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民族文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发言选登(一)

文化   2024-11-18 13:30   北京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民族文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发言选登




文学根本而又伟大的使命


阿来


文学于我而言,是使我从一个乡村的蒙昧少年,变成一个能融入时代、融入广阔世界的当代人的一条切实路径。当年,我作为初出茅庐的青年写作者,第一次参加全国性的少数民族文学会议。许多作家在会上认认真真争论一个问题:作为某一个民族的作家,可不可以写自己民族文化中一些封闭落后的、跟不上时代的缺点。更准确地说,就是能不能够、敢不敢于在写作中揭示那些使自己民族处于相对落后那些内在原因。我们知道,文学不是从整体,而是从个体入手的,这样的讨论如果绝对化了,那么,文学作品中民族身份的人物出场,都不能有任何明显的缺点了。由此可见,中国民族文学中对自身文化的认识也有一个日渐成熟、日渐靠拢主流文学观念的艰难过程。

文学本身是一种唤醒,唤醒人性,唤醒良知,唤醒审美,从而引领人融入伟大现实与时代,而不是把自己以某种单一文化或血缘之名,自我封闭起来。想当年,我想再现我家乡的过往历史,以及对这段历史的反思,写作了《尘埃落定》,大家看到的是光鲜一面,获奖、畅销,却不知道其在一些本民族文学评论者那里遭遇的非议。最善意的辩护是,我们的历史非常文明,没有你写的那些血腥与残酷。我想,如果我们不是闭目塞听,这样的言论是经不起最基本辩驳的。

我是人。我是一个地方的人,我是一个民族或文化区域中的人,但我更是一个中国人,同时也是人类之人。文学的目的,不是把人区隔于某一狭隘的地域与意识中,而是打通种种分别,寻求共同性与共通性,要在情感与意识领域,把不同的人们联接起来。

这是文学根本而又伟大的使命。

这三四年来,我在走访黄河。河上的自然,河上的不同民族,从巴颜喀拉源头而下,藏族、撒拉族、土族、回族、东乡族、裕固族和蒙古族,从青藏高原到黄土高原,还有分布更为广泛、历史更为悠久的汉民族。同时,还有曾经广泛存在、如今已式微了的党项人、吐谷浑人、白兰人、苏毗人,古往今来,这些族群互相交往,融合,共同改变这片大地,共同塑造了今天多民族在这一广阔地域共生共荣的伟大现实。前些天,我到了内蒙古大青山前黄河大转弯的河套地区,站在黄河边,想起了号称元朝第一诗人的萨都剌,想起他写元上都的名作《上京即事五首》,还有《过黄河》等优秀作品。他是来自西域的色目人,作为元朝的政府官员,在江南任过达鲁花赤,终老杭州,一生用汉语写作,他的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相当位置。今天,我们很多民族作家恐怕没有他那样的胸怀与气象。在中国文学宝库中,李白、杜甫们之外,苏东坡们之外,他这样的人也是我的榜样与表率。与他同时代,还有一个畏兀尔人叫贯云石,也在淮南万户府任过达鲁花赤,最后退隐于杭州,同样用汉文写作,是那一时代的散曲大家。

历史是前进的,即便在某一时期因为腐朽的政治而停滞下来,最终还是会踏上进步的旅程。在前进的历史中,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藩篱都会打开,都会从局部的区隔走向大范围的融通。今天的中华,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多样性,同时也显现出越来越多的共通性与共同性。这是由人性中追求更高文明、更宽视野,追求生活中更多的幸福这样的共同性所决定的。许多年前费孝通先生就讲,在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各美其美”的同时,更要在“美美与共”上多有努力。对文学工作者来说,这正是我们可以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养成,多有贡献的地方。

总而言之,文学工作不是一种姿态,一些观念的空谈,而是要孜孜以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获得正知正见,再来写下那些万语千言,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虚怀若谷的态度,是有益于多民族团结融汇,有益于中华民族与文化共同性构建,同时,也使自己从狭小变得宽广,从浅薄变得深厚的切实实践。

(作者系中国作协副主席)

将生活中的“认同”因子转化为文学


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


多年来,中国作家协会和兄弟省市作协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新疆文联作协,为新疆多民族作家的成长提供了大力支持,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包括网络文学作家在内的创作者,并组织采风,提高了大家的认识,特别是一些用民族语言文字创作的作家作者朋友,眼界开阔了,灵魂和心境在更广阔的空间得到提升,对中国历史、中华文化、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时代生活,以及对鲜活生长于身边角角落落的“认同”的因子,发现、转化的意识和能力都得到了加强。

从文学的视角出发,经验和规律告诉我们,上乘的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最终还是要看创作者的视野宽窄与深浅。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区,历史形成的多语言、多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客观现实,容易造成作家文化认同的个体化差异,并自觉不自觉地将其带入文本。似乎通过文学形象、情节、语言、生活、习俗和主题等元素凸显了这些差异性,才能显现作品的“异质化”和“陌生感”,抑或“创作特色”,加之视野和认知的一些局限,文本很容易变得格局小、单薄,甚至使作者自己陷入中华民族整体性身份认同的“自外”或“弱化”的怪圈。

中华民族的整体性身份的认同,是一个人、一个作者对国家的认同和归属感,是情感和内心共鸣的深度融合。新疆多民族文学在中国文学版图中占有重要位置,有着丰富的内涵,这块土地天生有一种开放包容的精神气质,人们热爱生活、珍视生命和自然环境,珍惜彼此的交往,为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滋养;多语种、多样地理地貌、南疆北疆草原绿洲,以及心向中原的丰厚历史记忆,共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都给新疆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成为新疆文学的优势。

近年来,新疆许多用民族语言创作的作家朋友们都有了一个共识:“本族”“本土”经验的表达确实已经远远不能表现时代生活,而只有通过文学的点滴发现,把自己对时代和生活的思考更多、更深置入人与人、人与自然、个人与家国的思考,并通过作品中对人物的塑造、叙事的创新、艺术形象的转化、自然地理环境气候的把握和富有生活气息、时代气息的语言,展现我们这样一个国家所蕴藏着的多样风景和精神风骨,才是中国故事新疆表达的最佳方式。

(作者系新疆作协副主席)

通过精品创作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读者心灵


冀晓青


内蒙古自治区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长期赢得并呵护了“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近些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指引下,在中国作协“文润北疆”帮扶计划的支持下,内蒙古文学事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2012年以来,1部作品获得鲁迅文学奖,14部作品获得骏马奖,尤其是本届骏马奖内蒙古4名作家、翻译家获奖,是内蒙古获该奖项最好成绩。以上成绩的取得,也让我们在推动民族文学高质量发展工作上有了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认识。

在思想引领方面,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切实把思想政治引领作为民族文学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实施思想引领“培根铸魂”工程,举办以骨干作家、少数民族作家、新会员、网络作家、农牧民作家、基层文学爱好者等不同群体、不同主题的理论培训班,不断增强民族作家理论水平。通过策划举办农牧民诗歌大赛、农牧民作家研评会等系列针对民族作家的文学活动,进一步活跃民族文学创作。依托内蒙古文学馆重要文学阵地,在各类主题展览中为优秀民族文学作品提供宣传推介的重要平台。主动加强与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合作,按照联合印发的《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民族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安排部署,落实繁荣发展民族文学的具体项目。

在精品创作方面,内蒙古将继续组织实施“内蒙古文学重点作品创作工程”和“优秀蒙古文文学作品翻译出版工程”,持续培育推出民族文学精品。“内蒙古文学重点作品创作工程”以选题为牵引,把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时代山乡巨变等重大选题纳入其中,号召广大作家参与选题策划创作,通过精品创作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读者心灵深处。截至目前,该工程已经出版优秀文学图书近百部,其中,扶持的少数民族作家占到半数,本次骏马奖内蒙古获奖作家阿尤尔扎纳、牛海坤、娜仁高娃都是该工程扶持培养的典型代表。“优秀蒙古文文学作品翻译出版工程”是将蒙古文优秀文学作品翻译成汉文进行出版,目前已经出版了54部作品,参与翻译工作的主要是以蒙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作家和翻译家,本次骏马奖内蒙古获奖翻译家朵日娜是该项翻译工程的重要参与者。这两项工程充分印证了实施重大文学工程对繁荣发展民族文学事业的重要性。

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组织实施文学人才培养工程。内蒙古已经举办了11届文学创作研究班,至今已培养400余名作家,其中少数民族作家占到三分之二。接下来,我们将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积极开展多民族作家培训,切实提升民族文学创作水平。同时,在内蒙古作协每年会员发展、展览展示、研讨改稿、采访采风活动中,积极吸纳民族作家参与其中。我们已连续支持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三个少数民族举办26届笔会,并始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笔会辅导讲座和主题实践活动之中。

(作者系内蒙古文联党组书记、主席)




相关阅读: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民族文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广西南宁举行


来源:《文艺报》2024年11月18日第7版
排版:肖   瑶
编辑:邓洁舲
二审:张俊平
三审:王   杨

中国作家网
中国作家网是中国作家协会官方网站,由《文艺报》社管理运营。致力于推介优秀作品,服务广大作家及文学爱好者。是“汇聚最多作家信息、发出最强作家声音、展示最美文学魅力”的重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