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马“奔腾”,铸就民族之魂

文化   2024-11-18 00:29   北京  


万马“奔腾”,铸就民族之魂

——记“奔腾——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特展”



广西民族博物馆的展厅内,一场文学的锦绣画卷徐徐展开。

一踏入博物馆,浓厚的文化氛围扑面而来。展厅内,灯光柔和而明亮,照亮着一件件文学展品,也点亮了每一位参观者的心灵。这场以“奔腾——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特展”命名的展览,以“奔腾”为主题,通过五个精心设计的展区,全面立体地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民族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新成就、新成果。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展览的前言部分,简洁而深刻地介绍了骏马奖的历史和意义。作为国家级文学奖项,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自1981年创办以来,已进行十三届评选,共计759部(篇)作品、49位译者获奖。历届获奖作品书写大地和大地上的人民,书写人民创造的新生活和新时代,为繁荣民族文学创作、发展民族文学事业、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出了重要贡献。

绚丽展现本届骏马奖风采


走进第一展区,第十三届骏马奖获奖作品的详尽展陈出现在观众面前。25部作品的简介、作者介绍,5位译者的介绍及其译著简介,以及所有获奖者的获奖感言和捐赠的图书、手稿等,分列在展厅两侧,迎接着观众的到来。

这是新时代民族文学的闪耀荣光。一部部佳作在此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文学画卷,涵盖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以及翻译6个类别,它们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变迁、文化特色和人民生活,体现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魅力。

作为本届骏马奖长篇小说奖获奖作品之一,维吾尔族作家阿舍的《阿娜河畔》以深情的笔触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新疆茂盛农场建设中几代人的奋斗历程和边疆建设的壮阔事业。阿舍表示,在新疆塔里木河下游兵团团场,多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成长背景构成了她内在的生命经验、记忆、情感与思考。“我相信,土地给予一个人的教诲和馈赠不可估量,有一些生命密码如审美、语言、世界观……会以生命基因的方式潜藏在一个人的文学创作中”。

本届骏马奖获奖作品或以宏大的叙事结构展现历史变迁,或以细腻的情感描写触动人心,或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彰显民族特色。每部作品都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文学的天空熠熠生辉。

展览现场,人们还可以欣赏到获奖作品的精彩片段、作家手稿、签名书籍以及与作品相关的多媒体资料等。这些珍贵的展品在展示作家创作过程的同时,也帮助观众更深入地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

“在遥远的南宁看到自己的照片、图书和手稿,感到特别激动。”站在作品《王三街》的汉文和维吾尔文手稿面前,维吾尔族翻译家玉苏甫·艾沙连声说“真好,真好……”

玉苏甫·艾沙说,新疆有千千万万优秀的翻译家,自己作为其中一分子荣获骏马奖殊荣,感到特别荣幸。这不仅是一份个人荣誉,更是对新疆翻译同行们工作的肯定和鼓励,“文学翻译在各民族文学交流过程中起到桥梁纽带的作用,今后我会继续翻译更多优秀作品,奉献给全国读者”。

深情回顾民族文学事业丰硕成果


来到第二展区——新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学工作与骏马奖的沿革,这一展区通过珍贵的照片、手稿和文献资料,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政策的发展脉络和民族文学的辉煌历程。

1949年,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召开,标志着社会主义文学的启航。大会明确提出要开展少数民族文学艺术运动,促进新中国文学艺术的多方面发展。这一政策为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持。随后,《人民文学》杂志的创刊将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纳入其中,极大地鼓励了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从玛拉沁夫等人的呼吁到中国作协召开的少数民族文学座谈会,新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的首次聚会为中国作协在少数民族地区成立作协、文联奠定了基础。

1980年,首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决定举办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评奖,即骏马奖的前身。这一举措标志着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81年,《民族文学》杂志创刊,成为全国性少数民族文学刊物。同年4月17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1984年定名为鲁迅文学院)第一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班在京举行开学典礼,来自13个省、市、自治区的33名民族文学工作者参加了学习。继首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以后,中国作家协会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又在1986年、1998年、2003年、2012年、2019年联合召开了5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会议强有力地引领和推动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极大地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学事业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的少数民族作家创作了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作品,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共同体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文学迸发出巨大活力,民族文学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此次特展展陈的线索非常清晰,让我们深入了解到我国民族政策的发展和骏马奖的沿革。”凭借诗集《空山寂》荣获本届骏马奖诗歌奖的佤族诗人张伟锋认真观看了特展里的所有展陈,其中第二展厅他看得尤为仔细。“很精简、很凝练,但也很丰富、很系统。”张伟锋如此评价。

西藏作协主席、藏族作家吉米平阶也有类似的观感。他认为,此次特展全面展现了我国民族文学的发展轨迹,充分证明了我国民族政策和民族文学工作的前瞻性和正确性。“在祖国这个大家庭中,各民族作家携手成长,有着满满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吉米平阶的《幸福的旋律——西藏脱贫交响曲》荣获本届骏马奖报告文学奖,该书以交响乐的形式,全景式展现了西藏脱贫攻坚十年间的巨变和成就。他表示,藏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分子,其文化、文艺和文学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在历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获奖名单中,藏族作家和作品屡获殊荣。“从最初的几位获奖者,到现在来自多个省、市、自治区,包括在京的藏族作家,都有作品获得骏马奖,充分展现了藏族文学创作的繁荣与发展。”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艰难起步,到如今的繁荣发展,中国的民族文学事业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通过展示历届骏马奖获奖作品,观众得以见证我国民族文学的欣欣向荣。

生动讲述新时代的民族文学故事


第三展区聚焦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对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民族文学事业的繁荣。新时代新征程,民族文学人才辈出,优秀作品大量涌现。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系列数据和图表。据统计,1980年中国作协会员中少数民族会员为125人,2009年为972人,2024年7月达到1824人,占会员总数的11.3%,55个少数民族都有了中国作协会员。这些数据直观地展示出新时代民族作家队伍的壮大和作品数量的激增,也反映了国家对民族文学事业的大力支持。

在此,观众可欣赏到新时代以来骏马奖获奖作品(第十一届、第十二届)的精彩片段和作家手稿。这些作品以深刻的主题、精湛的艺术表现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展现了新时代民族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让来到现场的观众感受到深厚的民族情感和丰富的时代精神。

壮族作家李约热捐赠的笔记本——《大新县脱贫攻坚工作遍访记录本》引起大家的关注。2018年3月至2020年4月,李约热在广西大新县五山乡三合村任第一书记。他将驻村经历及长期观察社会、体验生活的思考融入其中,创作的中短篇小说集《人间消息》荣获第十二届骏马奖。

“这两年,我有三多:一是走路多,走遍了三合村10个自然屯的每一条路;二是入户多,上千次入户,记录了400多户家庭情况;三是拍照多,电脑里存有2000多张与三合村有关的照片。”李约热写道:“三合村的一切,既在电脑里,更在我心里。两年扶贫的点点滴滴,最后凝成两个字——‘荣耀’。”

形象展示广西文学的成就与魅力

在广西这片热土上,文学的荣耀正以一种独特的姿态绽放光彩。从壮族的《百鸟衣》到瑶族的《驻村笔记》,从侗族的《破荒》到苗族的《逐梦——湘西扶贫纪事》,广西作家用笔触记录下时代的变迁和民族的心声。

作为我国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文学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更是广西人民精神生活的真实写照。“文学桂军”展区以广西文学的发展历程和成就为核心,集中展示了广西各民族作家在文学创作上取得的辉煌成就。

新时代广西文学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中国作协“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入选作品中,不乏广西作家的身影。很多广西文学作品不仅在国内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更是走出国门,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向世界展示广西文学的独特魅力。

广西文学的骄傲,还在于其作家队伍的壮大和年轻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入到文学创作中来,他们以新颖的视角和创新的手法,为广西文学注入了新鲜血液。这些年轻作家的作品,不仅在题材上更加多元,在表达上也更加贴近现代人的审美和思考,使得广西文学更加富有时代感和生命力。

本届骏马奖获奖名单中,3部广西作家的作品——长篇小说《烟雨漫漓江》、中短篇小说集《上岭恋人》、诗集《落下来》榜上有名。展示柜里特别展出了作家光盘在创作《烟雨漫漓江》的过程中留下的实物:采访笔记、钢笔和相机……一件件小物品,记录着《烟雨漫漓江》的漫长创作过程。

“我是一名瑶族作家,自小生活在瑶汉杂居的村庄,大家一起耕田种地、建设家园,相处自然融洽。30多岁时,我爱上写作,这些事物开始说话,向我讲述一个村庄的喜怒哀乐与人们的命运沉浮。那是我真正的根脉,也是我文学创作的原乡。”光盘表示,此次展览的主题色调绿色象征草原大地、自由活力,让人有一种想奔跑的冲动。通过精心的策划,文学有了别样的呈现方式。

共享文学带来的心灵碰撞

从上垂下的丝线串起一张张书页,通过“织布机”转化成屏幕上的实体书封面,这些书正是历届骏马奖的获奖作品……在第二展区,不少观众驻足在两架织布机形状的显示屏前,这一装置象征着文化的编织和传承。点击屏幕上不同的书封面,会相应随机生成放射式、中心式、组团式、同心圆式的图案形式,这些图案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表达着对民族团结和美好未来的愿景,鼓励人们在多样性中寻求统一,在共存中实现繁荣。

类似的巧思在此次特展中还有很多。为了增强展览的互动性和观赏性,每个展厅都特别采用多媒体与实物展品相结合的方式,让文学真正“活”起来。观众可以通过电子屏幕观看历史文献资料和获奖作品介绍,近距离感受到作家的创作氛围和文学的魅力。

其中一个展厅被特别设计成环形多媒体区域,循环播放第十三届骏马奖的宣传先导片和获奖作品改编的影视剧片段,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视听体验。这一设计巧妙地将文学与影像艺术相结合,让观众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也能通过影像资料更直观地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在尾厅的“金句墙”前,本届骏马奖获奖作家的精彩语句从天花板垂直“落下”,深深震撼着观众。这些从获奖作品中精选而来的“金句”,代表了作家们对人生、自然、社会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从中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魅力。留言打卡墙也成为特展中的一大亮点,吸引着众多参观者驻足。人们争先恐后地在明信片上盖上带有骏马奖图案的印章,以此作为一份特别的纪念。同时,他们也会在墙上留下自己的感想,分享对特展的体验和感悟。

“这次展览不仅让我对少数民族文学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对民族团结和文化多样性有了更深的体会。”一位南宁当地读者告诉记者,此次展览不仅详细介绍了作家及其作品,还为观众设置了互动体验环节,既能增长知识又富有教育意义。看到留言墙上其他参观者的留言,感受到大家对文学有着同样的热爱,让她很受触动,“这种互动和分享,让展览成为一次心灵的碰撞”。

就在记者发稿前夕,“奔腾——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特展”入选了国家文物局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网信办联合发布的“和合中华  同心筑梦——革命文物精品展”巡展名单。奔腾、壮阔的伟大时代,向民族文学的创新发展敞开着无限广阔的天地。各民族作家们必将不负新的文化使命,继续秉持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昂扬的精神面貌,书写新时代的新史诗,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文学力量。



摄影:王纪国

编辑:刘  雅

二审:张俊平

三审:王   杨

中国作家网
中国作家网是中国作家协会官方网站,由《文艺报》社管理运营。致力于推介优秀作品,服务广大作家及文学爱好者。是“汇聚最多作家信息、发出最强作家声音、展示最美文学魅力”的重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