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大附中 | 滋兰杯特辑】践行跨学科实践 探秘微观之美——吉林大学附属中学第十三届“滋兰杯”之化学教学活动

教育   2024-11-14 20:18   吉林  

践行跨学科实践

探秘微观之美



 吉林大学附属中学第十三届“滋兰杯”之化学教学活动 

我校“滋兰杯”教学展示活动始于2006年11月,“滋兰”取自屈原《离骚》中“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滋”有培育、栽种之意,“兰”指兰草,常用来喻为君子。所以“滋兰”的字面意思是栽种春兰,寓意培养美好品质的人才。吉林大学附属中学人以“滋兰”自勉,孜孜以求、广育英才。

木铎金声育桃李,滋兰树蕙写华章。为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展示“双新”理念引领下,学校在教育教学上取得的丰硕成果,发挥学校在基础教育课堂教学阵地的先锋作用,带动区域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我校于2024年11月 11日举办吉林大学附属中学第十三届“滋兰杯”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化学教研组积极探索和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和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 “做中学” “用中学” “创中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凸显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在实践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激发内在潜能,让学习真正发生,发生深度学习,培养高阶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何山-《“模”法化学——探秘原子》

何山老师带来的《“模”法化学——探秘原子》展示课,本节课以“制作模型”为切入,利用不同材料制作丰富多样的原子结构模型,可以外显学生对微观化学世界的认识结果,也可以凸显学生的创意表达,渗透了技术与工程、艺术等的多学科内容;学生制作的作品以展示科学家探索物质组成与结构的历程为形式,不仅聚焦了科学研究的模型结果,更为关注了原子模型变化的证据及研究方法。通过经历原子结构模型制作的探究和模型建构过程,利用化学史体会了科学家探索物质组成的智慧,了解人类对物质组成与结构的探索是不断发展的。



#滋兰杯#







何山老师带来的《“模”法化学——探秘原子》展示课,本节课以“制作模型”为切入,利用不同材料制作丰富多样的原子结构模型,可以外显学生对微观化学世界的认识结果,也可以凸显学生的创意表达,渗透了技术与工程、艺术等的多学科内容;学生制作的作品以展示科学家探索物质组成与结构的历程为形式,不仅聚焦了科学研究的模型结果,更为关注了原子模型变化的证据及研究方法。通过经历原子结构模型制作的探究和模型建构过程,利用化学史体会了科学家探索物质组成的智慧,了解人类对物质组成与结构的探索是不断发展的。



#滋兰杯#







张志冬-《物质微观世界的跨界寻踪》


张志冬老师《物质微观世界的跨界寻踪》课,课前精心准备,重视跨学科内容组织,加强化学与多学科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解题能力。通过三个任务,帮助学生建构化学观念,锻炼思维、激发探究意识,增强责任感。课堂互动积极,展现张老师魅力与把控力。






这种跨学科的教育理念,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为学生开启了一扇通往无限可能的大门。在这扇门后,学生不再是孤立地学习化学知识,而是将化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张紧密的知识网络。他们在这个网络中自由穿梭,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同在知识的宇宙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导航系统。这正是教育所追求的目标:让学生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能够在复杂环境中灵活运用知识的探索者。


吉林大学附属中学化学教研组在“滋兰杯”中的实践,激励着更多的教育者积极投身于跨学科教学的探索中,为学生创造更丰富、更具挑战性和启发性的学习环境。未来,我们期待这种跨学科的教育之花在更多的校园中绽放,结出更丰硕的素养之果,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跨学科的海洋中畅游,向着智慧的彼岸奋勇前行!


总策划  欧   炜

审   核  胡延明

初   审  姜雪梅

主   编  刘   浩

供   稿  张雪楠

文   编  李   敏

图   片  化学组

平台美编  金德志

宣传统筹  吉大附中宣传中心

吉大附中
权威发布学校信息,宣传学校教育成果,传播先进教育理念,致力学生终身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