。18992月到4月《万国公报》连载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和中国同事蔡尔康译编的《大同学Social Evolutionby Benjamin Kidd)》,里面提到了《共产党宣言》内容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注:当时译为思)的中文译名,这在中国是首次。

1870年抵沪的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入乡随俗,讲汉语穿汉服。1876-1878豫晋陕直鲁等省遭受了两百年一遇的大旱灾,赤地千里寸草不生,旱灾引起特大饥荒,饿殍满目哀鸿遍野,约有一千多万被饿死。李提摩太在上海和国外募银三万多两赈灾。1877年到山西从事赈灾活动,两周考察行程630里,通过教会在南方、英国和欧洲募银二十万两,活人无数。1902年他游说建议将庚子晋省教案赔款白银50万两就地兴办山西大学堂,这是中国第一所新式大学。

苏格兰牧师之子傅兰雅(John Fryer186122岁受英国圣公会派遣来华,1868年受聘曾国藩的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从事西方科技书籍的翻译。傅兰雅以宣教士布道一样的热忱和献身精神介绍宣传科技知识,独译或合译西方书籍多达150部。1874年傅兰雅倡建"格致书院"为研习和传播西方现代自然科学知识的场所。1911年傅兰雅捐银6万两,建立了中国第一所盲童学校——­上海盲童学校,专门为盲童教育编译了《教育瞽人理论法》。他让自己的小儿子傅步兰(George B Fryer)在美国学习盲童教育,然后来中国担任上海盲童学校校长。

时光流转,这些来华传教士们的身躯早已化作黄土,其中有些长眠在华夏的土地上,他们在传播福音之外,也成为中西方文明和科技交流的有力推动者,成为超越时空推进人类思想文明的象征和历史见证。

这些来华的传教士,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拥有传教资格,由教会委派来华,身份高贵,教会提供充足费用,他们穿汉服讲汉语,也赈灾救济,慈善济医,办报纸传维新,译书籍教科技。他们主要是走精英路线,主要传教对象是有文化、图革新的知识分子。

(参见:工业革命的兴起与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123456


汉新视野
清洁、新能源,政策及发展趋势;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发展;议评时政,交流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