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浦江到雅江,大爱是双向的流淌——上海援藏邀上海市文联赴西藏开展“深扎”采风暨文艺援藏主题活动

政务   2024-10-25 22:39   西藏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短短四天时间,一支由音乐、戏剧、书法、摄影等艺术家代表、创作骨干和相关工作人员组成的文艺援藏“深扎”采风团受上海援藏之邀,从平均海拔4米的黄浦江畔来到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珠峰脚下,积极开展了座谈交流、文艺培训和创作采风、援建探访等一系列文艺援藏活动。短短在行,满满在心,从浦江到雅江,相隔万里的上海与日喀则结缘前行、并肩奋进,凝聚起“九万里风鹏正举”的筑梦力量。







以文化人、以艺通心,
密切沪藏文化的交流交往交融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促进沪藏两地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加大对对口地区的文化帮扶力度,根据中国文联以及上海市关于文艺援藏工作的部署要求,上海市文联作为中国文联文艺援藏协作机制2024年度轮值牵头单位,组织了这次赴西藏“深扎”采风暨文艺援藏主题活动。


凌晨起飞,落地即行。上海市文联一行人从日喀则和平机场直赴日喀则市委宣传部会议室,与上海市援藏干部联络组、日喀则市委宣传部、日喀则市文联、日喀则市文旅局等单位开展座谈交流,并签署了《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日喀则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文艺援藏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文化人、以艺通心,密切沪藏文化的交流交往交融。




在日喀则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二级巡视员王顶峰的主持下,日喀则市委宣传部四级调研员边巴平措汇报了日喀则市文联近年来的工作情况。他们表示,代表团此行,正充分说明了上海市文联对沪藏文艺交流合作和文艺援藏工作的高度重视。这些年,随着上海市对口支援日喀则市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两地文化交流和文艺援藏工作也在扎实地不断推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上海市文联先行出发赴日喀则采风创作的艺术家代表随后进行了发言交流。上海音协音乐文学专委会主任张海宁和上海音协会员、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音乐创作指导孙彬彬带着作词、作曲的任务,怀着“为上海援藏事业谱写赞歌”的初心,提前两天到达日喀则。他们跟随上海援藏干部,参观了援建项目氆氇手工编织工坊,看到了心灵手巧的藏族阿佳们编织羊绒制品的劳作场景,了解了援藏干部在这个项目从源头设计、开发到销售所付出的心血,不到两年时间就将产品送入LV集团旗下顶级百货与世界级奢侈品同台竞争;参观了上海援藏公寓,了解了他们工作生活的日常与遥念亲人的深情;参观了日喀则市群艺馆,看到居民们唱着歌跳着舞,简单纯粹,快乐幸福,深感藏族同胞的日常生活如此充满艺术……









“我觉得这个歌词创作要写出援藏精神和上海援藏干部的平凡伟大,把他们的心声表现出来。我们要深扎生活,用优秀的文艺作品表现生活,表现援藏,为文艺援藏做出实际贡献。”张海宁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采风对于创作者的意义太重大了,每当我想起在西藏的点点滴滴,我想我都会从中获得新的创作灵感。”孙彬彬说。对此,日喀则市文联副主席、音协主席拉巴旺堆热情回应:“日喀则是西藏的文艺大市,而上海是全国的文化重镇,我们非常期盼两地文联的紧密合作,能给日喀则的文艺创作打开全新的局面,展现出沪藏文化交流的新高度。”




座谈会结束后,两地文联代表,上海市文联事业处负责人、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邹胜利和日喀则市委宣传部四级调研员边巴平措共同签署了《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日喀则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文艺援藏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从健全援助协作机制、推动文艺精品创作、联合开展文艺交流、组织开展“深扎”采风、强化文艺人才培养、加强基层文联建设等六个方面明确建立长期合作,并赠送了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著名书法家丁申阳专门为此行所书的“以文化人、以艺通心”书法作品。



双方就以文化人、以艺通心,密切沪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表达了共同的心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按照中国文联和上海市委、市政府、市委宣传部关于对口支援西藏工作的统一部署,深度贯通“做人的工作”和“推动文艺创作”,充分发挥“两个优势”,以推动两地文化持续繁荣为主线,搭建两地艺术家和文艺单位合作交流的平台,通过组织开展文艺援藏主题深扎采风实践活动,推动创作反映民族团结进步的文艺精品力作,用文艺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
海拔高境界更高


随后,上海市文联采风团一行参观了援藏干部们在日喀则的家——上海援藏公寓。小小的院落里,既有大丛各色的格桑花在阳光下盛放,亦有石板小径穿过小小的绿草地通往精致小巧的喷泉,在这里,日光之城的灿烂与吴地江南的温婉和谐并存,见证了三十年来上海援藏干部们万里征程、压茬接力、扎根西藏的一万多个日与夜。




1994年7月20日,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拉开了全国对口支援西藏的序幕。1995年5月17日,上海首批援藏干部踏上了赴藏的万里征程。1995年至2001年间,上海对口支援日喀则地区有关部门和江孜、亚东、拉孜、定日四县,2001年又增加支援萨迦县。三十年来,上海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对口支援西藏日喀则作为责无旁贷的政治责任,先后选派了10批次900多名援藏干部人才压茬接力。从平均海拔4米的黄浦江畔到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珠峰脚下,一批批上海援藏人一往无前、接续奋斗,从浦江到雅江,相隔万里的上海与日喀则结缘前行、并肩奋进,凝聚起“九万里风鹏正举”的筑梦力量。


在中央和沪藏两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上海援藏工作坚持“民生为本、产业为重、规划为先、人才为要”,援助资金和项目坚持向县及县以下基层倾斜、向民生领域倾斜,如涓涓细流,渗入广袤厚土,滋润着雪域高原,69亿元资金、2100余项各类援建项目在日喀则落地、生根。补短板、抓实效,上海大力提升本地的自我“造血”能力,推动日喀则实现跨越式发展。着力做好“组团式”教育援藏、医疗援藏,以“小组团”方式因地制宜扶持高原特色农牧业、文化旅游产业,积极探索科技援藏、数字援藏、金融援藏、生态援藏等新形态,推动援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桩桩一件件发展成果之下,是一颗颗温柔且坚定的心。三十年来,10批次900多名援藏干部们带着“进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的工作宗旨,始终在高原上践行着“上海理念,上海速度,上海温度”,更与当地群众结下了“一次援藏行,一生西藏情”的深情羁绊。他们念着万里之外的上海,也爱着脚下的高原热土,他们与上海、与西藏之间有很多动人故事,亦是文艺创作的珍贵宝藏,激发着艺术家们澎湃的创作热情。“通过与援藏干部之间的交流,听他们说着上海的家,说着在西藏的生活、工作,让我也深受触动,我不禁追问自己,要创作一首描写援藏工作的歌曲,我为什么要写?我打算写什么?我的作品能否经得住时间与情感的考验,留下点什么?” 张海宁动情地说。




如果有机会,我们都希望
能够留下来,多给他们上几堂课!


当天下午,上海市文联采风团来到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上海音协儿童音乐专委会副主任、中福会少年宫声乐中心主任林放,上海剧协理事、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副院长兼附属戏曲学校副校长、硕士生导师金喜全,上海摄协理事王洪刚,中国书协理事、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鹏分别走进课堂,为孩子们带来声乐、戏剧、摄影、书法四场交流讲座,并向孩子们赠送了陶笛。看着台下藏族孩子们雪白的牙齿、明亮的眼神、灿烂的笑容,来自上海的四位艺术家老师都心情澎湃:“上海实验学校为日喀则提供了优秀的硬件,但这里孩子们本身的积极乐观和求知若渴,才是最好的‘硬件’,如果有机会,我们都希望能够留下来多给他们上几堂课!”


林放老师表示:“让我感动的是,日喀则的孩子们对于合唱的热爱和投入,课上他们都全力以赴,用嘹亮的歌声唱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在他们的歌声中,我听到了希望的力量,也看到了美育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虽然时间短暂,但这段教学经历却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美育的重要性和资源辐射的价值。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美育的种子将在日喀则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绽放出绚丽的花朵。同时,我也期待着更多的教育资源能够辐射到偏远地区,让更多的孩子们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共同书写更加美好的未来。”








金喜全老师表示:“课堂教学是短暂的,真的希望多给我一些时间,多为同学们展示一些他们想听、想看、爱听、爱看的戏曲知识和典故。虽然带有一些遗憾,但我想这会是我援藏工作的一个开始,我会尽心尽力,创造机会,多来高原,多和同学们在一起,来分享我们祖国优美的戏曲艺术。同时,西藏的藏戏在日喀则有着悠久的历史,藏戏在表演形式和意蕴表达上与京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期待未来能够加深两地、两剧种的交流,以‘双创’精神为指引,共同推动戏曲艺术的大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增添动能。”







王洪刚老师表示:“孩子们的知识储备和自信互动完全刷新了我原先的认识,考虑到这是祖国最偏远的西部城市,我一度担心孩子们是否能够接受到我的一些理念,甚至能否听懂普通话……事实证明这些顾虑完全是多余的,孩子们精神饱满、反应迅速、互动积极、自信乐观,让我惊喜连连。通过和当地援藏干部的深入沟通,我得知援藏干部和援藏教师都是三年一个周期,他们太辛苦了,太不容易了,他们也应该像解放军一样被称为‘和平年代最可爱的人’——今天孩子们带给我的一个又一个惊喜,和他们的付出是密不可分的。"







吴鹏老师表示:“由于是第一次进藏,也从未接触过西藏孩子,因此讲课之前,我先问了孩子们有没有学过书法,他们异口同声说‘没有’。于是,我选择了非常易于孩子们接受和学习效果明显的硬笔书写教学。在近50分钟的时间里,我列举了十来种书写规律,为孩子们边讲解边示范,虽然上课时间短暂,但这短暂的经历却让人难以忘怀。从西藏孩子们纯净的眼光中,我感受到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也希望以后能再有机会来与他们进行更多的相处与交流,教学相长,和谐共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第二日一早,采风团就在援藏干部的带领下,来到藏族女孩次仁片多的家中,听她讲述自己与上海结缘的成长故事,并向她赠送了礼物。因为终日卧床,这个21岁的姑娘看起来如同十几岁的孩子,在外墙贴满牛粪的家中,只有一只小黑猫跳上跳下与她相伴。而如今,因为有了一技之长,可以在家编织氆氇玩偶和手工织毯,片多不仅实现了自主就业、可以自力更生,更在上海援藏项目的帮助下,让作品走出西藏,亮相巴黎,不仅获得了国际订单,更用自己双手钩织的五彩世界,给人们带去暖暖的治愈力。









氆氇,又叫“藏毛呢”,是一种手工编织、带有传统藏式花纹的羊毛布料。藏人用它来制作传统服饰和床毯,更曾将其作为珍贵的贡品,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江孜是氆氇的名产地之一,上海援藏江孜小组看到了它的产业潜力,主动联系到来自上海的自主高端羊绒品牌“沙涓”(Sandriver)与江孜县江热乡班久伦布村的合作社对接帮扶,2023年3月,上海工匠、沙涓创始人郭秀玲带领队伍来到江孜进行考察。在援藏干部的大力支持和协调下,郭秀玲从零开始,一方面,对传统氆氇织机进行改良迭代、研发设计新型氆氇款式;另一方面,在江孜、上海两地开展教学,并积极安排从业者去上海沙涓总部进行培训,学习现代羊绒纺织技术。









也正是在上海沙涓时装科技有限公司产业援藏的途中,经江孜县群团工作部党组书记、部长央吉的引荐,沙涓与次仁片多小姑娘建立了深切联系,沙涓集上海创意团队之力,定制和开发专属于片多的手工艺产品款式,根据她的手工进度调整产品类型,在教授技巧的同时,充分尊重片多色彩搭配的想象力,带来创意十足的羊绒手工陪伴系列玩偶。2023年10月,片多和妈妈应上海沙涓时装科技有限公司邀请,来到了上海金山匠人工坊参加学习培训。


2024年,上海援建项目“阿佳格桑工坊”挂牌成立,对此,日喀则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上海市援藏干部联络组组长、上海市人民政府驻西藏办事处主任彭一浩高兴地表示,“氆氇工艺振兴”是上海产业援藏的一个典型项目,希望继续利用好这样的合作机制,把上海的工匠、上海的技艺以及上海时尚的设计与西藏的传统氆氇工艺完美地结合,持续把高品质的民族产品推向世界,也让西藏老百姓更多地增产增收。“这是一场双向奔赴。”


虽然此行匆匆,但上海市文联采风团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多项交流、采风日程,还参观了日喀则博物馆,对这座日光之城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民俗文化和发展成就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团队更在两天繁重行程之后的晚间,放弃休息,分别与日喀则市文联和上海市援藏干部联络组举办了笔会交流活动,以书会友,切磋交流。吴鹏教授赠书一幅“问故观宜”,语出《墨子》,“问故,即追索前事之缘起;观宜,即思考计划的实施。”另一幅为“积学储宝”,语出南朝刘勰《文心雕龙》,意为“积累学识以储备资源”。“援藏干部身心系于西藏,也从援藏任务中丰富知识、历练品格与积累经验。”上海书协会员、杨浦区书协理事侯少楠则赠书日喀则市文联 “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寓意更好地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表现新时代风貌;为上海市援藏干部联络组赠书“家庭美满”,表达了对援藏干部和藏族同胞贴心又诚意的祝福。












行程虽匆匆,

情谊却绵绵。

再会,

会再会。






来源:上海文联

本期责任编辑:

投稿邮箱:shanghaiyuanzang1@163.com

微信号:shyzllz

扫码关注我们

上海援藏
讲述援藏经历 畅谈援藏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