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遵循“长缴多得、多缴多得”的原则。每个参保人所能领取的养老金待遇,除了国家支付的基础养老金这一部分之外,还与个人的缴费年限和缴费金额密切相关。缴费越多、缴费时间越长,养老金待遇就越高,确保了缴费与待遇的公平对应关系。因此,经济条件允许的居民可考虑增加缴费,以便为退休后的生活提供更充足的保障。
根据现行制度,参保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自由选择不同的缴费档次,实现多缴多得。此外,年满16周岁(不包括在校学生)、非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及不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内的城乡居民,都可以在户籍所在地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这样的安排将那些未被其他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的人群,主要是农民和城镇非就业居民,全部纳入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有助于实现社会保障的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行,共同构成了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体系。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对于全面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速城乡社会保障的统筹发展、消除影响劳动力和人口合理流动的制度性障碍、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这一制度也有助于增强群众的社会安全感,使他们对民生改善有稳定的预期,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当中的基础养老金的最低标准根据经济发展、物价变动、职工平均工资变化、基金承受能力以及财力状况等因素不定期进行调整。到了2024年,我国再次提高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的最低标准,这次的调整幅度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信息来源:财联社)。这不仅体现了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稳步提升,也彰显了国家对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视。
往期回顾
上下滑动查看完整风险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