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获得更多精彩!
马永和
2024.12.16
【题记】上世纪60年代初,苏修逼债,加上连续3年的自然灾害,华北平原上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饥荒,有成千上万的人在这次饥荒中倒下,很不情愿地离开了人间。
人们都说1960年苦,其实,1961年更苦。因为,1960年的时候,生产队虽然斤粮未分,上级也没有给一丁点儿救济粮,但在农村中,不少家庭家中还有一些儿老底儿,隔三差五还能喝顿面糊糊。可是到了1961年,家里的盘底沫儿都扒拉光了,连一点粮食籽儿也摸不着了,时光真的就更难熬了。漳河滩中用以救人命的簿丁根儿几乎被人们刨光了,收藏的干野菜也越吃越少了。可怜的人们啊!将何以为继?如何度过这个漫长的冬天呢?
就在这时,我的父亲与乡邻们结伴,于夜间偷偷地从河南背回来半布袋红萝卜。这哪里是红萝卜,分明是父亲拖着全身浮肿的身体,拼着老命从外地背回来的救命的珍宝啊!
当时,我的父亲虽然只有五十多岁,正在当年,却与村子里的其他壮年人一样,因营养不良,全身浮肿。得了浮肿病的人,不能吃盐全身无力,要从河南背回来半袋红萝卜,那是要靠毅力和决心的。这决心就是拼着老命也要把这半袋红萝卜背回去,确保一家人能度过这个寒冬。
现代人可能要问,半布袋红萝卜算得了什么?可这对于当时只能靠干野菜叶子度日的灾民来说,就是无价之宝,胜过山珍海味!我们一家4口人,每当做饭的时候,我的母亲如数家珍一般,每饨饭只切一个红萝卜,稍大一点儿的,她只切半个。母亲说,一冬天,还长着呢!盛饭的时候,我和弟弟都会站在锅边儿上,看着在野菜汤汤儿锅中打转转的红萝卜股儿,嘴馋得直流口水,恨不得伸手捞一把。
我的弟弟当时只有七八岁,常年只能喝些野菜汤汤儿充饥,与村里的其他小朋友一样,长得骨瘦如柴。因野菜汤汤儿不顶饿,都是三碗、四碗地喝,一个个都撑出个大大的蜘蛛肚子。平时,没有一个奔跑打架的。大多都是靠着墙根儿,无精打采地站着、蹲着或坐着。
等锅中的萝卜股儿熟了的时候,娘手中拿着勺子,首先给年幼的弟弟盛了两个萝卜股儿,又盛了些野菜和汤儿,尔后,又给我和父亲各盛了两个萝卜股儿.给父亲盛完后,锅里连一个萝卜股儿也没有了。盛到娘碗里的,只有屈指可数的几片野菜叶子!我和弟弟吃着甘甜的红萝卜股儿,真的比现在吃汤圆还甜,比现在吃肉还香!可我的娘啊,您站在近水楼台,考虑的首先是小的,是病者,却唯独没有您自己啊(泪滴稿纸)!
喜欢本篇,欢迎点赞分享
作者简介
马永和,1945年4月生于杜村集乡东小庄村,1962年毕业于三皇庙中学,1965年3月入伍,1976年初转业到县委宣传部,曾任主抓新闻报道的副部长。他采写的新闻报道,曾刋登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丶《光明日报》等国内主要报刋。他采写的《高产量,低成本》的调查报告,曾刋登于当时的《红旗》杂志,填补了我县一项空白。他采写的巜推荐一封受害者的来信》,在《河北日报》开展的首届好新闻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一等好新闻,为我县我县的新闻工作做出过重要贡献。
【马永和专栏】 | 像师徒,像母子,更像挚友——一对80岁老夫妻互敬互爱的温馨生活(纪实文学)
【 马永和专栏】 | 从砖坯哥到副部长—— 一位普通农民在部队锻炼成长的故事(报告文学)
邺 城 文 学 征 稿
《邺城文学》面向大众长期征稿,体裁不限,欢迎各类正能量的文学作品。要求原创首发。优秀作品也可推荐。也欢迎大家自带配图、音频。字数要求:散文不少于800字最多不超过3000字;优秀小说可以连载。现代诗歌至少两首。
平台隶属河北省临漳县文联
长按二维码关注
投稿邮箱ycwx866@163.com 微信qh9289
图片•网络 / 审核•春天树 / 责编•r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