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在来华的传教士中,艾伟德是最为独特的一个,她的经历和传教对象完全不同于在她之前和与她同时代的其他传教士。
她来到中国不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是中华民族的苦难年代,她接触到的大多是平民,她传教走的是平民(贫民)路线,更应值得敬重。
她没有优渥的家庭条件,学习也不是很好(用现在的网络语也许可以说是学渣),没有上过中学,很小就打工维生。27岁信教后,立愿去中国传教,但由于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通不过教会的考试,进入不了体制,得不到资助。但来华传教矢志不移,靠做女佣积攒了路费,坐当时最便宜也是最艰难的火车穿越西伯利亚,又遇到意外绕道日本神户辗转来到中国。
来华后,也没有生活费领取,先是靠劳森夫人的工资给她帮工,再就是办客栈赚钱,要不就是写信请父母接济,极其艰难。
她传教的对象主要是贫民阶层,没有傲慢与偏见,与官员会面时还胆怯不知所措。但就是工业革命和西方经济的大发展和与之的精神文明,使得她的常识和见识远高于中国当时的许多人包括知识阶层。她督察放脚,她收养孤儿和难民,她救治伤员,在她是那么的自然从容,但在当时她生活的晋南山区却被山民们景仰和膜拜,这是两百年的时代差距使然。这就是为什么那个时代信教的多是妇女,就是因为那个时代妇女的社会地位低下,一位工业革命后国家来的学渣级传教士带来的信息都是震撼的。
1940年春,为躲避日军铁蹄践踏,她带领94个中国孤儿从山西阳城出发,翻王屋,渡黄河,越崤山,入潼关,餐风露宿忍饥挨饿历经27天千辛万苦,把他们安全地送到后方陕西扶风,自己却累到昏迷……
这个身高仅1米47的瘦小妇人,创造了历史壮举!
在电视连续剧《啊,摇篮》中, 1946年胡宗南率军进攻时,洛杉矶托儿所的96个孩子从延安转移到西北坡,随行照顾的有42个保育员和赶骡马(马背摇篮)的老乡,以及警卫战士。艾伟德带领的94个孩子中最大的16岁,最小的仅仅4岁,可以想象有多么艰难,需要多大的勇气。她的行动诠释了人性之美,爱心伟大,真正的爱,没有疆界,无畏艰难险阻!
她是上帝派来拯救者94个孤儿的天使,她不应该被忘记!
艾伟德的故事在当下仍然具有积极意义,鼓舞着人们在困苦时追求勇气、关心社会、推动文化融合和展现信仰的力量。
艾伟德的勇气与决心令人敬佩,她在艰难环境中表现出的巨大勇气和坚定决心,带领孤儿们翻山越岭,逃离战乱到安全后方,这种勇敢的行为激励着当代人们,鼓舞他们在逆境中寻找勇气。
艾伟德的人道主义精神要发扬光大:她致力于帮助孤儿和在战乱中受苦的人们,她的人道主义行为彰显了个体对于改善社会的责任感。在当今世界,弘扬人道主义价值观,关心社区中弱势群体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
艾伟德以平等之心促使文化融合: 她没有傲慢与偏见,完全融入了中国文化,学习了当地的语言,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帮助革除陋习,鼓励妇女解放。她的故事展现了在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尊重的重要性,能更好地促进民间交流,这在当代多元文包容性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艾伟德的信仰与奉献精神:艾伟德的传教工作是基于她的基督教信仰,她通过实际行动体现了信仰对于社会服务和关爱他人的激励作用,这对当代人们有鼓舞意义,无论他们的信仰是什么,通过奉献和服务可以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
这就是普世价值,世界能因此而更加和谐。
重述艾伟德的故事,是体现中华民族对在困难时期帮助过我们的友好人士的感恩;尊重是相互的,你尊重他们的英雄,就会得到更多的理解和尊重。人类有些价值观是相同的,尽管不是所有。
当然如果这94个孩子中有一个是杰出人物,那也许结果就会是另样的,这个故事或许早就广为人知。
也不能因为台湾纪念她而选择性的忘记。她当时生活在国统区,受到地域的限制而没有接触到解放区。但她坚韧不拔千辛万苦解救的是中华民族的孤儿,是我们的骨肉同胞。她之所以最后去了台湾,是因为她持有民国护照进不去大陆,如果能进得去,那她一定会是在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