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文章之前,先做个预告:我们这次邀请到让无数孩子着迷的京沪大语文名师姜天一,直播主题:“无痛过关古诗文: 为什么让孩子快速撸一遍“中国古代文学史”, 性价比最高?”欢迎各位花友参加,点击👇下方卡片就能预约~
小溪:今天,和大家分享一篇 用历史学语文 的经验故事。
语文学习,一直都有三块“难啃的骨头”:成语、古诗词、文言文。
因为它们的背景全是历史,不懂历史自然无法理解。所以说,文史不分家,历史学得好,确实能为语文学习加分。
比如成语“破釜沉舟”,为什么要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如果你不理解成语背后的故事,比如秦末农民起义,巨鹿之战,和当时项羽率军的情况危急,也就无法真正理解:“破釜沉舟”是为了表明决心,不留退路。也自然用不好这个成语了。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真实案例:花友@可乐&小pea 带着儿子,按朝代顺序梳理了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文,从历史背景、人物故事、到文学体裁等知识全,全串了起来,做成了30多张表格。(拉到文末可以领取)
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孩子在古诗文学习上进步明显。更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系统学习方法对初中语文也带来很大帮助:孩子到了中学后,不仅语文学习基本不用操心,作文也特别收益,逻辑清晰,内容有深度。
她总结说:古诗词和历史密不可分,孩子历史读的多了,思维深度和批判能力都能得到提升,这对中学作文的帮助也很大。
这份攻略在社区发布后,成为了关于古诗文学习最受欢迎的内容之一,有超过两千多花友收藏,大家纷纷留言:“大神级别的总结”“这个学习思路真好,值得借鉴!
感谢花友,@可乐&小pea 分享!来看这条学语文"新"思路!
本文由花友 @可乐 & 小pea 发布于小花生写作计划
图片:孩子在课上选的古城分享主题
曾经我非常不屑于语文,在应试层面,和身边很多人一样,认为除了基础知识是有标准答案外,阅读理解和作文都是没标准的;在学习知识层面,基本是跟着学校赶鸭子似的课文走,茶余饭后再来点自己的阅读。
大家都经历过,为什么作者的中心思想一定是答案那个呢?作文好像只有因循大纲的框架套路,才能高分等等。
可是,如今在陪伴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我逐渐调整了自己这一“不屑”的态度。
改变认知,首先从我工作多年的感受说起。我观察了下身边同样努力的人,归纳、表达能力强,是特别容易出类拔萃得到认可的。这类型的人,也往往能够做到有条理地、清晰地把各种琐碎的事情一件一件做到位。这些能力,除了在工作中不断思考、改进、完善自我外,和从小的学习背景也是有一定相关性的,语文学得好的人,尤其能体现上述的综合能力。
包括我自身,相对来说语文会偏弱(古文部分理解能力不足,阅读理解归纳总结能力不强),反而是数学、英语、历史会比较强,所以综合看,我的逻辑性、思维清晰度不错,但是归纳总结能力是有待加强的。
于是,无形中,我会把自己的这些认知融入到带孩子学语文的规划思路里。
孩子在小学三年级时,语数英三科,从无论是应试层面还是综合掌握知识层面,确实语文比较弱,我分析了原因有三点:
入小学之前,没有积累古诗词熏陶,语感不强;
男孩子相对女孩子来说,对语文的兴趣度不浓,尤其在应试方面,一涉及阅读理解、作文,就各种问题浮现出来;
三年级以前,我把重心放在了阅读习惯的培养上,课内学习的引导不足,也由于时间分配考量,忽略了每天诵读这一重要环节。
孩子暴露出来的问题,在应试上主要就是阅读理解和作文,基础部分则是在词语理解、句子修辞手法方面;而从综合掌握来看,中华上下五千年,语文和历史息息相关,需要深探的知识是无穷的。
语文综合素养的修炼,一定是需要滴水穿石那样打磨出来的。用历史结合古诗词一起学,就是培养综合素养非常好的方式。
孩子在阅读
今天,我想分享的就是我们在小学阶段的古诗词经验:用历史来学必背古诗文。
小学阶段,重视诗词、文言文的学习,也许在应试道路上未必能彰显价值,但其中潜移默化的文史积累,对于孩子的知识面、乃至到了初中后的学科学习,都有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是从二年级,因为校内老师要求才开始背古诗。刚开始,语感特别不好,有些古诗要接近半小时才能背熟悉。渐渐地,背多了,速度就上去了。到了六年级,背过的诗词之少有三四百篇(没有统计过)。
在三四年级时,我感觉孩子光背古诗词很枯燥,开始有意识的去规划:要不要按照我看到的一些文学书,结合大语文的要求,多维度方式去学古诗词,比如说朝代维度、体裁维度、作者维度等等,结合着历史、文学知识和诗词一起来学。
因为工作我只有周末时间有空,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材料制作。每次学到新诗词时,就会打印出来和孩子一起看。
日积月累之后,发现儿子对于诗词的语感、涉及的历史背景和人物,能逐渐积累系统的认知。
在五年级上学期,学校年级古诗词竞赛(是笔试),孩子在班里的语文成绩算中上不算好。那次竞赛,他拿了一等奖,成为了前三,体会到了付出就有收获的甜头。
到了初中时,语文古诗词就没再家里额外花时间背过。
这四年的古诗词学习过程,目前带给儿子更多的是潜移默化的价值观、学习态度的影响,能够理解和配合对于他的学习时间的安排和规划,坐得住、专注力也很好。《增广贤文》里提到的“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等等,对他的行为是有一定的督促效用的。
下面,和大家来详细分享下我们家的具体做法。
1
我是根据儿子小学阶段学习过的“部编”及“人教版”教材,整理了小学必背诗、词、文言文统计表👇小学1-6年级课本中,涵盖诗、词、文言文共 131 首,其中文言文 17 首,词 10 首,诗歌 104 首。诗歌体裁涵盖乐府、古风、民歌、绝句、律诗,历史跨度从公元前11世纪-6世纪的西周,到现代两千多年(文学1840年以前称为古代,1840——1919年是中国的近代,1919——1949是中国的现代)。我还按照音律表,对课本中的古诗进行了分类,让孩子有个基础概念👇对于古诗词的要求,有三层:必背诗词,背诵乃至会默写,是需要掌握的基本要求;在诗词中,涵盖的相关文学常识、历史背景也是读诗学史的必要知识。另外我们也以必背诗词作为基石,展开诗词赏析,理解感知诗词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于小学阶段课本中的诗词,孩子小学毕业前,我们定了目标,需要掌握到如下程度👇- 学有余力的话,可以提前就切入:诗词赏析,理解诗词大意,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从应试的角度,这部分主要是初一衔接后逐步要深入的)。
下面一系列图表,是我整理的孩子在小学一年级~六年级期间,需要背诵的背诵的诗词名称,以及对应体裁、题材、作者所属朝代、主要成就等相关背景知识👇包含:需要背诵的背诵的诗词名称,以及对应体裁、题材、作者所属朝代、主要成就等相关背景知识👇起初,我们背古诗的素材就是小学必背的那些。背熟悉了,就开始做拓展,有时候按照诗人来背,有时候就背唐诗三百首,有时候就背下《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到五年级,我们基本是一周一首小古文,一首宋词,其他就背诗。背诵完这一百首后,我不定期以诗人,写作主题等为主线,再增加了很多其他古诗词(我整理了孩子两年里诵背古诗使用过的资料素材,以帮助孩子更有条理、更深度地认知古诗词)。比如以这小学阶段必背的这100+首诗词为例,分享一些我们感兴趣的知识点👇除唐前诗均为无名氏外,我们在小学必背范畴会接触 58 位诗词作者,其中以唐朝居多(超过50%)。唐朝诗人中李白的诗最多;诗词作者离我们最近的是现代的毛泽东,需要诵背3首他的诗词。我们在诵背学习中,孩子会经常问诗人活到多少岁,为了满足他的好奇心,我也稍微进行了整理,其中最令人感叹的是1位只活了16岁的作者,林杰,仅存2首诗,就有1首编入部编版。我是不太支持孩子只是拿着几页文常去进行背诵的家长,而是更倾向于在诗词中去反复熟悉。以人物为关联,了解人物的主要成就,甚至是人物的一些典故;以诗词为关联,了解创作背景,表现的意境等。我们经常在诵背诗词的时候,就搜索关于诗词的相关信息,多读自然就潜移默化地了解了。比如,读到屈原时,我们会整理两张文学常识图表,关于《楚辞》的特点👇小学必背唐前诗,仅仅5首,在这个部分,我们是拓展的比较多(为此我还专门整理了一个唐前诗拓展的资料给孩子诵背)。唐前诗,我觉得还是有必要了解历经了哪些朝代,其中涉及的《诗经》、三国的曹操、甚至魏晋陶渊明的诗,还是有必要去拓展的。而到了唐朝,诗歌发展到了高峰,诗歌多,作者也多。这些作者所处的唐朝的历史阶段,也深深影响了他们的作诗风格,所以我也按照初唐、盛唐、中唐、晚唐整理了作者对应的年代。之后就是北宋、南宋,虽然涉及的作者17位,但因为我们对宋词有一定的喜爱,在四年级的时候,就主动要求北宋岳飞的《满江红》,接着就陆陆续续把李煜、晏殊、苏轼、李清照等的经典作品一一背诵了。有些时候,我还会按着时间顺序,把重点诗词顺一下。唐前诗要诵读和背诵的主要是《诗经》的几首经典,《楚辞》的几句名句,乐府诗,三国曹操和曹植的名诗,晋陶渊明,以及北朝名歌。 这样温故而知新,印象会很深刻。我们在小学接触的主要是诗、词。诗的分类,我们需要了解古体诗、近体诗的区别,并在诵背过程中分清楚哪些是古体诗,哪些是近体诗。在必背的104首诗歌中,其中有15首诗古体诗,唐朝就有10首,还有1首是还具备了古体和绝句的特点。我们在诵背的时候,稍微关注下这个部分,尤其是五言,不是看到五言就是绝句,有个别其实是古体诗的体裁。如果再有时间,就可以基于这些熟背的诗词,对译文进行诵背和理解。疫情期间,我们就把这个部分融入进去。挑选一些写景的、叙事的,孩子语感相对薄弱的题材,深入学习。我们从二年级下学期开始,一直坚持每周诵背四首以上诗词(高年级后开始融入文言文背诵)。到五年级,基本是一周一首小古文,一首宋词,其他就背诗。六年级下学期,改为每天诵背百字。背诵的内容,包括了小学必背诗词、文言文、相应拓展的诗词、文言文。主要是参考“语文大集结“(《小学语文升学夺冠知识大集结》)👇《乐乐国学》(《国学经典发声系列:我会读古诗》)👇以及及一些公众号的推文提及的经典或孩子感兴趣的诗词、文言文。几年下来,对于大部分必背诗词,儿子能够做到:念出诗名后,就能流利快速说出作者、诗词内容,说出诗词体裁、题材,熟悉作者所属的朝代、及基本文常,对诗词具有一定的赏析能力。低龄/低年级:重点在背诵诗词内容,先不管孩子是否理解诗意,一首首把必背的诗词扫一遍,知道作者。背诵的节奏,建议新+旧,无论是每天背诵,还是每周背诵,都用这个原则。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反复,诵背流利就完全不是问题。可以的话,能配合默写是更好的。我们背诵75首就是这样的方法,一周4首,2首新的,2首复习。先把第一遍75首背完后,就开始背诵拓展的诗词+复习这75首必背的。
中高年级:如果在低年级的时候,已经把必背诗词都流利背诵,不代表中高年级就可以不理会这些诗词了。在中高年级,依旧定期进行复习,复习除了诵背外,重点就要放在诗词相关的文常、诗词赏析上面了。中高年级的孩子,会开始有历史时间轴概念,对朝代变化也会逐步有所认知,通过在诗词中学历史、地理是最好不过的。每一首诗,都可以在搜索到作者相关的文常、以及诗词的创作背景。多读多学,潜移默化历史就尽在心中。高年级:我们在四年级下学期开始词和文言文,,就选择了一些经典进行了诵背,当时算是拓展部分。进入六年级,拿到了部编版的要求后,我们就把诵背内容优先部编版上,诵背原则依旧。因为是高年级的缘故,对孩子的要求会比较高,文言文在部编版教材中是比较重要的。涉及到和初一衔接,我们除了诵背外,每周也会安排做1-2篇文言文阅读理解,学习文言文翻译。我把部编版的17首文言文,整理成一个PPT文档,原文+译文,打印出来方便孩子诵背。无论是课内文章,还是列入了必背,这17首是文言文的基础入门。有些学校也会让孩子补充小学必背文言文的阅读理解练习,这个环节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去进行补充的。否则,预估到了初中,文言文会学的比较吃力。
六年级开始,把原本的每周周末背诵,调整为每日诵背百字。主要考虑是前期积累了几年的诵背,孩子诵背的速度是加快了的,可以满足每日诵背的时间安排。并且,面对小升初,和初中衔接,也是希望能优先把语文基本功打扎实了。每天诵背百字,用时大概是15分钟-20分钟左右,内容包括了诗词、文言文以及现代文。- 周一~周五:诗歌、或诗歌译文、或现代文节选。(诗歌是拓展+必背混在一起,有新背的,也有复习的;诗歌译文主要在必背内容中选;现代文主要是选择散文的节选,比如巴金、朱自清的文章)
- 周六:词,部编版必背的10首,均背诵完毕,也是处于周而复始复习中,并开始背诵词的译文。
- 周日:文言文,部编版17首文言文,最短的一篇字数在40字,最长的一篇约210来字字。我们一周背诵1篇新的,复习1篇旧的。
从二年级坚持到六年级的四年时间,我感觉收获还是很大的。首先是语感,古诗词和英语一样,也是要靠积累的,别小看每周只有一小时时间,坚持四年下来,差别还是很大的。其次,孩子的背诵能力也得到很大锻炼,到了中学,语文诵背我就没再管过。最后,在诗词中了解历史,在历史中感受诗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这个环节我认为非常值得花时间的。这种按照文学史的框架方式,把历史和语文放在一起学也比较有意思。因为如果是光单纯背一首诗,孩子是没有感觉的。但是,如果孩子了解到,原来李白去过那么多座山,那当去旅行的时候,就会想到:天呐,那个时候他们都是走路或者骑马,不能开车,是什么样的体验。通过诗词所处的历史朝代,想象一下那个朝代的生活,你能感受到朝代是不是繁荣,这都非常有意思的。而且,每一个领域都有历史,比如经济中金融理财也有历史,股票是怎么来的是历史,经济是如何发展出来的也是历史。比如数学中也有历史,下面是孩子中学时一个海报作业,他选的是古代数学家的故事。通过读历史的方式带孩子搞清楚背后的来龙去脉,我认为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式。
最后,关于无痛过关古诗文,为什么带孩子撸一遍中国古代文学史,性价比最高,这个话题我们最近也邀请到京沪大语文名师姜天一,来详细讲讲。欢迎感兴趣的花友预约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