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源 | 上海百事通公共法律
员工维权小课堂
近期,不少消费者反映,网购时,系统默认的第一付款方式变成了“先用后付”,消费者一不留神手滑点击,就完成了“0元”下单。
整个消费过程,既不需要刷脸,也不用输密码,听起来十分轻松便捷,甚至还有一些对网络使用并不熟练的中老年消费者,误以为这是一种网购平台的产品试用推广,直到点击确认收货按钮后,收到突如其来的扣款通知,才惊觉这项功能已经掏空了自己的钱包。
“先用后付”这类功能,因为被系统默认为首选支付方式,所以开通时往往轻而易举,甚至有些消费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开通了这项功能,不过关闭这项功能时却有点难,甚至给不少消费者带来了麻烦。
“先用后付”,是便利还是“陷阱”
“先用后付”存在的消费问题
上海市消保委模拟消费者进行体验后,总结了“先用后付”的诸多消费问题:
一是有的平台面向资信达标用户默认开通了“先用后付”,或者消费者在没注意的情况下开通了“先用后付”。然而由于“先用后付”的“一键购买”下单方式和原来的结算流程不一样,造成下错订单、被收取逾期费用等不好的消费体验。
二是“先用后付”0元下单不同于目前C端使用频率更高的信用卡、消费贷等产品,不占用消费者资金的背后依托于第三方金融机构对消费者进行授信。如果消费者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付款,将会面临逾期费用和信用损失,但平台没有很好地向消费者充分提示此类复杂金融产品的性质和逾期后果。
三是消费者想取消“先用后付”很难。一些平台的关闭入口很深而且很隐蔽,难以找到;有的可以找到关闭路径,却因为有未完成的“先用后付”订单而关不掉。
“先用后付”可能存在哪些套路和风险?
“先用后付”是当前各大电商平台基于消费者个人信用登记而开发的一种支付功能,一般情况下,达到一定信用条件的消费者,被平台赋予0元购买商品或者服务的权限,并且允许用户在收到商品并确认满意后,再进行支付。
所以这一消费支付新模式,实质上是一种消费信贷模式,旨在降低用户决策门槛,实现快速下单转化。
这一新型支付模式有其简单便捷的优点,但对于消费者而言,也暗藏套路和风险:
1、开通该功能的风险提示不足。一些平台将此项付款功能设置为默认优先项,但未在显著位置说明具体条款;
2、还有一些消费者反映后续想要关闭该功能却很难找到操作入口,并且必须等待所有订单完成或售后服务结束才能关闭;
3、消费者可能在不知情或无意识中增加额外的消费,从而产生过度消费的问题;
4、如果消费者未能按时完成支付,可能会产生逾期费用,并影响个人信用记录。
电商平台不断优化消费体验的同时
如何尊重消费者的自主选择?
消费者该注意哪些问题?
普法时刻
平台不能利用技术手段自作主张
商家开通“先用后付”模式的初衷是给消费者带来更方便的体验。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平台却忽视了消费者真实的需求和感受,平台不应该通过技术手段代替消费者进行思考并做决定。
商家要告知消费者开通的风险和不利因素,不应通过默认勾选或其他方式,误导消费者开通。同时,要提供便捷的关闭模式,还要制定公平合理的规则,把规则全部准确地告知消费者,让消费者在充分知情的情况下自主选择,充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今年7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技术手段,强制或者变相强制消费者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或者排除、限制消费者选择其他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
律师提醒
消费者在选择“先用后付”服务时,应充分考虑自己的财务状况和消费习惯,警惕由此产生的过度消费和信用风险。特别是对缺乏自控能力或对信用记录有需求的用户,不建议频繁使用“先用后付”的服务。家长们更要引起重视,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这项功能的监管。
点击往期链接欣赏更多法律小知识
法律E通
上下滑动欣赏更多内容
24小时在线,365天无休,3600名专业律师——电信员工有自己的法律热线啦!
房产继承,没那么简单!
老人去世后,银行存款如何取出来?
员工维权小课堂
上下滑动欣赏更多内容
网红的旅游打卡视频拍到了我,侵犯我的肖像权了吗?
喝完“酱香拿铁”开车,算酒驾吗?
《反有组织犯罪法》,一起来学习
恶犬小区内伤人谁来担责
拒绝家庭暴力,一起学习《反家庭暴力法》
丈夫打赏主播的钱,妻子能主张返还吗?
乘坐“顺风车”发生事故,该由谁“买单”?
丧偶儿媳扶养老人,可否要求分得遗产?
定金、订金、押金、意向金、违约金,哪个能退?
驾驶证到期后发生交通事故,保险公司该赔吗?
父亲过世留下债务,未成年子女能否保留必要遗产份额?
“海外购物”常见法律问题,你都了解吗?
拆迁安置房可以买卖吗?如产生纠纷怎么办?
护照有效期不满6个月无法出游,能否要求旅行社退还团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