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
魏晋南北朝的三百六十余年间,由于战乱频仍,政权跌宕,安定郡所在的固原地区,先后经历了曹魏、西晋和前赵(匈奴)、后赵(羯)、前秦(氐)、后秦(羌)、西秦(鲜卑)、大夏(匈奴)及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西魏(鲜卑)、北周(鲜卑)的统治。这些大小王朝大多没有自己的经济基础,而是暂时的不巩固的军事行政联合体,他们对征服地区采取军事殖民方式,政权频繁交替,群雄混战,生灵涂炭,而且固原的特殊地域又造就了武人群体并逐步发迹形成关陇官僚集团。各民族在迁徙、冲突、交融中相互交往、深度融合、繁衍生息。佛教勃兴及罗马文化的羼入又促进了中西文化互相影响、交相渗透。
西晋时期的安定郡
咸熙二年(265),司马炎逼迫曹操的孙子魏元帝曹奂禅位,国号晋,史称西晋。太康元年(280),晋武帝灭孙吴统一中国,但由于司马王朝走的是门阀政体,社会各阶级、各民族矛盾对立,和平稳定的局面只维持了短短的十几年,晋惠帝司马衷继位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决裂,拥有军权的贵族相互混战,演成“八王之乱”,群雄混战,生灵涂炭,农耕区大量百姓与世族开始南渡,客观上为北方民族的内徙提供了条件。魏晋时期迁居固原的主要有匈奴、鲜卑等。据《后汉书·冯异传》记载,东汉时期就选择在安定郡安置投降的匈奴和羌人,《三国志·郭淮传》 也记载魏将郭淮打败姜维后,强令 3000 余户匈奴人“徙安定之高平”。魏齐王正始元年(240),凉州(今甘肃武威)匈奴别部休屠胡 2000 余户,在其首领梁元碧的率领下,归附曹魏,被安置在高平(今固原市原州区)一带。到西晋武帝泰始初年(265),在高平川(今固原清水河)居住的鲜卑部族主要有乞伏部、破多蓝部、鹿结部,其中鹿结部 7 万余户、乞伏部 5 万户,两个部落为了争夺草场茂盛的高平川而长期“跌相攻击”,后来鹿结部败走略阳(天水),乞伏部入居高平川久居 120 多年。晋武帝泰始四、五年间(268—269),河西、陇西地区连年大旱,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胡烈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时,出生安定胡氏大族、曾大败蜀军并杀死蜀汉名将姜维的胡烈就任秦州刺史,胡烈一上任就屯兵高平,竭力处理边境事务,但由于当时民族政策的失误和民族矛盾的复杂性,胡烈很难把握局势,而且派兵进占麦田一带(今甘肃靖远与宁夏中卫交界地区)的河西鲜卑聚地,引起鲜卑部落不满。晋武帝泰始六年(270), 秃发树机能(?-279,秃发鲜卑族首领)率领鲜卑部众与胡烈指挥的晋军在万斟堆(今甘肃靖远县西)展开恶战。晋军战败,胡烈被杀。秃发树机能军威大震,乘胜南下,一举攻占高平。晋武帝司马炎再派杜预为秦州刺史,命尚书石鉴为安西将军,率军西征。由于西晋推行的民族政策不得人心,官兵的肆意杀戮更加激起各民族的愤怒,今陕甘宁境内的各少数民族纷纷加入反晋队伍,尤其是以原被安置在安定郡的北地胡组建的一支匈奴军队战斗力最强。各民族的军队相互配合,并肩作战。泰始七年(271)七月,秃发树机能在青山(今甘肃庆阳西北)击溃晋军,杀死凉州刺史牵弘,使得北边的凉州、南边的秦州(今甘肃天水)等战略要地都被民族军控制。咸宁三年(277),晋镇西将军、汝阴王司马骏联合凉、秦、雍各州数路大军围攻秃发树机能,晋军同时招募亲晋的各民族军,组成战斗力较强的戎晋部队,先诱俘了秃发树机能的部将拔韩、且万能等人,致使 1 万多民族军不战而降。然后再联手投降的民族军击杀秃发树机能,晋军乘势收复凉州。秃发树机能领导的鲜卑等各少数民族的 10 年苦斗,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客观上促进了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与大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进一步凝合。
西晋统治下的北方各地在频遭战祸的同时,自然灾害连续出现。晋武帝泰康九年(288)夏,安定等三十三郡大旱。晋惠帝元康七年(297),不但大旱,而且瘟疫蔓延,致使“饥疫荐臻,戎晋并困”。在自然灾害和战乱交织之际,316 年匈奴人刘曜攻占长安,西晋灭亡,南逃的西晋皇族司马睿于 317 年在建康(今南京)建都称帝,史称东晋。北方从西晋灭亡到北魏统一的 140 多年时间内,五个北方民族先后建立了十六个政权,在固原地区主要有前赵(匈奴)、后赵(羯)、前秦(氐)、后秦(羌)、西秦(鲜卑)、大夏(匈奴)等政权,这些建立政权的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状况远远地落后于汉族,它们进入中原之前大多处于奴隶社会时期, 其中社会形态最落后的是建立北魏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政权之前尚处于原始社会时期的母系氏族向父系家长制过渡阶段。这些少数民族从事的产业,大多是游牧,少数是渔猎,虽然较早进入中原的鲜卑族慕容部等也转而从事农业生产,但其生产水平与汉族尚有差距。在征服中原的战争中,为了解决军队的给养和迅速增加财富,上述少数民族政权的部落酋帅与贵族常常对中原地区进行野蛮的掳掠,致使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异常尖锐。
编辑丨李 荣
责编丨李 莉
审核丨李 静
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