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对心得:外国学者眼中的宋朝都市

文化   2024-10-30 17:01   浙江  

编者按:

今天鹧鸪君为大家带来一份校对心得:外国学者眼中的宋朝都市。快来跟随校对者,看看是何书能被称为“异邦的借镜”吧!


近年来,杭州特别流行宋韵文化,比如剧本杀馆都开了宋韵馆,各类“宋韵”相关的书也是接二连三地出版。比如《宋代烟火》(伊永文著,中国工人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和我校对过的《在田野看见宋朝》(包伟民等著,浙江古籍出版社2022年8月出版)等等,“线上+线下”的书架里也摆着不少还没读完的宋朝相关书籍。

所以当今年年初,出版社的老师问我有无兴趣校对日本学者伊原弘的《中国中世都市纪行——宋代的都市与都市生活》时,我毫不犹豫就答应了下来,但校完以后却有些迷惘,作为中国读者,该怎么评价这本书呢?

这本书似乎并不同于高屋建瓴的学术专著,或许可以简单地理解成是伊原弘的中国游记,当然,作为一位历史学者,伊原弘的中国之行无疑带上了“穿越”色彩,经由他的目光和脚步,我们不断地与千年前中世的灵魂相遇。

然而这种结合游览、穿越古今的写作方法,并不算罕见稀奇。财经作家吴晓波写《人间杭州》就能将一个个历史故事娓娓道来(虽然相对缺少考据的严谨),周扬波先生《苏州47路公交线(两宋区间)行记》(收录于《在田野看见宋朝》)将他每日通勤的47路化身“游47(两宋区间)”线路,串联起了宋朝和今天的苏州。“去程是北宋,回程是南宋”,在这条“游47”线路上,周扬波先生尽情挥洒文史知识和空间想象力,既让自己感受到了快乐,也让读者们收获颇丰。就我个人的感受而言,伊原弘书中的苏州部分,写得并不比周杨波先生精彩,那么我们读这本书,究竟有哪些收获呢?

我在读书笔记里,称《宋代烟火》是“跨越千年的桥梁”,《在田野看见宋朝》是“历史长河的锚点”。而《中国中世都市纪行》虽然同样兼具“桥梁”和“锚点”的属性,但我更愿意称其为“异邦的借镜”(这是一本陈铨传记的书名),伊原弘是日本学者,这本书的初衷是向日本读者介绍中国中世纪的开封、苏州、临安等地的风情文化的,对于日本读者自然是“异邦”。而中国读者读这本书,固然对书中所提及的内容已有不少了解,但通过伊原弘的视角来看,或许又会有些新的收获,这也许也算一种“异邦的借镜”吧。

东西新旧之间

让我们跟随伊原弘这位“外来导游”,带上“时刻表、旅行指南、地图,外加一颗旺盛的好奇心”,开始这场中式之旅吧,在建康(今南京)站,伊原弘向读者介绍了《西湖三塔记》,他说:“《西湖三塔记》作为上田秋成《雨月物語》中的《蛇性の淫》的蓝本而为世人所熟知。”其实对于我们中国读者来说,恐怕更熟悉的是赵雅芝、叶童主演的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
伊原弘并没有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来分析两个文本之间的差异,他关注的其实是《西湖三塔记》中,奚宣赞的母亲的一段话,“想此处乃是涌金门水口,莫非闭塞了水口,故有此事”。根据这段话,伊原弘推断中世的土地侵占问题非常严重:“平民的住宅就算是在水闸附近也难逃被侵占的命运……官府也没有对河道勤加监管,任其被擅自私用。”
当然,从话本等文学作品中找历史研究的材料,其实算得上历史学家们的看家本事,伊永文在《宋代烟火》中也引述了不少话本材料来为他的观点充当佐证,可与伊原弘的书参照阅读。

既然是为日本读者介绍中国,伊原弘就得更多地使用日本人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与各类事物来做例子。比如南宋灭亡,伊原弘就将其比作“如日本源平坛浦之战中灭亡的平氏家族”,日本读者借此,可知崖山投海的悲壮。但对于我国读者,则只能通过译者的注释来了解坛浦之战了。根据译者注释:“1185 年的坛浦之战是源平两族的决战。此役中,平氏家族许多重要成员见大势已去,纷纷投海自杀,其他成员或斩首或流放。”从“投海自杀”这点来看,坛浦之战倒是与崖山相似,但一个家族的覆灭和一个政权的消亡,应该还是有小大之别的。

对于中世的饮食见闻,伊原弘也得将其翻译为日本读者能理解的东西,但毕竟“翻译是最好的注释”,这反过来也为中国读者理解日本风俗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比如在提到陆游《入蜀记》记载的鲊时,伊原弘翻译说:“鲊即腌鱼,是将鱼置于酒糟和盐中腌制而成,类似于日本的鲫鱼寿司。”根据注释,“鲫鱼寿司(鮒ずし)是日本一种历史悠久的寿司。将春季带鱼子的鲫鱼去除内脏,以盐腌制二三月,再放入米饭腌制发酵而成”。这和在便利店里常见的“饭团上覆盖鱼肉”似乎有所不同。不过“腌鱼”这个词,恐怕应该写成“醉鱼”更为妥当。

学者的“CityWalk”

这世界上或许有不少像我这样的人,对旅游并不热衷,单位组织的疗休养一次都未去过,但喜欢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里漫步,美其名曰“CityWalk”。伊原弘可能也是这样的人,他的“中国中世都市纪行”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基于史料和想象的“CityWalk”。而我们通过阅读他的“游记”,自然也是希望借助他的观察和想象,以一种“漫游者”的姿态重走千年前的中国。

当然,Walk在中世的杭州(钱塘)似乎不太容易。正如马可·波罗眼中的杭州如同威尼斯一般,伊原弘笔下的杭州也是“水生都市”。“陆路虽也错综复杂,但最重要的还是运河”,今天习惯了地铁和公交的我们或许有些难以想象,千年前的杭州,是“以运河维持都市机能的运转”,一来是为了将外地运来的物资在城内外各处运输,二来也形成了杭州所独有的运河景观。今天的湖墅八景,或许彼时早已有之。

有河就有船只,有船只就有码头,码头上可能就有仓库和集市。在伊原弘的叙述中,我们能找到不少熟悉的地名,比如候潮门侧曾是经营鲜鱼、青果等的团(即行会)的地盘,北关夜市(不知道是否位于今天的北新关)则是当时杭州著名的集市。

而除了叫卖与讨价还价声,伊原弘还注意到了当时杭州街市中的其他声音——比如民间艺人的。商业繁荣往往也意味着娱乐的发达,比如南宋时期杭州的北瓦子有13座勾栏(表演场所),“这应该算是南宋时代的百老汇了吧”。当时的演出内容有的在《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元明小说中留下痕迹,有的甚至流传至今,前文所述的白蛇传故事、讲述宋太祖赵匡胤的传奇故事便是其中代表。

然而正如诗中所言:“直把杭州作汴州”。南宋杭州的文化在再现开封都市文化的同时,又似乎开出了一朵新的文化之花。但伊原弘的评价却颇不客气,他把江南文化比作毒艳的罂粟花,比作波德莱尔的诗,其意图不外乎是表示“临安的繁荣,真可谓是立于累卵之上”。

不过即便朝代兴亡,杭州凭借着运河水路的交通便利不断稳固其都市发展的基础,“在长江下游地区都市群中的地位不可动摇”。“人间天堂”之称,便是元代杭州的写照。当然,随着近现代铁路和公路不断发展,水路交通的重要性也在不断下降,不过这又是新的故事了。

作者:德坤


中国中世都市纪行(宋代的都市与都市生活)》
[日]伊原弘 著;洪怡  译

中国历代都市的发展与文化繁荣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尤其是宋代,这是一个平民文化兴盛,都市与文化益加发达,都市生活繁荣的“花开时代”。无论是首都还是地方都市,都表现出同样兴盛的面貌。须先说明,所谓“花开时代”,并非是说之前没有这样的现象,而是指持续今的都市繁荣与人们的活动等现象明确地表现出来的时代,其真实面貌仍存于文献、地图、绘画之中。到了宋代,这是一个相比以往都市面貌越发醒目的时代,展现出活泼且自由的都市与都市生活的时代。前往宋代都市的日本旅行者也将这种都市生活繁盛的面貌记录下来。本书关注这一点,叙述宋代中国都市与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的鲜活实态。希望通过本书能邀各位读者一往宋代都市感受其魅力。



【淘宝:复制链接至淘宝即可打开】 

http://e.tb.cn/h.gy1CgvcPTsI2kr6?tk=j2ZM3oUVrxd HU9046 


更多签名本、毛边本等福利请移步读者群





——The  End——

编辑:周楠
初审:关俊红
终审:钱之江

浙江古籍出版社
传承文脉,不负先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