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参加学术交流,但怕显得自己无知怎么办?|宇凡问答

文摘   2024-07-16 16:11   英国  

文/孙宇凡

编辑/李佳丨排版/子晨



问题:

宇凡学长,我在理智上知道,参加读书会之类的学术交流活动肯定会对我扩展知识面和眼界一定有好处,但我没法战胜自己的胆怯心理,想问宇凡学长,我该怎么调试我自己的心态呢?

研究背景:

我目前人类学博一在读。读博快一年,总算开始适应博士生活了,最近开始被导师和同门推荐去参加一些读书会和学术会议,但我本人是个i人,有点害怕这种人多的场合;另外,我感觉读书会和会议中有很多大佬,我害怕自己的发言会显得很无知,所以目前为止还没有参加过。

回复:

同学你好呀!恭喜你即将顺利结束第一年的博士学习,日后一定会越来越顺利的!关于读书会的心态,我恰好在去年的读博月记中有过一些讨论,这次可以再拿出来回温回温。我自己刚开始参与读书会的时候,也有紧张害怕的感觉;但几年下来,我觉得重要的是参与读书会的初衷,也就是抱着什么心态去参与。


以下几种心态可能不太适合:


  • 课程心态:想听别人讲课;读书会之所以是读书会,就是平等交流!

  • 死磕心态:逐字逐句弄懂,才能往下继续听;读书会是集体活动,要协调和同步大家节奏。

  • 旁听心态:只是想坐着听听,不准备发言;要是只想旁听,你最好别参加。

  • 表达心态:自我表现欲特别强。


*图源自unsplash


那什么心态参与读书会好一些呢?


一是互助心态。读书会中,分享交流是第一要义。我们提出问题和观点,期待别人给我们一些回应;同样,别人给出一些观点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给对方回应。


我记得有次我参加的杜威读书会上,有位哈佛神学院出来的老师分享了他的新书书稿,是关于基督教的精神性观念的转变,和去殖民、性别、种族议题也有关。我从中了解了“精神性”这种社会学里非常陌生的概念,也和他一起谈论了人间佛教和儒家的“即凡而圣”的观念。在这个过程中,我能体会到一些共鸣,这就是最美妙的状态。


二是松弛心态哈哈,想象一下我们平常了解到的法国知识分子,是不是最大的印象就是随性,自由?印象中,列斐伏尔等人的交流就是一起聚餐,在餐桌上聊,给人的感觉很放松。你可以想像自己就是在咖啡馆之类的公共空间参与着读书会,放松下来。我们有时就会在谢菲的酒吧开读书会,大家可以喝咖啡,喝酒,抽烟。像第一条说到的,互助分享是第一要义,交流不是写论文,是为了彼此交换想法。不把这个事情想的很正式,心态会放松很多。


*波伏娃和萨特在巴黎的花神咖啡馆(Café de Flore)。

图源自theguardian.com


三是交友心态。读书会只是一个平台,我们不需要人人都成为我们的知已啦。但如果遇到一两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日后一起精进,这就很幸运。


比如我在东欧的女性主义科学哲学读书会上认识一位越南籍的生物医学家,已经从剑桥等地博士毕业、在英国的实验室工作了,但是她觉得自己对伦理问题越来越感兴趣,于是就辞职跑去读了科学哲学的硕士。之后我们一直在用邮箱交流,她帮助我解答一些对我来说很困惑但对她来说很容易的问题,这就是很好的人生伙伴呀!


我们都有过害怕自己被人否定的时刻,但谁是一下子变优秀的呢?再厉害的人肯定也是一步步学起来的,所以不需要担心自己资历尚浅。抱着开放的、分享的学习和交流心态,我们才能在读书会中得到最大收获。也不需要一下子就做那么好,慢慢来,一次比一次进步一些些就可以了,加油呀!


——孙宇凡(欢迎留言区一起讨论哦)



相关理论课程

>> 想系统学习理论、精读大师,可以点击了解👇🏻

全网唯一《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精读班》暑期报名!全年只开1班!


>> 也可以直接扫码海报报名👇🏻

全年只开1班!报满即止!

*《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精读班》体系化学习社科理论;手把手教你精读方法;吃透社科11大最重要思想家。


相关推送

参加学术会议有用吗?哪些会议有含金量?

导师说我只会“套用”框架,到底国外理论怎么用到本土研究?

「申博」又没申上,都怪我和导师的研究方向不匹配?



社科传送门
世界社会科学,一门全开启:海外奖学金、书单、征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