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森从股票市场退市或有利于实体市场;锂电池日企在中国市场的败因

财富   财经   2024-05-31 22:34   北京  

2024年5月下半月,中文媒体较多涉及了罗森、资生堂以及船东、锂电池制造商等日企。


作者:研究院专稿

图源:图虫创意

2024年5月下半月,中文媒体报道和评论较多涉及的中日经济关系内容及日本企业主要如下。
罗森从股票市场退市或有利于实体市场
近日,日本罗森宣布将于7月24日正式退市的消息,引发了市场对罗森中国的关注。罗森急忙向社会澄清,罗森退市是指退出日本股票交易市场,不是退出市场,不会影响罗森公司的正常经营。事实上,罗森在中国近年的表现非常不错。
今年4月,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2023中国便利店TOP100》,罗森拥有6330加连锁店,位列第5,外资第一,比位列第7的7-11(3960家)多出近6成。目前,罗森中国已经覆盖了17个省和直辖市,进入了125个城市。2023年销售额同比增长124%,营业额(含税)超过142亿元。
业内分析认为,罗森此次与日本电信巨头KDDI的合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便利店市场的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随着电商平台和快递物流的快速发展,业务形态呈现新的方式。罗森中国事业推进总部总经理吉田凉平表示,线上的客单价至少是线下的两倍。为此,罗森中国近年来的发展重点是以即时零售为代表的线上渠道,发展线上+线下、前置仓、仓店一体等新业态模式。目前,罗森正在加强与外卖平台合作,2023年2月,安徽罗森便利店联合美团,启动了“24小时便利店”项目。
这次合作有望通过引入KDDI先进的数字化技术,进一步提升罗森门店运营效率,拓展线上销售新的业务方向。近日,在“2024中国便利店大会”上,罗森中国总裁三宅示修表示,实体店铺的价值将得到重新评估。
资生堂决定中国市场不再依赖促销
5月10日,日本美妆巨头资生堂集团公布了截至2024年3月31日的2024财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第一季度集团在日本本土市场和中国高端市场的市场份额增加,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稳固复苏。
资生堂集团从去年开始在中国进行了运营改革,将组织结构转变为可快速应对市场变化的结构,并对线下门店进行优化,以提高生产率。公司宣布对中国业务进行战略调整,不再严重依赖大规模的促销活动来实现增长,而是转向基于品牌价值的更可持续的模式。
基于这种转向,中国市场第一季度净销售额出现负增长,但 Clé de Peau Beauté(肌肤之钥)和NARS(娜斯)两款高端产品实现了持续增长。
此前资生堂品牌在中国市场面临“核污水”排放危机的严重冲击,但资生堂集团总裁兼首席运营官藤原健太郎表示,从四月份开始,该公司推出了一项活动,“一些不再使用资生堂品牌的顾客又开始回来了”。他特别强调,这项活动并不是“双11”类的营销活动,主要是解释其所销售产品的功效和作用。
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中,特别是在与本土品牌的差异化竞争中,从效果和功效来看,日本品牌还是具有一定的优势,特别是高端品牌。4月25日,资生堂集团旗下美国清洁美容品牌 Drunk Elephant (醉象)开始进驻中国市场,业内认为,这将让资生堂在中国市场又多了一辆拉动增长的马车。
日本船东越来越钟爱中国船厂
日前,三井物产航运公司(MOL)为一艘新造LNG(液化天然气)运输船举行了命名仪式,这艘船是向中国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定购的。后续还将有五艘船舶下水。
5月8日,苏美达船舶发布公告表示,苏美达船舶和新大洋造船共同与日本伊藤忠商事合作的2艘皇冠63 PLUS新造船项目在中国境内完成最终签署。而此前的1月份苏美达获得了春日海运2艘皇冠63 PLUS订单,4月底又收到了该船东的1艘追加订单。
据船舶经纪公司Xclusiv Shipbroking发布的报告,日本船东40%的订单是与日本国内船厂签订的,33%的订单是与中国船厂签订的。而且中国的订单增长迅猛,2023年日本船东在中国船厂签下的新造船订单几乎翻了一番,在2024年前4个月,日本船东已经在中国船厂下单了12艘新造船,包括6艘散货船和6艘气体运输船。
这些年来,中国船厂交付的船舶质量上乘,而且交付周期短,逐渐吸引了日本船东的注意。目前中国的船东订单量已经位居全球第一,预计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日本船东选择中国船厂。
锂电池日企在中国市场的败因
在21世纪初,日本企业在锂电池产业拥有绝对性优势,松下、索尼、三洋的锂电池在全球市场占据垄断性地位,如今锂电池“世界之王”宁德时代的前身 ATL还是日本TDK集团的全资子公司,谁会想到如今全球前十大动力电池企业,日企只有松下硕果仅存。
在2009年前后,日本公司在锂电池产业链布局全面且缜密,每一种主料和辅料都有企业产能覆盖,如森田化工、东京应化的六氟磷酸锂;宇部兴产、三菱化学的电解液;旭化成、东丽的电池隔膜;吴羽化学的黏结剂;旭硝子、三井化学的正极材。而当时中国本土锂电池产业基本上是空白。
事实上,日资企业很早就关注中国锂电池市场,行业调研工作非常扎实,公司技术与管理水平普遍强于本土企业。如森田化工(张家港)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在2007-2010年间年均增长率高达67%,其六氟磷酸锂毛利率2010年达59%。
但为什么日资企业占据如此大的领先优势,却没有转化为市场胜势?有中国的研究者认为,这是日企对中国市场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所导致的。
一是低估了中国市场的广度和厚度。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不少日企认为中国内部存在制度性缺陷,外部金融危机导致需求断崖下滑,经济将会遭遇重创,从而裹足不前,错过了最佳发展期。如2011年宇部兴产公司曾计划在江苏新建万吨级产能电解液生产线,当时国内最领先水平仅是千吨级,这个项目如果落成将奠定其行业龙头地位,但最终没有实施。
二是日资企业封闭性太强,习惯日资企业内的产业链循环。这迫使中国本土企业只能另起炉灶新建上下游产业链。随着本土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崛起,被排除在外的日资内循环产业链就逐步萎缩了。
三是产能扩张普遍较为保守。或许是因为日本本土经济泡沫破灭留下的创伤,亦或许是对中国市场心存戒备,面对高速增长的中国市场,不少日资企业固守高额利润也不愿意扩大产能规模,在中国这样超级内卷的竞争市场,没有规模优势将最终难以立足。


更多日本企业(中国)研究院

深度文章,欢迎关注↓↓

言谈霓虹
日本企业(中国)研究院,负责观察典型日企在中国的成功与失败,探究其经验和教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