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奥迪集团官网,关于历史介绍的页面上,第一句话是这样写的:Eventful and varied - the history of AUDI AG。
丰富多彩,这是贯穿奥迪品牌百年历史的关键词。
而当路透社一则报道,指出出于“品牌形象”考虑,奥迪与上汽共同为中国市场开发的电动车型将不会使用“四环”标志时,似乎更多的舆论倒向了奥迪、上汽、一汽之间的“纠葛”,德国人的“固执”。
依旧熟悉的剧情。
奥迪与上汽都并未对这则传闻做出回应,事实上,最终使用怎样的标志,结果也尚未有定论。
但其实,写在奥迪官网上的“Eventful and varied”已经是一种答案。
就像Audi、DKW、Horch和Wanderer在1932年合并成为Auto Union AG,“四环”标志诞生一样,本就是一种多样化的答案。
而当我们抛开路透社这则新闻本身“预设”的一些态度,奥迪选择与上汽一同开拓合资合作新模式,在豪华品牌中推出满足中国用户需求的产品,同样是百年之后,对“突破科技,启迪未来“的最好诠释。
如果站在1932年,或许也没有人能够预知“四环”品牌未来百年的巨大成功;如今,面对上汽奥迪,我们不妨也去等待一个更开放的可能。
奥迪与上汽的合作,其实从5月的官宣签约就已经有了定论。
在上汽集团发给路透社的全文这样写道:“2024年5月,上汽集团与奥迪宣布了新的合作,将共同开发结合了双方优势的新车型。这些产品将是拥有真实奥迪DNA的、真正的奥迪。”
核心关键词在于“真正的奥迪”。
很显然,无论是否悬挂“四环”标志,未来上汽奥迪的全新车型依然属于奥迪,这是一个重要的定调。
而“结合了双方优势”,则意味着新车会拥有奥迪的优秀品质,同时也会融合上汽对于中国本土用户需求的理解,以及在电动化、智能化方面的优势。
“四环”标志的悬挂与否,并没有改变这些合作根基——始终都还是奥迪。
我们可以复习一下5月发布的关于双方合作的新闻稿:
· 双方针对中国市场联合开发全新平台“智能数字平台(Advanced Digitized Platform)”,并基于该平台打造全新一代高端智能网联车型。
·奥迪全球CEO奥德诺(Gernot Döllner)说:“我们有着明确且共同的目标:集双方之卓越精髓,以奥迪豪华积淀融合上汽集团本土创新速度,充分满足中国用户需求。”
· (时任)上汽集团总裁王晓秋说:“奥迪汽车是上汽集团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之一。”
划几个重点:联合开发、集双方之精髓、战略合作伙伴。
内文中还提到了如“奥迪标志性的美学和工程设计与上汽集团的创新势能相得益彰”、“共同开发的产品将拥有奥迪品牌的独特基因,包括清晰的设计语言、卓越的驾驶体验、极致的质量标准和前沿的纯电技术等”。
如果理解这些,就应该明白,“四环”标志的悬挂与否,其实真的不是核心问题。
双方合作的首批三款纯电动车型将覆盖B级车和C级车细分市场,而通过这一合作模式,奥迪将充分满足中国用户需求,并且让奥迪产品的上市周期大幅缩短超过30%。
这个目标若能够实现,意味着跨国车企将在中国市场缩短与中国品牌在新能源车领域的竞争代际差异,改善“一直追赶”的现状。
当然,也有人会讲,若新车没有了“四环”标志,那和买一辆上汽自主品牌又有什么区别?
一方面,双方联合开发的产品,当然意味着与上汽自主开发产品的区别,我们暂不去凭空讨论到底谁的产品更加优秀,但至少,“奥迪汽车拥有强大的高端车型产品定义、整车研发和工程技术能力”这是王晓秋公开发言认证的。
事实上,即便中国品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你会发现无论是“蔚小理”,还是小米、鸿蒙智行,他们的产品研发、营销传播都离不开那些百年品牌走在前面所铺的路、树的标杆和积累的经验。
而就像大众与小鹏的合作中,双方互相学习一样,过去40年的合资更多是我们学习国外汽车产业的经验,如今,当中国车企有能力实现技术输出,实现多赢,这本身也是巨大的价值和意义。
另一方面,其实“四环”标志在当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中,到底意味着什么?可能是一个现实而充满挑战的问题。
当上汽奥迪新产品不会使用“四环”标志的传闻出现后,坊间的热门评论之一,即“没有了‘四环‘谁还买奥迪啊?”
但说极端一些,那些现在买了国产新势力品牌的用户,放弃奥迪真的是因为不喜欢“四环”标吗?
事实上,当下跨国品牌在中国新能源车市场的竞争中,很容易陷入到一种产品竞争力不足,而只能靠“卖标”的怪圈当中。
但谁都明白,随着燃油车市场份额的逐渐降低,以及中国新势力品牌在新能源市场对消费者认知的占领,依靠燃油车时代的余晖来照亮新能源车市场终究是不现实的。
如何破局?
其实道理不难,那就是开发具备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转型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营销方式。而奥迪与上汽的合作,本就是为了这件事情。追求更加本土化的产品、更高效的开发流程、更贴近中国市场的竞争速度,这是改变跨国车企在当下竞争格局中所处不利位置的根本方法。
而有了产品的基础,标志本身以怎样的形态呈现,真的那么重要吗?
我们可以举出很多的例子,从“蔚小理”的成功,到鸿蒙智行系列的各种“界”,以及传统车企的新能源子品牌。本质上,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转型带来了开放与包容,也就给了新玩家破局的机会。
奥迪,是想做这个新玩家的,从当初上汽奥迪立项时就想。
甚至我们如今复盘,是不是如果没有了“四环”的牵绊,反而上汽奥迪的过去几年能进展得顺利一些呢?那如果未来上汽奥迪的新产品真的不用“四环”标志,那会不会是股东双方吸取过往经验教训后,有意为之的结果?
要理解,任何企业、任何合作的本质都是做生意,而做生意就要得到利益。按照奥迪与上汽对于未来产品的表述,一定是对其市场竞争力充满信心的,那么即便不使用“四环”标志,那出发点也是为了让利益最大化。
无论是上汽奥迪,还是众多在中国市场深耕的传统跨国车企,其实都面临着转型的困扰。当初,上汽奥迪希望可以像新势力一样在一张白纸上完成创新,以跟随市场变化最前沿的趋势,但在各种客观因素下,也只能“戴着镣铐跳舞”。
要注意,“四环”标志最终是否会使用在上汽奥迪的新产品上没有定论,我们只是讨论若真的这样做,决定背后的合理性而非“阴谋论”。
所以,如果最终没有了“四环”标志的所谓“束缚”,或许反倒对上汽奥迪是一种释放。
我们可以将这次合作,放到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市场的一系列转型布局中来看。无论是VCTC的成立,还是专为中国市场研发的CMP平台,以及全新的数字化销售公司DSSO,其实大众汽车集团都在将更多围绕中国的决策、研发重心转移到本土,以摆脱全球化架构下的限制,而更好地适应中国速度。
大众安徽都有了“金标”大众,那上汽奥迪真有个“金标”奥迪又有什么问题呢?事实上,即便是路透社的报道,也并没有提及最终上汽奥迪的新产品会使用怎样的标志。
如果我们参考大众安徽的“金标”大众,你会发现即便只是将“VW”标志换了个颜色,大众汽车品牌也得以在中国市场拥有了一个独立的电动化产品矩阵,以及独立的、使用代理直营模式的、符合中国新能源车市场主流消费习惯的营销渠道,而不必陷入过往的“内耗”。
视野再放宽广一些,吉利银河、长安启源,甚至阿维塔、鸿蒙智行,面对新能源汽车的竞争,通过新品牌方式开拓的做法,中国品牌早就用过了,甚至蔚来也推出了乐道和“萤火虫”。
当然,这些企业的品牌定位与架构和奥迪并不相同,但只是想说明,在中国市场其实不被过往所束缚,可能反倒是取得突破的机会所在。
对奥迪,同样如此。
一个有点残酷的设想,如果上汽奥迪还循规蹈矩,和奔驰、宝马一样的模式经营中国市场,它真的能实现当年“重回第一”的目标吗?
我想大家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但改变,就意味着机会与可能。毕竟,中国新能源车市场的格局还远未定型,领先者比亚迪在中高端市场其实还没有取得突破,而“蔚小理”们,在销量的绝对份额上也还难以超越BBA。
而对于组织架构庞大、历经汽车行业发展百年的跨国品牌来说,改变本身,就意味着巨大的勇气、决心。
还好,奥迪没有忘记“突破科技,启迪未来”的精神。
作为主流豪华品牌中,唯一在中国首次拥有双合作伙伴的品牌,奥迪其实为自己打开了竞争的新局面。
PPE豪华纯电动平台通过奥迪一汽引入中国,而与上汽合作,通过一种全新的尝试来打破束缚,最终呈现给市场的,会是一个更加丰富、多元、与众不同的奥迪。
你可以说这是奥迪在中国市场引入了一种独特的“竞争模式”,也可以说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中国市场差异化的需求。
但本质上,是跨国车企面对中国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所做出的积极改变,并且给自己创造新的机会。
看懂这点,就会理解“四环”标志所蕴含的精神与价值,并不仅仅以“四环”的形式呈现。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