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继旺专栏】 | 尖岩村“北山渠道”的今昔

体娱   2024-12-06 07:07   河北  

关注↑↑↑我们获得更多精彩!

尖岩村“北山渠道”的今昔

       冯 继 旺

2024.12.05


             

在北京市密云区溪翁庄镇尖岩村的北山坡上,有一条从密云水库北白岩副坝向西方向直至北白岩后坨橡树洼,绵延几公里长的环山引水渠道,这就是尖岩村60年代初在各级政府支持下,举全村之力修建的北山渠道,当时的尖岩人很自豪地称之为尖岩村的“红旗渠”。


1958年9月,为了修建密云水库,尖岩人舍弃了祖祖辈辈生活的美丽家园,举村整建制搬迁到了北白岩村,在该村乡亲们给腾出的房子内临时居住。1962年春季,又从北白岩村的周转房陆续搬到建好的尖岩村新址。


在没搬家之前,尖岩村原住址共有耕地2848.8亩,人均土地3亩,依靠着白河岸边的优越条件,有三分之一以上土地是水浇地,正常的年景,每年的水稻都获得丰收,再加上其他大部分土地种植五谷杂粮,老百姓都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而搬家之后的状况却是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北白岩村划拨(出售)给尖岩村的998.3亩土地,大部分都是集中在北山坡一带的薄沙地,还有一些修建密云水库取土时遗留下的料场大坑,农业基础设施非常落后,粮食生产面临极大的困难。


当时的密云水库虽然具有承担农业生产灌溉的功能,但本村却是守着大水库没有一点水浇地。因此,如何摆脱这种困境,增加粮食产量,改善村民物质生活,是摆在大队领导面前的一个严重挑战。


1964年春季,以支部书记郑连英为带头人的尖岩大队党支部在密云县“三级干部会”精神的鼓舞下,结合本村面临的实际情况,与北京市驻尖岩村“四清”工作队领导共同商议,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要穷则思变,兴修水利,靠水吃水”!计划从北白岩副坝水库边至尖岩北山坡修建一条引水渠,同时对北山坡的土地进行大平大整,以彻底改变尖岩村“守着大水库,没有水浇地”的落后面貌。


由于是水库移民村,计划向上呈报以后,得到密云县和溪翁庄公社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很快给予批复,县政府责成县水利局全权负责技术设计和各项配套设施的落实。首先,在北白岩副坝水库边确定扬水站位置,扬水站高程40米,再依照工程计划设计好的水渠线路劈山开凿出一条两米宽的平台,然后再从平台上开出一条落差千分之一(每千米落差一米)的渠道。


说干就干,修渠工程正式开工已经到了1964年秋后,气温一天比一天冷,但是群众干活儿的热情却很高。渠道线路所经区域的土质构成很差,大部分都是岩石,在没有任何工程机械的条件下,全靠人工用钢钎、大锤、錾子、铁锨和镐这些原始的劳动工具,一寸一寸的开凿挖掘,每天都要凿炮眼,装好炸药后,进行爆破。许多人手掌打了血泡,最后磨成老茧;有的手上裂了许多口子,用橡皮膏裹上后继续干;铁匠炉师傅每天加班加点,把用秃的钢钎重新淬火加工,以保障工地使用。这些群众之所以如此克服困难,每天挖山不止,是因为他们坚定了“穷则思变,人定胜天”的信念,以河南省林县人民为榜样,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到1964年年底,工程进度达到一半的时候,社员们自发的展开了热火潮天的劳动竞赛,半山腰工地上,每个生产队都有统一划分好的责任段儿,一面面红旗迎风招展。虽然是已经数九寒天,但工地上社员群众的劳动场景依然是热火朝天,渴了喝口凉水,饿了就着萝卜咸菜咬几口冻硬的玉米饼子或凉白薯,你挖一尺,我挖二尺;你推一车,我推两车。当时在全村流行一句口号“宁可两年受穷,也要把渠道修通”。有的老弱妇女不能到山上干活,就主动往工地运送开水、热面汤等,为干活的人们“加油”鼓劲儿。



经过全体社员一个冬春的奋力拼搏,终于在1965年5月上旬完成了这条渠道的第一期工程,东从北白岩副坝扬水站,西至北白岩后砣橡树洼,全长3600米,其中有一处20米的倒虹吸沟渠;有渡槽两处(合计长度为28米)。紧接着村里又临时建立一处水泥预制板厂,专门为水渠浇筑衬砌、加工制作水泥预制板,对水渠的沟底和沟帮进行衬砌,以防止渗漏。所有的水泥板都是用马车拉到山边,之后再用人工抬运到大沟旁,进行垒砌。


此项工程,在1965年年底彻底竣工,把清粼粼的密云水库水引到了村北山坡上。使得各生产队大平大整后的山坡地也和东大道的大块地一样都能浇上了水,80%以上的土地都能种上冬小麦。


1976年7月28日发生在唐山的大地震,造成密云水库大坝内侧坝坡裂缝、塌方等紧急险情,在对水库大坝进行加固的工程中,施工单位从尖岩村扬水站至北白岩副坝之间的山坡上挖取大量土石方,使这条环山渠道遭到严重损毁,导致中间断开200米距离。后经大队领导与密云水库管理处共同协调,于1977年由国家出资,因地制宜,在此挖掘开通一条高1.6米、宽1米的穿山涵洞,共计长度250米,与渠道断开部位的首尾相接,使得该渠道得以恢复使用。


后来,由于连年干旱,密云水库严重缺水,在80年代后期,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的指示精神,水库的功能定位发生了根本变化,逐步停止农业灌溉,全力保障首都生活饮用水。在1990年,这条水渠不得不全面停止使用,于2005年将扬水站的所有设施全部拆除。


这条北山渠道,曾经是尖岩人的“命根子”,当初,是依靠它才填饱了肚子,他们曾把它引以为荣,无不充满自豪感。想当年,为了修建水库全村举家搬迁;现如今,为了保水,又舍弃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命脉,这一残酷的现实曾一度成为尖岩人永远的痛。然而,痛定思痛,他们又觉得为了国家的利益舍小家顾大家,无论做出多么大的牺牲都是值得的!这就是朴实憨厚的尖岩人“勇于牺牲、乐于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



2024年前半年,区政府对口帮扶单位农业农村局为尖岩村立项、投资,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从3月份开始到6月份,仅用4个月时间就量身定制、打造了一处新的人文景观——“密云水库观景台”,同时利用废弃、沉睡了34年的部分北山渠道,从原渠道的“火药库”位置开始,直至西侧末端橡树洼,在废旧水渠上修建了环山木栈道700米。


北山渠道——这项60年前修建的水利工程,在新的年代里,尖岩人赋予它一个新的功能:那就是北山栈道,现已成为远近游人前往密云水库观景台的必经之路,更是人们茶余饭后遛弯、锻炼和休闲娱乐的场所。


喜欢本篇,欢迎点赞分享

作者简介


冯继旺,1956年生于北京市密云区尖岩村,中共党员,卫生系统退休职工。喜欢读书看报,爱好文学。自1983年开始在《京郊日报》的前身《北京日报郊区版》发表新闻消息及卫生科普知识;近几年多次在《密云报》发表散文、通讯等;有作品被《阅读公社》采用。2017年开始与人合作编纂《尖岩村志》一书。




冯继旺 |  孝敬 (散文)

冯继旺 |  山桃花开 (散文)(主播:张文玲)

冯继旺 | 岳父家的鸡蛋(散文)

冯继旺 |  难忘的同学聚会(散文)

冯继旺 | 尖岩村搬家记(上)(散文)

冯继旺 | 尖岩村搬家记(下)(散文)

冯继旺 |父亲牺牲后的零散记忆(纪实)

冯继旺 | 坚贞不屈的抗日爱国教师(纪实)

冯继旺 | 夏夜池塘蛙声美(散文)

冯继旺 | 致敬密云水库建设者(散文)

冯继旺 | 讨奶(散文)

冯继旺 |  生肖牛的传说

冯继旺 |草帽辫儿的故事(散文)

冯继旺 | “粮食关系”轶事

冯继旺 | 浅谈“立冬”
冯继旺 | “数九”的含义
20“情感"征文大赛 冯继旺| 深深母子情(散文)
【清明节专辑】冯继旺 | 清明节的来历
冯继旺  |  春季话野菜
冯继旺 | 碾子趣事(散文)
冯继旺 | 父亲的励志格言(散文)
冯继旺 | 我家的红板柜(散文)
冯继旺 | 48年前“卫生村儿”的记忆(散文)
冯继旺 | 远去的传统民间花会(散文)
冯继旺 | 一次别致的老同学聚会(散文)
冯继旺 | 正月十五为啥叫“元宵节”?
冯继旺 | 有意义的“植树节”
冯继旺 | 儿时刨药材的往事(散文)
冯继旺 | 布谷鸟的传说
冯继旺 | 如何平安度过三伏天?
冯继旺 | 白石山游记
冯继旺 | 王怀礼的“甜蜜事业”(纪实)

【冯继旺专栏】 | 寒衣节的来历和风俗


【冯继旺专栏】 | 尖岩村“栗子宴”的由来


【冯继旺专栏】 | 忆当年工作中的往事


【冯继旺专栏】|  “观赏映山红”活动的一天


【冯继旺专栏】|  尖岩村的宗族姓氏


【冯继旺专栏】| 一次很有意义的采访


【冯继旺专栏】| “密云水库展览馆”观后感(随笔)


【冯继旺专栏】 | 中秋节的来历及风俗


【冯继旺专栏】 |  难忘的“吃食堂”岁月


【冯继旺专栏】 | 隆化温泉小镇之旅




邺 城 文 学 征 稿





《邺城文学》面向大众长期征稿,体裁不限,欢迎各类正能量的文学作品。要求原创首发。优秀作品也可推荐。也欢迎大家自带配图、音频。字数要求:散文不少于800字最多不超过3000字;优秀小说可以连载。现代诗歌至少两首。


平台隶属河北省临漳县文联

  长按二维码关注

投稿邮箱ycwx866@163.com    微信qh9289  

图片•网络 / 审核•春天树 / 责编•rain





邺城文学
汇四方文学英才,展华夏原创雄魂。这里有感人肺腑的故事;有经典时尚的美文;有真挚热情的交流:又有心有灵犀的触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