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书之总汇,影宋之白眉
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集韵》
原大仿真影印出版
1
韵书之总汇
仁宗景祐四年(1037),太常博士直史馆宋祁、太常丞直史馆郑戬认为宋初陈彭年、丘雍所编的《广韵》“多用旧文,繁略失当”。于是仁宗诏宋祁、郑戬和国子监直讲贾昌朝、王洙等同加修定,刑部郎中知制诰丁度、礼部员外郎知制诰李淑为之典领,开始新的韵书编纂。宝元二年(1039),成《集韵》一书。
是书按照汉字字音分韵编排,分平声四卷,上、去、入声各两卷,共计十卷,是研究文字训诂和宋代语音的重要资料。全书收字求广,是收字最多的韵书,只要有根据,无论古体、俗体、异体字都收录其中。其分韵的数目和《广韵》全同(206韵),号称共收53525字(实际为32381个),远多于《广韵》,一度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收字最多的字书。
可以说,你想找的汉字,大部分都收录于《集韵》之中。
2
宋本到影宋抄本
宋版《集韵》现存有三部:
1
南宋明州刻本
该本半叶十一行,行二十三至二十七字不等。版心刻工与南宋初明州刻本《白氏六帖事类集》、《徐公文集》多同,故学者定为南宋初年明州所刊,南宋中期修补印行。清钱曾旧藏,《述古堂藏书目录》、《读书敏求记》着录。后归怡亲王府,同治中为翁同龢收得,二〇〇〇年上海市政府从美国翁氏后人处将此书购归,今藏上海图书馆。文物出版社曾据以影印出版。
(上海图书馆藏翁氏旧藏宋明州本《集韵》,线善863326-35)
2
南宋金州軍刻本
该本半叶十行,行大字约十五至十八字不等,小字约三十二字。版心下无刻工名。宋讳避至“慎”字。淳熙十四年(一一八七)田世卿刻,旧为日本金泽文库收藏,今藏日本宫内厅书陵部。卷一缺失,仅存九卷。线装书局曾据以影印出版。
(日本宫内厅藏宋金州军本《集韵》)
3
南宋潭州刻本
该本半叶十行,行大字约十五至十八字不等,小字约三十二字。宋讳避至“慎”字,“桓”、“完”、“构”等字不避,当刻在孝宗朝。版心上记字数,下记刻工名。刻工多为长沙(南宋时属潭州)籍,故学者判定此本刻在今湖南地区。间有补版,补版叶版心下有“刊换”字样,原版叶与金州军本排版方式相同,补版叶排版稍异。明《文渊阁书目》、清《天禄琳琅书目后编》着录。今藏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古逸丛书三编》曾据以影印出版。
(国家图书馆藏宋潭州刻本《集韵》,12357)
元明两代刻本鲜见,多以抄本流传。
明末清初之际,由宋本传出三个影宋抄本:其一者,曹寅影宋抄本,后刻入《楝亭五种》,后世翻刻多出此源。其二、三者,汲古阁毛晋与述古堂钱曾(上海古籍出版社曾据影印)分别据明州本影抄,也称明州本之毛抄与钱抄。两者相比,钱抄忠实于底本,但于底本刻工则阙而未钞,亦未校勘,讹误仍旧;毛抄照抄底本刻工,抄成之后据潭州本用白粉涂改。
其中,尤以汲古阁毛氏影宋抄本为《集韵》版本系统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此本不仅影响了清代学者对《集韵》一书的版本研究,更直接造成了近代《集韵》研究的一起公案。具体可移步:郭立暄丨《汲古閣鈔本叢刊·集韻》出版説明
此书整本白粉填描数百处,为汲古阁毛抄最特别之处。又因是书汇校明州本与潭州本于一身,使其成为清代学者眼中校勘最精之本,优于曹刻与钱抄,甚至在校勘价值上比宋刻明州本、潭州本,亦不遑多让。此点段玉裁言之最明,见此书段玉裁手跋及日本静嘉堂文库藏段玉裁批校《集韵》。
3
镇馆之宝,影抄白眉
上述汲古阁影宋抄本《集韵》,现藏宁波天一阁博物院,入选国家第一批珍贵古籍名录。
全书十卷,每页廿二行,行大字二十三,注文略小,约三字到两字。卷一扉页有阮元题辞,后有段玉裁跋。
阮元跋:
此毛氏影抄本,精审已极,首钤“希世之珍”小印,真希世之珍也。书末有段茂堂先生跋,足见此书之蕴,毛氏但知此书之佳,而不知其蕴也。道光十三年四月廿日野云山人出此书属题,以得见此原本为幸。阮元识。
段玉裁跋:
凡汲古阁所抄书散在人间者,无不精善,此书尤精乎精者也。书成于宋仁宗宝元二年,故太祖、太宗、真宗及太祖以上讳及其所谓圣祖讳皆缺笔。“祯”字下云:“知盈切。上所称。《说文》:‘祥也。’”“上所称”者,犹言今上之名也,故空一格。不言讳者,嫌于名终则讳也。“祯”不缺笔,盖影写失之。或云“祯”字本空白不书,但注云“知盈切。上所称”以别于他讳也。自英宗以后讳皆不缺笔,则知所影者的为仁宗时本无疑。但其版心每叶皆云“某人重刊”、“某人重开”、“某人重刁”则亦非最初板矣。……今年居苏州朝山墩,从周君漪塘许借此本挍曹本舛错,每当佳处,似倩麻姑痒处爬也。凡曹缺处,此本皆完善,而曹所据本与此本时有不同……
此本于乾隆中归苏州周锡瓒。乾隆五十九年(一七九四),段玉裁从周氏借得,并取曹本对校,发现曹本脱误累累,补正不下数百处,并于各卷末作跋语。嘉庆二十三年(一八一八)周锡瓒于曹刻修补印本上以朱笔过临段氏校语,该校本清末为莫友芝收得,莫友芝之子莫绳孙取黄彭年、陈庆镛两家汇校本,录于该本之上,录毕又以己意增校。后归祁阳陈澄中,叶景葵为之作跋,今藏上海图书馆。该校本卷末有周氏手跋云:
汲古阁毛氏影宋钞本余向年所藏,已归海宁查小山名有圻家。此书段茂堂先生曾借去精心校勘,可谓毫发无遗憾。今借来,照段本临挍此书,虽失犹不失也。挍毕书此,以志欣幸。嘉庆二十三年岁在庚寅,仲涟周锡瓒识。时年七十有七。
由此可知,至晚在嘉庆二十三年,毛抄本已由周锡瓒转归海宁查有圻。
道光十三年(一八三三)四月廿四日,阮元走访野云山人(朱鹤年),后者出此书属题,知彼时毛抄本归朱鹤年。后又转入吴钟骏家。陈奂《集韵校勘记序》云:
盖《集韵》流传,祗有局刻本。其景宋本向在苏周漪塘家,徙售入都,吴夝舫侍郎出重金致之,倩名手写其副。袁漱六太史来守松江,借副誊真。
马钊《集韵校勘记》所据之“毛抄”当属副本,文字已经改动。袁芳瑛任松江守备时,曾有意影刻《集韵》,因故未成。袁氏试图影刻之底本亦属副本,即便当时有幸刊成,其本也非宋明州本的原貌。
民国以后,毛抄本为萧山朱鼎煦收得。学者不知其下落,遂误以为其本“今佚”。一九七九年,朱氏后人将此书捐赠宁波天一阁,从此该书成为天一阁藏书的门面,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4
出版简介
是书为天一阁博物院所藏镇馆之宝——汲古阁影宋抄本《集韵》的线装影印本,仿真原大复制。
本书半叶225x325mm,正文400个筒页,线装二函十册,限量120部。内文用安徽手工薄宣,四色印刷,将汲古阁影钞本的神韵高度还原,下真迹一等。
本书不惟校勘价值特高,其艺术性亦无与伦比。
一、本书有汲古阁毛氏、阮元、朱鼎煦等名家藏印数十方,琳琅满目。
二、本书历来称为毛氏影宋抄中之白眉,点画不苟,惟妙惟肖,几出宋本之上。
三、此书为历代藏家珍护,品相绝佳,彩色影印,展卷可人,是优于三种传世宋刻本之处。
更多签名本、毛边本等福利请移步读者群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