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所闻(一五八七至一六二六),字无声,别号绣林,明松江府华亭县人,陈子龙之父。
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先为刑部主事,后任工部主事。在任间,他秉持朝纲,制约宦官扰政。
崇祯十年(1637),他与朝官万燝一起检举揭发太监的罪行,而万燝竟遭杖刑死。陈所闻痛不欲生,忧愤而死,终年40岁。
顾清,世代居住于华亭(今上海松江区)城南古西湖湖边。九岁时,学习《小学》,过目成诵。十五岁时拜访张悦,被张悦称赞为“大器也”。二十岁,在县庠学习,与钱福、沈悦交好。
弘治五年(1492),王鏊主持南京乡试,读到顾清的文章,说:“昔欧阳子(欧阳修)谓当让苏子瞻(苏轼)一头地,斯人也,我固当让矣”,于是顾清考中乡试第一。
王鳌,就是唐伯虎的老师。
1896年,顾桂龙出生于松江新浜钱家草村,也就是人们熟悉的枫泾农民暴动指挥所大方庵隔壁的一个自然村。
1926年冬,袁世钊率领农民在新浜一带进行革命活动,在袁的启发教育下,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钱家草组织农民协会,开展抗租斗争。
农民协会组织迅速发展至王家湾、水旺村、吊钩浜一带,按照上级党委指示,要组织农民武装,被派往上海购买枪械,并被任为中共枫泾区委委员,主持农会工作。“四一二”政变后,转入地下活动,坚持斗争。
次年冬,中共江苏省委派陈云到松江等地区,贯彻“八七”会议精神,领导秋收斗争。
在这期间,陈云、袁世钊、吴志喜、陆龙飞等共产党领导人,经常在顾桂龙家开会或住宿,成为活动中心。
姜辉麟(1897-1933),女,松江县人,家住城内北仓桥堍。出身于贫苦塾师家庭。
9岁丧父,赖母亲倪振尧行医(小儿科推拿)艰苦维持。舅父授以启蒙课本,勤学不辍。至12岁,母亲怜其好学,乃向景贤女校校长丁月心恳求,得以免费入学。
姜辉麟对妇女缠足的习俗极为反对,率先加入“提倡天足会”。每读秋瑾遗诗,常为之流泪、沉思、向往。
陈永康(1907年4月6日-1985年3月9日),水稻栽培专家,全国劳动模范,上海市松江县人。
读过三年私塾,从一个农民成长为著名的全国劳动模范,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他在实践的基础上选育出水稻良种老来青,建立了水稻叶色“三黑三黄”看苗诊断技术和一套综合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自50年代起,在江苏以及长江中、下游各主要稻区建立基地和“样板田”,以点带面,层层推广他的先进技术,对提高水稻大面积生产的精耕细作水平和实现高产稳产,起了重大作用,对中国水稻生产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曾多次参加国际国内的水稻学术讨论会,先后发表了大量的有关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著作和论文,其中《陈永康水稻高产栽培经验》一书留传较广。
赵祖康(1900年9月1日—1995年1月19日),字静侯,上海松江人 ,道路工程专家、市政规划专家,与詹天佑、茅以升并称为中国交通工程三杰。
寿俊良,1901年生于松江叶榭镇,在松江华娄高等小学堂毕业后,考入江苏省立三中(今松江二中),后考入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成绩可说一路优秀。
五四运动中,他积极参加示威游行和抵制日货等爱国活动。大学一毕业,被推荐到汉冶萍公司大冶铁厂任副总工程师,由于该厂借日方贷款无法偿还,把工厂抵押给了日本人,寿俊良一气之下,坚辞回家。
他深感国家贫穷,人才奇缺,遂痛下决心,自费赴美深造,在美国普度大学,他一边学习机电专业,一边利用假期去发电厂打工,以此熟悉机电设备,也为回国积攒路费。
获硕士学位后,他立马打道回府,任教上海交通大学,后在厦门大学、浙江大学任教授、机电系主任。
上世纪50年代后期,他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台双水内冷发电机,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时任国家主席刘少奇视察浙江大学时,专门接见了他,给予表彰鼓励。
70年代初光荣退休回到家乡后,还负责电力部《英汉机电技术词典》审定工作。先后出版《电力分布概况》《电机实验教程》《电压调整器》等专业书籍,不愧为我国机电事业的开路先驱。寿俊良于1980年在上海病逝。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女主人。当年毛主席为金山朱泾人写过一封感谢信,感谢她为确认中央一大会址纪念馆而作出的杰出贡献,说的就是薛文淑。
早年,粗通文字且有一副甜美嗓子的薛文淑,随戏班子到广州演出期间,认识了中共一大代表李汉俊的哥哥、 同盟会的老会员李书城,后在上海结为伉俪。
1920年秋,李书城与弟弟李汉俊兄弟俩在上海买下了望志路106、108号两栋南北贯通的石库门房子,打通连成了一家,外称李公馆。
柯德琼1902年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先学德文1年,后读了2年医预科和3年医正科。
但是预科毕业后不久,家道中落,一时间债台高筑。柯德琼不得不向亲戚告贷,才勉强读完了本科。
虽然毕业成绩优异,但他个人负债已达2000元,不得已放弃了同济大学给他实习一年,培养成为高级医师的机会,毕业后到松江行医求生。
后来,他在妻子陪嫁折款的资金帮助下开设诊所。开业的前2年,因人地生疏,业务十分清淡,生活也相当困难。
后经介绍,到江苏省立女中当兼职生理卫生教员,后又兼任松江时疫医院和若瑟医院医生,每月有30元的收入,经济稍为好转。
1929年冬,他从同济学长焦湘宗手中接受折价转让的湘宗医院,改名为德琼医院,从此医务日隆。
到1930年底,他终于还清了读大学时借的所有欠款。1935年,他在松汇路购地6亩2分,建新的“德琼医院”,设内、小儿、妇产、肺科等,医院内有病床30张,医务及勤杂人员34人,成为当时松江县颇具规模的私人医院。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松江长期被日机狂轰滥炸,医院被迫疏散停业,他坚持留在松江,在青松石开设临时诊所,忙于救死扶伤。
韩鸣皋,松江县人,家住新桥乡陈家巷。1919年7月出身于塾师家庭。1937年毕业于松江县立师范。其时正当日寇入侵、祖国危难之际,他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活动。
嗣后在上海县马桥小学任教。1939年3月,由黄自能(化名萧望)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他在莘庄、马桥、新桥等地从事地下工作,和另外两位党员奚天然、宋关通把上海印刷的地下党的文件和进步书刊传送到浙东新四军根据地,并带回根据地出版的《浙东日报》等。
1942年反清乡斗争中,他根据党的布置,一度打入浙江嘉善伪检问所工作。
费砚(1879-1937),字见石,一字剑石,号龙丁,一称聋丁,自号佛耶居士,松江人。1898 年,留学日本,攻读数理兼美术。
回国后,任教于广西测量学校。后师从吴昌硕。书法攻行、楷、篆、隶、石鼓,并能诗善画,又精篆刻。参加南社。著有《春愁秋怨词》《瓮庐印存》《佛耶居士印存》等。
地铁探索上海之1号线往期旅记:
地铁1号线外环路站,附近有一大片绿洲和一个美术馆(上海闵行游)
地铁探索上海之1号线莘庄站:闵行图书馆&莘城中央公园(上海闵行游)
地铁探索苏州之11号线:
地铁探索苏州11号线玉山广场站:亭林园。纪念大儒顾炎武之地。
与同频伙伴结缘
添加后邀请您入群
一起学习&成长
教育/人物/读书/旅行
点个在看你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