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
匠心传承技艺 泥塑百态人生
彩塑
一块寻常泥巴,经酿泥、塑形、彩画、开描等十几道工序,化身威武雄健的武士、体态婀娜的舞者、端庄清俊的书生……在宁夏六盘山区的隆德县温堡乡杨坡村,一百多年前,“家家会泥塑,户户有丹青”,男人捏塑、女人上彩,以此为生者几十人。传承下来的杨氏家族泥彩塑,如今已到第七代了。
走进杨氏彩塑第五代传承人杨佳年的“文化名家”彩塑工作室,一件件栩栩如生的泥塑作品摆放整齐、陈列有序。生动的泥人作品因为有丰富的表情,看到了其作品传达出的思想与情绪,让人产生共鸣。通过赋予泥塑作品艺术生命,沉浸在泥塑世界中的杨佳年,充实而快乐。
泥塑自然万象
泥塑,俗称彩塑、泥玩,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泥塑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
“传统泥彩塑,三分塑、七分彩,讲究形神兼备。酿泥是塑形的基础,选取当地黏性强的红胶土,碾碎后除掉杂物,加水搅拌成泥浆,沉淀24小时,添加棉花和纸浆,再用木榔头反复砸泥,泥材料才算完成。接着,根据人体结构比例和塑形姿态立骨架,绑草,上粗泥、再上细泥,一遍遍抹,塑坯渐成。”杨佳年说,塑形、彩画,最考验手艺。特别是人物面部刻画,轮廓、眼睛、眉毛、口红,都见功夫。点睛之处一笔成型,泥土就有了灵魂,才有文像的端庄清俊、老像的饱经沧桑、少像的憨厚可爱。
“杨氏家族泥塑工艺要求高,而且没有文图标准,没有统一模式,全靠心领神会,根据不同对象,不同身份特征,即兴发挥。”杨佳年说,杨氏家庭泥塑制作过程较为复杂,有配料、酿泥、造像、敷彩等二十多道工序,其间需使用圆雕、浮雕、透雕等多种方法。成品以精美取胜,色泽鲜艳,造型夸张,成为隆德地区民间艺术的首要代表。杨氏家庭泥塑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民俗学和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同时,杨氏家族雕塑艺术在继承传统特色工艺的基础上,吸纳了浓郁的现代生活气息。产品题材广泛,既有表现田园风情、山水野趣的,又有表现人文景观、神话传说的,还有《农村社火队》、《毛主席过六盘》等现代题材的大型泥塑;既有花瓶、笔筒、烟具、印章等实用品,也有人物、飞禽走兽、佛像屏风、山水风光等观赏品。刀法奇特、匠心独运,集实用、观赏、收藏价值于一身,其作品多次代表宁夏参加全国博览会和民间文化艺术展览交流等活动,深受国内外观众的青睐。
匠心传承经典
喜欢一件事,只是一个开始,热爱和坚持才能将它做到极致。
杨佳年生于隆德县温堡乡杨坡村一个泥塑世家。1982年高中毕业后跟随父亲杨栖鹤学习家族彩塑艺术,足迹遍及西北各地。“塑形绘意40多年,我研究整理了家藏彩塑造像修复技艺,带领团队在宁夏、甘肃、新疆等地先后修复彩塑和陶质文物400多件。”杨佳年说。
2008年,杨佳年组织成立了宁夏隆德杨氏彩塑文物艺术有限公司任总经理。2009—2012年,他带领杨氏彩塑全体人员历时3年完成了崆峒山混元阁600余樽大型道教历史文化雕塑、彩画工程。2013年8月,组织拍摄了杨氏彩塑技艺传承纪实电视片《泥情》(上下集)。其彩塑代表作品有《李白下江南》《武松打虎》《马社火》《愚公移山》《嫦娥奔月》《张飞》《童寿禧》《合力脱贫奔小康》等几十件(套)。
2008年6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隆德杨氏家族泥塑被收录到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里。2018年“杨佳年彩塑工作室”被自治区宣传部评为“名家文化工作室”、2019年获“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称号、2020年被评为全区民间文化先进工作者。
杨佳年作为杨氏泥塑第五代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宁夏杨氏彩塑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中国民协彩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宁夏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民协会员,近几年来,他先后担任了隆德县职中、固原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宁夏师范学院、宁夏艺术职业学院、固原市第十一小学等十几所院校的非遗教学工作。
“在我手里,杨氏泥塑手艺走进校园、研学基地,由传家变成传世。我还注册公司,把杨氏泥塑工艺品推向市场,每年创收上百万元,让乡亲们既传承手艺又有收入。”杨佳年说。
图片资料由受访人提供
宁夏固原博物馆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