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20年三菱电机再度在大连投资建厂;苏州主政官员会见日企高管释放明确信号

财富   财经   2024-07-31 22:12   北京  

2024年7月下半月,中文媒体较多涉及了三菱电机、日本制铁、工程机械企业加藤制作所以及在苏州的日本企业。


作者:研究院专稿

图源:图虫创意

2024年7月下半月,中文媒体报道和评论较多涉及的中日经济关系内容及日本企业主要如下。
时隔20年,三菱电机再度在大连投资建厂
7月,三菱电机株式会社代表执行董事、社长漆间启来到大连市,与大连市的市委书记、市长开会讨论投资布局。据悉,此次三菱电机集团下的三菱电机大连公司将在时隔20年后再度选址大连,新建第四工厂,预计将于2025年9月竣工,12月正式投产。
三菱电机大连公司早在1994年成立,其中约6成的产品在中国国内进行销售,同时也广泛出口到日本、东南亚等世界各地。
三菱电机进一步投资大连的原因是,中国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的市场需求、新的投资机遇。大连作为中国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龙头和窗口,与日本经贸往来密切,是三菱电机在华战略布局的重要据点之一。漆间社长强调,未来三菱电机的新产品在大连研发、生产、销售。
苏州主政官员会见日企高管,释放明确信号
苏州市委机关报《苏州日报》7月17日报道称,市委书记刘小涛7月16日会见了日本精工株式会社董事、代表执行役社长兼首席执行官市井明俊一行。上述消息刊登在当日出版的报纸头版,可见官方刻意强调其重要性。
刘小涛表示,苏州将全力保障外国投资者合法权益,努力为外籍人士提供更加便捷、舒适、安全的环境,实现合作共赢。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刘小涛两周以来第二次会见日本客商。7月5日,刘小涛会见了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访华代表团一行。
上个月苏州发生日本籍人士遇袭事件,《人民日报》针对仇外言论与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抨击,表示“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过去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我们将会更加开放。”
时隔半个多月后,苏州市委书记频繁会见日本企业高管,对外释放的信号非常明确:一方面展现了苏州坚持对外开放,吸引外资的决心;另一方面,也用实际行动回击了一些人“煽动中日对立、挑动极端民族主义”的极端言论。
与之配合的是,中国媒体也纷纷推出报道苏州日企的文章。如《每日经济新闻》发表文章指出,截至2023年底,共有175家世界500强企业在苏州投资,其中47家来自日本,为各国(地区)之最。《经济观察报》发表文章指出苏州全市累计引进日资企业3000多家,为日资企业最集中之地,苏州与日本8个日本城市缔结为友好城市。
日本制铁为何退出在华合资公司?
近日,日本制铁将退出与宝山钢铁合资的宝钢日本制铁汽车板有限公司。这家合资公司成立于2004年,由日本制铁和宝钢各出资一半,合同期限为20年,将于今年夏天到期,日本制铁将持有股份全部出售给宝钢。
主要原因,据媒体报道,日本制铁认为,业务很难再实现增长。日系车企是宝钢日本制铁汽车板的主要客户,但受中国电动汽车崛起的影响,丰田、日产和本田在中国的销量连续三年下降。此外,中美长期对立也产生了影响,日本制铁将把经营资源从中国转移至有望实现增长的美国和印度。
中国媒体《界面新闻》认为,日本制铁退出是必然的,中国钢铁行业发展的黄金期和高速发展期已经结束,现如今已进入过剩回落期。今年已披露上半年业绩预告的11家上市钢企中,仅一家实现盈利,剩余十家公司总亏损额预计超过77亿元。
分析认为,日本制铁此次退出不会对宝钢造成太大影响。经过长年的合作,目前虽然日本制铁在技术上仍具有一定领先性,但宝钢与其差距已经没那么大了。值得一提的是,宝钢近年与日本制铁的重要客户之一丰田汽车达成了合作关系,向丰田汽车批量供应电磁钢板,电磁钢板是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的核心原材料。日本制铁曾在2021年向法院提起诉讼,控告宝钢向丰田汽车供应的电磁钢板侵犯了其专利权,目前该诉讼仍在继续。
房地产衰落迫使工程机械日企加藤从中国撤退
具有近130年历史的日本工程机械制造商加藤制作所于7月12日宣布,该公司将解散并清算其位于江苏省昆山市的液压挖掘机制造和销售子公司。同时,加藤制作所还计划将位于福建省厦门市的另一家合资企业进行清算。
由于中国房地产衰退,工程机械的需求下降,以及与当地低价产品制造商的竞争加剧,加藤制作所的昆山工厂自3月份以来已停产。事实上,在过去两三年中,公司的经营一直处于困境中。
加藤制作所于2004年在中国设立了两家子公司并开始本地生产。随着中国经济的高度成长,工程机械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在2010年左右的一段时期达到辉煌时期,中国业务带动了整个公司的发展。但此后随着房地市场下滑和中国本地制造商低价产品的分销,建筑设备需求下降,公司业务开始逐步走下坡路,直到如今难以为继。


更多日本企业(中国)研究院

深度文章,欢迎关注↓↓

言谈霓虹
日本企业(中国)研究院,负责观察典型日企在中国的成功与失败,探究其经验和教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