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于土地的热爱是刻在骨子里的,早在《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北山》就有记载:“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汉朝则有:“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我大汉疆土!”
时间的年轮来到了2024年,最新的消息是10 月 19 日,据央视新闻报道,“月壤砖”是我国科学家模拟月壤成分烧制而成的,抗压强度是普通红砖、混凝土砖的 3 倍以上;能够在1平方厘米的面积上承受10多吨的重量,展现了卓越的力学性能。月壤砖采用榫卯工艺,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之一,已有数千年历史。其特点是通过凹凸结合的方式连接构件,无需一钉一铆,却坚固稳定,历经岁月洗礼而不倒。这种工艺不仅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也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今,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如何将传统与现代融合,成为一大挑战。而“月壤砖”正是这一融合的产物,展示了传统文化在高科技背景下的再生能力。
为弄清楚“月壤砖”能否胜任月球造房子的任务,“月壤砖”将搭乘“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前往中国空间站,验证力学、热学性能,以及能否经受得住宇宙辐射。完成太空实验后,第一块“月壤砖”预计将在 2025 年年底返回地球。
如果月壤砖被验证是可以在月球上使用的,那么几千年前,中国人畅想的广寒宫,或许真的在未来的10-20年,就将看见一座雄伟的外太空城市矗立在月球上,纵览芸芸众生,仰望浩瀚星空!
我国建设月球科研站的计划已经公布,将分为两个阶段执行,第一阶段将以月球南极地带为中心,建起数百公里范围的大型科研作业能力,构建地月一体化的信息网络。第二阶段,则将于2050之前完成,建立以月球轨道站为枢纽,月球南极、赤道和背面为探测节点的大型综合科研站网,实现长期无人、短期有人的科研平台!
之前,中国科学家们还做了许多基础研究,在此领域已经遥遥领先!
首先是在月球背面的样品中发现了大量水资源。8月22日消息,嫦娥五号月壤研究又有新发现,我国科学家发现一种用月壤产水的方法,经分析计算,1吨月壤产生的水基本够50人一天饮用。验证性的科研装置最快将跟随嫦娥八号(2030年之前)发射到月球上,进行实验。
其次,加热的月壤生成了铁和陶瓷玻璃。铁可以作为建筑材料,也可以做磁性材料,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月球上做一些建筑。水经过电解后,得到氧气和氢气。氧气是呼吸必备物质,氢气可以用来燃烧或做成燃料电池。
第三,成功制造出玄武岩纤维!
6月3日,月球表面取样完成后,嫦娥六号着陆器携带的一面由玄武岩纤维制成的“石头版”五星红旗在月球背面成功展开。这是中国首次在月球背面独立动态展示国旗,也是继2020年12月3日嫦娥五号“织物版”五星红旗在月球成功展示后,中国探测器在月球上再次打上“中国标识”。
第四,采用3D 打印技术,以月球表面的岩石和土壤为原材料,利用先进的 3D 打印技术直接在月球上建造结构。这项技术不仅降低了运输成本,还大大提高了建造效率,实现了月球基地的快速建造。
第五,可以利用月球天然形成的洞穴建造广寒宫!月球上的这些洞穴属于熔岩管洞穴,是月球早期还存在熔岩活动时形成的。在岩浆流动过程中,岩浆表面逐渐冷却凝固形成硬壳,而内部岩浆继续流动,最终就会形成这种中空管状洞穴。这种熔洞不仅月球上有,地球乃至火星上均存在。对于在月球洞穴中建造供宇航员生存的基地这事,我国科学家早就有想法,并且还提出了具体的建设方案,计划利用机器人进行建设,居住舱、实验室、仓库等主体设施将建在洞穴内,光伏阵列、能源站、地月往返中心等设施将建在月表。
当然,所有这一切还得依赖我们的载人探月工程何时能够实现!
10月15日,国新办发布了《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至2027年,我国将运营中国空间站,实施载人月球探测等工程。其中最令人期待的,一是探寻地外生命和寻找宜居星球,另一个是探测时空涟漪。
根据《规划》,我国空间科学第一阶段,至2027年,将运营中国空间站,实施载人月球探测、探月工程四期与行星探测工程,论证立项5至8项空间科学卫星任务,形成若干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第二阶段,2028年至2035年,继续运营中国空间站,论证实施载人月球探测、国际月球科研站等科学任务,论证实施约15项空间科学卫星任务,取得位居世界前列的原创成果。第三阶段,2036年至2050年,论证实施30余项空间科学任务,重要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想必也有许多人注意到,马斯克的星舰第五次发射取得了圆满成功,马斯克一直以来的口号就是送人去火星生活,开辟人类新的生存区间。
但非常有趣的却是,对于载人登月,马斯克似乎表现得没有那么积极。除了配合NASA的阿尔忒弥斯计划之外,鲜见公开场合提及。究竟是马斯克对于载人登月不屑一顾,想一下玩个大的,还是力所不能及呢?确实有待时间来检验。
不管怎么说,我们按照自己的技术、自己的时间表,扎扎实实,一步一步从地球走向深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