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到自己喜欢的事?这本书《如何找到自己喜欢的事》,修正了我的原有想法。上一个读书笔记:【读书】《如何找到想做的事》①
作者给出了一个非常有指导性思维框架
这个思维框架是一个公式,那就是,真正想做的事=喜欢的事×擅长的事×重要的事。
这里面的三项,我们后面会一一展开来解释。先来整体看一下这个式子。
这里面的“乘以”,其实是取交集的意思。
我们可以把喜欢的事、擅长的事、重要的事想象成三个圆圈,把这三个圆圈凑在一起,它们中间重叠的那个交集,就是你真正想做的事。
作者说,他曾经读了300多本心理学和有关自我剖析的书,但没有看到哪本书是全面地讲到了喜欢、擅长和重要这三大支柱的。
通常只是覆盖了其中的一个或两个,但这是不完整的。
这个思维框架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靠逻辑,而不是靠直觉,找到想做的事。
很多人会感觉,找到真正想做的事,要靠运气,或靠感觉。
但是,我认为这本书最重要的意义之一,就是提醒我们,其实这件事情是一项能够系统化、标准化的工程。
遵循这个公式进行筛选,几乎每个人都能找到一项甚至多项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如果我们更进一步看的话,这三根支柱其实分别代表的就是what、how和why。
首先喜欢的事就是你的热情所在,这对应的是what,也就是做什么。然后擅长的事,代表你的才能所在,这决定了how,也就是怎么做。
接下来,重要的事,代表的是你的价值观所在,对应的就是why,为什么做。
而想清楚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做,我们真正想做的事也就呼之欲出了。
比如,用作者自己来举例。他在探寻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的过程当中,发现了自己的热情所在,那就是,他想更深入地探索和理解人的内心世界。
然后,他的才能在于,他很擅长信息整合和传播,他经常在自己的博客上写文章,很受欢迎。
再接下来,他的价值观是,人应该追求自己热爱的生活,也应该对世界作出贡献。
就这样,他确定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用自己的博客,把自己在学习和探索中发现的那些关于人类内心的真相,传递给更多的人,帮更多的人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变得热爱生活。
喜欢的事×擅长的事×重要的事,这个取交集的公式,其实不仅仅适用于筛选你眼前许多条可能的人生路径,也可以用于,在求职或跳槽时筛选适合自己的公司。
我们可以把它们想象成三个过滤器。
当我们面对多个选择犹豫不决时,可以问一问自己:它能否发挥我的热情?它能否发挥我的才能?它是否符合我的价值观?
用这三个过滤器进行筛选之后,留下的答案就会变得显而易见。
而且,如果明确这三个问题的话,我们在面试中也能比别人更加思路清晰和坚定。
因为,在面试中,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其实通常都可以从这个公式里的三个角度来寻找答案。
比如:为什么选择这个行业?
其实对应的就是你的热情所在,也就是喜欢的事。怎么在这份工作中取得成果?
对应的就是你的才能所在,也就是擅长的事。
为什么选择这家公司?对应的就可以是你的价值观所在,也就是重要的事。
而把这三个问题组合起来,又能进一步变成一份思考深入的自我陈述。
所以,喜欢的事、擅长的事、重要的事这三大支柱,不仅能帮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也能帮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在求职或跳槽时更容易取胜。
下面我们展开来讲一讲这三大支柱分别应该怎么确定。
首先要找到重要的事
很多人在思考想做的事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去想那些自己喜欢的事。
但事实上,在应用自我认知法的这个思维框架的时候,喜欢的事不应该首先考虑,而是应该放到最后再考虑。
我们应该按照“重要的事——擅长的事——喜欢的事”这个顺序,来筛选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首先要从重要的事开始,也就是从你工作的目的、你的价值观开始。
之前我们在解读《如何启动黄金圈思维》那本书的时候讲到,如果你想最快地说服别人,那么你不应该按照“是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个顺序,而应该从“为什么”开始。
巧合的是,寻找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也应该遵循这个顺序。先确认“为什么”,也就是自己的价值观。
因为做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情,你能一直保持工作动力;而做不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情,你会越做越讨厌自己。所以,价值观是我们筛选的第一重筛子。
价值观有哪些?
比如,对世界作出贡献,体验新鲜事物,过丰富多彩的人生,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保持成长,活在当下,过极简主义生活,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等等,这些都算是价值观。
每一种价值观其实都有面向你自己内在的一面,以及面向他人和社会等外在的一面。
比如,作者的价值观是想热爱生活。那么,当面向自己内在时,这就决定了他的人生目的,就是始终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当面对他人或社会等外在时,这就决定了他的工作目的,那就是让更多的人热爱生活。
他认为做自己热衷的事的时候才是最幸福、最有价值的时间,所以他想让身边的人也能拥有这样的体验。
而在工作之后,每当他看到,在他的帮助下,客户找到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对人生重新燃起热爱的时候,他都会生出巨大的满足感。
那么,我们该如何找到自己的价值观呢?同样,不需要靠直觉,我们可以靠逻辑。书中提供了几个我们可以扪心自问的问题,这能成为我们的拐杖。
比如:你尊敬的人或角色是谁?你尊敬或喜欢他们哪些地方?
还有,如果让你给自己的孩子或最亲密的朋友一个人生忠告,你最想告诉他们的是什么?最不想告诉他们的是什么?
你最想告诉他们的,其实就反映了你的价值观;而你最不想告诉他们的,反映出的就是你价值观的反面。
另外,我们还可以问一下周围的人:“你觉得我在人生中比较看重什么?”因为很多时候,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你在生活中很可能已经在默默践行自己的价值观,只不过自己没有察觉。这个时候,其他人的感受会是一面非常好的镜子,帮你映照出自己的内心。
在确认价值观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分辨“真正的价值观”和“虚假的价值观”。
很多时候,父母、社会等外界环境会在无形中强加给你一些他们认为正确的价值观,会让我们不知不觉中按照周围人的期待而活,认为“我应该这样生活”。
但这不是你“真正的价值观”,是“虚假的价值观”。
作者接待过一个咨询者,在成长过程当中,他的父母一直教育他,不进步是不行的。
所以他长大后,也一直以“能让自己获得成长”为标准来找工作。即使很累,他也会为了追求成长,咬紧牙关坚持。
作者问他,你想获得成长吗?他说,我觉得必须成长。
这里注意,“必须”成长,“应该”成长,如果你这样表述,说明它很可能并不是你发自内心的感受,而是一种被外界灌输的虚假价值观。
后来,这位客户发现,他自己真正想要的,其实是充满了新鲜感、总能有新发现的生活。
这是他自己喜欢的生活,这才是他真正的价值观。
所以,区分“真正的价值观”和“虚假的价值观”的关键就在于,问一问自己:这是我想做的,还是我应该做的?
一旦出现“应该做”“不得不做”的答案,那就是别人对你的期待,而不是你真正想要的;即使去追求,未来也会后悔。
另外,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区分“以他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和“以自己为中心”的价值观。
像“想变富”“想受人尊敬”这样的价值观,其实都属于以他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因为,能不能受别人尊敬,还有,这个世界愿意给你多少金钱反馈,这些都不是我们自己能控制的。
以这些东西作为价值观,就像是试图控制天气一样,会让我们变得焦虑不安、不幸福。
我们要做的是,把这些以他人为中心的价值观,转变为以自己为中心的价值观。具体的做法就是,更深入地追问自己。
比如,想成为有钱人,为什么?因为成了有钱人之后,就可以不工作,拥有大把自己的时间。
那么,拥有很多自己的时间,想做什么?想去体验一些之前没体验过的新鲜事物。
那么,不变成有钱人就没法做到吗?其实也可以做到。所以,你真正的价值观是体验新鲜刺激的人生。
再有,想要出名,为什么?因为想受人尊敬。为什么想受人尊敬?别人会重视自己,包容自己。
那这又是为了什么?这样我就会开心,会感觉很好。那么,不出名就做不到吗?其实可以做到。所以你真正的价值观,其实是拥有开心的人生,良好的自我感觉。
这就是,把无法控制的、以他人为中心的价值观,转换为可以控制的、以自己为中心的价值观。
拓展阅读:
地铁探索上海之1号线往期旅记:
地铁1号线外环路站,附近有一大片绿洲和一个美术馆(上海闵行游)
地铁探索上海之1号线莘庄站:闵行图书馆&莘城中央公园(上海闵行游)
地铁探索苏州之11号线:
地铁探索苏州11号线玉山广场站:亭林园。纪念大儒顾炎武之地。
与同频伙伴结缘
一起学习&成长
教育/读书/旅行
点个在看你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