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尤尔扎纳(蒙古族)
我生长于金色胡杨之乡——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额济纳旗位于我国西部,国境线长达五百多公里,是人烟稀少的大漠戈壁。这里土地辽阔、气候干旱、自然环境恶劣,但这里的乡亲们朴实无华、吃苦耐劳。千百年来,戈壁的人们经历了风霜雨雪,艰难地度过了漫长岁月,他们守护着祖国北疆,奋力书写着戍边史诗。
因此,戈壁的牧人们成为我作品的主人公。这次获奖的中篇小说集《蓝天戈壁》中选入的两部中篇小说反映了戈壁牧民互爱互助、保护生态环境、生生不息的生活面貌,以此展现出故乡牧民和谐共生、勤劳朴实的高尚品质。
在这世上,唯有以爱为根基,方可泰康,终得圆满。生活不可缺少爱的慈润。爱能柔化一切,弥补裂痕,使人们得以和睦共存,共享安康。我一直致力于在作品中凸显爱与被爱、宽恕与被宽恕的重要性,通过自己的作品播撒人间大爱,为跌倒之人牵挽架扶,为痛哭之人擦拭眼泪,便是我的夙愿。
包倬(彝族)
在过去的43年,我有21年在写作。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写作是一个人以心去度量世道人心的过程,是一个人的踽踽独行。而获奖,则是在漫长旅途中的温暖拥抱,它告诉我,文学无垠,吾道不孤。感谢文学。
一个文学奖,当它颁布,便已经属于过去;而一个作家,当他站在领奖台上,他属于未来。这个奖对我来说,既是对过去的鼓励,也是对未来的期许。文明者,以文明之。文学是人类心灵的火光,作家是擎火者。抱定文学的信心和生活的烈焰,在奔跑中化身为一道文学之光,照亮世人,这是写作者的使命。
文学是用来爱的,是宽容,是理解。于幽微处洞见真相,设身处地;于云雾中看见太阳,怀揣希望。这是文学的意义。
此次获奖的短篇小说集《十寻》由10个短篇组成,它们是我白纸黑字的过去时光,是我过去一些年对小说艺术和人世的理解,以及十种不同维度的寻找。我理解的小说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寻,我理解的写作就是一生寻找爱与尊严、勇敢与真诚、自我与未来……葡萄牙作家佩索阿说,“写下,即永恒”。《十寻》是小人物的生命瞬间,未必轰轰烈烈,但也情真意切。修辞立其诚,小说是虚构的真实。我写下的他者,其实是自我。
文学是无形的,是水、是阳光、是空气。它是一切,无所不在,千变万化。就像此刻,我仍然能找到写作的意义之一:那就是一个人向世界发出信号,寻找另一个同频共振之人。《十寻》有幸,寻到了知音。
凡一平(壮族)
我从17岁开始文学创作并发表作品,迄今已43年。今年是我最开心和快乐的一年,原因是获得了骏马奖。骏马奖消息发布的时候,我刚刚度过60岁的生日,这个奖是我60岁生日最好的礼物。但是我获得这个奖的时候,母亲刚刚去世57天,她没能在活着的时候,与她的儿子分享获得国家级奖项的喜悦,不然这将是圆满和完美的一年。
业已去世的父母,生前是上岭小学的老师。生我、养我、教我、护我的双亲桃李满天下,他们是我的至爱和备受学生尊重的人。我父亲用马蹄铁亲手制作的教钟如今仍悬挂在学校的古榕树上。我相信已长眠于上岭的父亲母亲,每当听到熟悉和亲切的钟声响起,一定会把它当作最好的告慰。
上岭,是我近些年文学创作的地理标识,也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存在。从桂北都安瑶族自治县县城往东13公里,再沿红水河顺流而下40公里,在二级公路的对岸,有被青山和竹林环抱的村庄,就是上岭。它是我生命中最亲切的土地,也是养育我的摇篮。上岭人口不多,却生生长流,他们渺小而坚韧,像鱼群一样团结、欢乐。
近些年,上岭的故事不断涌入我的脑海并诉诸文字。一个接一个渺小、坚强、智慧的人物,让我心动。我把他们写出来,呈现他们于苦难中的坚强和达观,生存的智慧和良善,同时寄托我对生命的悲悯、对人性幽微的探索,以及对人性光芒的希冀。书中的故事无不发生在上岭,转移或发生在了产婆、裁缝、侦探、说客、道公、保姆、歌王等人物身上。他们身上满是上岭男人、女人的性格和气味。他们的经历中有我曾祖父的冒险和神秘,有我祖父的坚忍和大气,有我外婆和母亲的非凡才艺和想象,还有我父亲和叔父的善良忠诚……
上岭是一个村,又是一个人。
我是上岭村人。
娜仁高娃(蒙古族)
17年前,我开始用汉语进行文学创作,在这对我个人来讲漫长的岁月里,我从我的故乡——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齐沙漠腹地,也就是这本书中多次出现的沙窝地,踏上了我的写作之路。17年间,当我在这条路上顺利前进时,我会像风筝似地在某个虚幻的空间里飞舞;当我在这条路上原地踯躅彷徨时,我会怀着一种近乎疲倦的心情回到故乡,回到那片人烟罕至的沙窝地,坐在黄昏的沙丘上,或者是在小河边,将自己摁入回响着家乡人各种声响的、我所感受到的时光折叠中。那一刻,我是幸福的,我的心被一种温暖的柔软充盈。然而奇怪的是,那一刻我还会想起一匹跛脚走路的马、一峰跌进深坑哀嚎的骆驼、一只在雪地里发抖的羔羊,想起家乡人挥着镰刀割草,或是在风沙中皱紧眉头的样子。在这种近乎矛盾的情绪中,面对大自然,面对在壮美大地上创造火热生活的人们,我的心里会滋生书写他们的故事、书写我的家乡沙窝地的热情。我想这是我热爱文学的原因。我由衷地感恩我的故乡,感恩故乡的人们和这个时代。
少一(土家族)
作为一名生活在基层的土家族作家,能够获得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我感到高兴和自豪。
首先,我要感谢《月光紧追不舍》这本书中的主人公们。我的家乡位于湘鄂交界的武陵山区,是以土家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改革开放给土家山村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更是让那片土地焕发出蓬勃生机。作为一名基层公安机关的宣传工作者,我见证了同事们为维护辖区稳定、守卫一方平安,常年跋山涉水、奔走于田间地头的一幕幕感人画面。没有气势恢宏的大场景,没有故事情节的大起伏,也没有人物命运的大悲喜,正是这些基层警察的众生相和平凡英雄的工作充盈着我的内心,成就了我的文学梦。由此,我深深感悟到,波澜壮阔的时代潮流为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提供了无限可能与创新,文学不能给历史留下空白,作家不能在现实生活中缺位。
我要感谢长期以来所有关心帮助我的领导、老师和朋友。文学创作看似是一件个性化的事情,然而,在漫长的文学之路上前行,离不开大家的守望相助。一个作家只把自己幽闭于书斋,以有限的想象力构建个人的文学世界,注定走不了多远。《月光紧追不舍》获得大家的肯定,是湖南省作协倾力扶持的结果,是众多评论家专业独到的真知灼见所催化出来的效果,更是湖南文艺出版社精心设计和编辑团队倾情付出的成果。
评委们对《月光紧追不舍》的认可令我深感欣慰。这不仅仅是对我个人文学创作的激励,也是对祖国千千万万基层人民警察的致敬和礼赞。
相关阅读:
《文艺报》评论员文章:写在“2024中国文学盛典·骏马奖之夜”隆重启幕之际
访谈 | 郑风淑:将朝鲜族文学介绍给更多读者是我翻译的原动力
骏马奖作品选读 | 《“村BA”: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窗口——台盘村乡村振兴故事》(姚瑶)
骏马奖作品选读|《幸福的旋律——西藏脱贫交响曲》(吉米平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