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学者,如何掀起中国慈善事业的新浪潮

文摘   2024-12-10 07:50   北京  

凝聚更多的共识,让中国特色慈善理论成为主流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摄影/本刊记者 张旭
9月5日,新修改的《慈善法》正式实施,当天上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以下简称“社保学会”)慈善分会召开了一场座谈会,探讨《慈善法》对慈善事业发展的影响。
5年前,2020年9月26日,在慈善分会成立大会上,由社保学会会长郑功成牵头的社保学会课题组发布了《慈善法》实施评估报告。这个报告为之后的修法提供了论据。
再往前回溯六年,2014年,社保学会还在筹备期间,正赶上《慈善法》开门立法,这支团队就参与了《慈善法》草案起草研究的全过程,为法律框架的搭建提供论证。2015年社保学会成立后,更是有序组织慈善立法研究,为法律制定做出了直接的重要贡献。
可以说,这支从社保学会成立之初就建立的慈善理论团队,深度参与了《慈善法》从立法到修法的全部过程,为慈善法治建设做出巨大贡献。而他们更大的目标,是凝聚共识,让中国特色的慈善理论更为深入人心。

学术共同体

郑功成有多重身份,除了社保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这两个学术身份以外,他还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十多年前,作为一名身居庙堂的学者,他看到了中国社保理论长期受“西方市场派”影响的现状,也痛心于彼时社保领域学术界一盘散沙、各说各话的局面。郑功成认为有必要组织大家、凝聚共识,形成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集体力量。
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摄影/燕飞
以此为发心,社保学会的成立就是一个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过程。2007年,郑功成受国务院领导的委托,组织开展中国社会保障改革战略研究。全国200多位学者、200多位各级干部参与进来,形成了一批核心成员。一年后,课题组向国务院提交了战略研究报告,有关全民医保、农民养老金的政策研究和分析都在这份报告中得到体现。
“战略研究任务完成了,这支好不容易聚集起来的社保研究团队不能散了、冷了。”郑功成想着,还得继续做研究。于是,在多位社保学界同仁的支持下,2009年,他又发起成立了中国社保30人论坛,并通过年会等方式扩大声量,在当时颇有影响力。但它毕竟还不是个正式的组织,到了2014年,郑功成在中国社保30人论坛的基础上,创立了中国社会保障学会。
“筹备社保学会是国家需要、更是推动社保改革的需要,因为中国社会保障改革这么多年,理论一直比较滞后,一些错误观点如鼓励社保私有化、市场化的主张甚至严重影响到社保改革和发展了。因为即使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欧美国家,其社会保障也是以共建共享、互助共济的方式来矫治私有制下两极分化的痼疾和弥补市场失灵带来的社会危机,而我们却在一些错误观点的误导下,将私有化的个人账户制、缴纳人头费的市场交易做法引入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初期存在的路径偏差为后来的制度变革和现阶段进一步深化改革埋下了隐患。”郑功成说。
社保学会的筹建得到了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作为全国社会保障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自愿组成的全国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团体,学会创立之时就确定了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的核心价值取向,将促进理论繁荣、助力制度建设、推动学科发展、引领实务创新、参与国际交流确定为学会成员的共同使命。
2020年9月26日,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慈善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全国慈善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截至2024年底,学会拥有正式个人会员1300人,均来自全国350所高校和中国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的专业人士,这种成分构成使社保学会成为真正的社会保障学术共同体、学者联合体。社保学会成立十年来,根据不同的领域和研究方向,设立了7个分会,其中就包括慈善分会。
按照西方慈善理论,社会保障是政府职能,慈善是社会职能,而社会组织被看成是独立于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支力量,两者的实施主体截然不同。从这一角度来看,社保学会研究慈善,似乎有些“名不正言不顺”。
对此,郑功成认为,这种误解正是我国慈善事业无法得到正常发展的重大认识误区。因为在任何国家,包括美国,慈善组织提供的服务都是社会福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非营利的养老、育幼、助残等公益慈善机构,在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障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更何况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向来都是一个包括了慈善事业的体系,国际上推动社会保障改革的最大共识是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其中除政府负责或主导的法定保障外,就是市场化的商业保险机制和社会化的慈善公益机制。因此,中国必定要将慈善事业放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里面来建构,并作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层次,即利用社会力量来助力法定社会保障事业。否则,不仅法定社会保障会失去一个重要的支撑,慈善事业也失去了存在的根本。“如果按照非营利来定性并划分一、二、三部门,我国的慈善事业显然只是第三部门中的很小一部分,因为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都是非营利组织。”郑功成补充说。
慈善关注的领域多是扶危济困,比如养老、助残等,捐助教育是放大了教育福利,捐助残疾人事业是放大了残疾人福利,等等,其跟政府的福利事业紧密融合,是任何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慈善公益功能拓展的合理取向。“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夸大慈善的作用,慈善事业可以相对独立地发展,但必须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大局,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发挥作用,才能相得益彰地得到发展,这是一个基本的视角。所以,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通过建立慈善分会有组织地推动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理论建设、政策制定与实务创新责无旁贷。“郑功成说。”实践也证明,社保学会在近10年间对我国慈善事业立法、政策与实务创新等方面发挥了其他学术组织无法发挥的作用。”
有了明确的定位,还需要专门的研究团队。郑功成本人长期研究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也是较早开展慈善研究的学者,被业界公认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本慈善专著《中华慈善事业》就是他主笔完成的。而社保学会在成立之初,就深度参与到《慈善法》的立法研究之中,参与成员杨思斌、谢琼、栗燕杰等亦是多年从事慈善理论与政策研究的中青年学者。
2020年4月25日,社保学会召开了一次专题会议,讨论成立慈善分会事宜。大家形成的高度共识是,慈善事业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具有独特功能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有责任推动慈善研究并且具有已经为慈善立法做出重要贡献的核心团队,而国家也需要有一支专业的慈善研究力量来承担起慈善理论、政策与实务研究的重任,因此决定筹建慈善分会。
在短短5个月时间里,社保学会组建了分会筹建核心工作小组,从制定筹备方案,到招募首批理事会成员,再到制定慈善研究计划,搭建起慈善分会的组织架构。
为凝聚更多共识、创造更好的发展平台和更多的交流机会,郑功成带领筹备组先后与中华慈善总会、中国慈善联合会等慈善组织的相关负责人进行会谈,建立起良好合作关系。在筹备期间,社保学会还举办了两场关于慈善理论的学术研讨会,包括“慈善事业发展与政社关系重构”的研讨会和“中国网络慈善发展”研讨会,为配合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开展《慈善法》执法检查,开展了“《慈善法》实施情况评估”和“网络慈善发展”的调查与研究,并形成了系列研究报告。这些研究和成果,均意味着已经为慈善分会的成立与发展奠定了较高的起点。
2020年9月26日,慈善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全国慈善研讨会正式召开,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建敏、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金华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到会祝贺并见证了分会的成立。自此,中国慈善学界终于有了专业的学术组织依托和自己的交流平台。慈善分会成立后,即按照郑功成会长确定的“建队伍、定机制、谋合力、求共识、促发展”的原则思路进行建设与发展,突出学会的理论与学术特色,通过凝聚慈善领域的专业力量,合力为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提供理论与智力支持,进而为中国慈善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慈善法治建设

和《慈善法》的渊源,早在社保学会筹建期间就开始了。2014年2月,经中央批准,由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主导起草《慈善法》,郑功成作为《慈善法》起草领导小组成员和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通过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委托的重大课题《慈善法研究》首席专家,从当时社保学会的首批会员中,组成一支核心团队,自此与《慈善法》结下不解之缘。
作为法律起草的准备工作,社保学会在2014年先后召开了18次专家研讨会和座谈会,提出了法律的总体框架。郑功成回忆,当时社保学会提出将慈善信托和慈善服务单独成章,但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其理由是《信托法》里已经有公益信托一章,没必要在《慈善法》中专门针对慈善信托单独成章;而之所以有声音反对慈善服务,因为当时在不少人的理解中,慈善事业就是筹集善款善物的,服务不是慈善的必备功能。
在领导小组开会时,针对以上两点,郑功成表示,首先,《信托法》是基于金融的信托法,公益信托放在《信托法》里,就被当作信托的一种,而不是公益的一种,尽管有一章公益信托,但由于整个法律的金融属性,公益信托从来都未被激活或启动过,所以《慈善法》中必须要有这样一章内容。其次,国外的慈善事业,筹款和服务是分离的,所以筹款的机构不做项目,服务型的慈善组织才是慈善的主体。
听完郑功成的一番话,当时的起草组组长、曾任中央纪委副书记和监察部部长的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主任委员马馼说:“既然大家有不同意见,按照行政系统的规则,谁主张谁负责,就请郑教授组织论证。如果论证报告能够说服大家,慈善信托和慈善服务这两章我们就写进去,说不服就没办法写进去。”
于是,由社保学会成员、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谢琼和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栗燕杰分别执笔慈善服务和慈善信托的论证报告,最终在《慈善法》草案第一稿中,两章内容都被纳入了进去。
类似这样的情景,在《慈善法》起草阶段时有发生,在第一稿草案出来之前,社保学会共写了16个论证报告,几乎每一章都有相应的论证报告。有关宗教慈善、境外慈善机构的论证报告虽然未被《慈善法》采纳,但引起了高度重视。由华颖执笔的有关境外慈善组织的立法研究报告,也为制定专门的《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然而,在《慈善法》二审过程中,关于慈善信托的一章被删除,郑功成在常委会审议期间再次表示应当纳入,得到了时任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的乔晓阳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李适时的重视,最终的结果是社保学会再提出一个论证报告,讲述保留慈善信托一章的必要性、重要性。最终出台的《慈善法》中,慈善信托单独成章,为后来推动慈善信托的发展奠定了法制基础。
社保学会《民生专报》,不定期将民生领域关键问题的研究成果报送中央和国务院相关决策机构,发挥学会的智库作用。
2016年3月份,《慈善法》审议通过之后,郑功成会长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领导提交了第18份报告,建议对法律追踪落实,“否则法律就是挂在墙上的一张纸”,因为《慈善法》中有很多的授权条款,还有一些原则性的规定,需要有相关配套政策。最终,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和副委员长王晨做出重要批示,全国人大法工委和国务院法制办监督落实,推动了相应政策的出台。
2019年,《慈善法》实施仅3年,社保学会提出要开展《慈善法》的执法检查。虽然也有不少人反对,但执法检查的建议还是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张春贤更是高度重视。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慈善总会会长宫蒲光表示,不能够以法律制定的时长作为是否执法检查的依据,而是要根据时代的发展需要来决定。
时代确实在飞速发展,随着互联网科技的更新迭代,网络慈善全面兴起。《慈善法》立法之时,对于要不要将网络慈善这一新生事物写进去,是全面禁止还是全面放开,当时两种观点争论得非常激烈,最后各方采取了折中措施,提出由民政部指定互联网募捐平台。但到了2019年,网络慈善已经如火如荼,中国的慈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必须对此做出回应。
此外,慈善事业的发展依然有所滞后,当时应急慈善,慈善信托推行都比较缓慢,慈善税收优惠政策也没有得到很好落实,迫切需要对法律的执行情况做一些跟踪。同时,带有明显中国特色的社区慈善、个人网络大病求助却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些饱含民间爱心善意的公益慈善行为却在《慈善法》中完全没有体现。“我们不能只以美国等西方的慈善标准为依据,无视中国本土的慈善实践,换言之,法律不能与老百姓的行善行为作对,而应当顺应中国的行善逻辑。”郑功成如是说。
当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于2020年开展《慈善法》执法检查后,社保学会的慈善团队又在跟踪《慈善法》实施以来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多次专题调研和专题研讨,形成了13份报告,分别从慈善组织、慈善募捐、慈善捐赠、慈善信托、慈善财产、慈善服务、慈善信息公开、慈善促进政策、慈善监管、社区慈善、网络慈善、慈善应急机制、慈善困境与治理等角度对法律的实施进行评估。郑功成在此基础之上撰写了总报告。这一系列评估报告的大部分观点被全国人大执法检查报告采纳。
2020年底,郑功成向人大常委会领导提出修法建议,并得到采纳。最终成立由时任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何毅亭担任主任,时任民政部副部长王爱文、时任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宫蒲光和郑功成等人担任副主任的《慈善法》修法领导小组。
2021年3月26号,全国人大召开修法会,郑功成以领导小组成员身份出席会议,金锦萍、谢琼、刘佑平、杨思斌等学会成员参会并发表意见建议。
社区慈善是郑功成一直高度重视的方向,他将其称之为中国特色慈善事业根基所在,发展社区慈善是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在2016年通过的《慈善法》中,尽管没有收录社区慈善内容,但在附则第一百一十条中留了一个口子,“城乡社区组织、单位可以在本社区、单位内部开展群众性互助互济活动。”
这条是郑功成留下的伏笔,当时很多人觉得社区、单位本来就在做,没必要写进去,但社保学会团队还是建议要写,因为即使现实中已经存在,如果在法律里有体现,以后发展就有了法律依据,这就是法律的意义。
但是,在后面的执法检查和评估中,发现网络慈善和社区中老百姓的互助慈善都是《慈善法》缺失的内容,法律没能很好地回应社会现实,因此刚成立的慈善分会决定对社区慈善展开研究。2020年11月,谢琼和广州民政局主管慈善的副局长开会时,得知当时广州已经在社区慈善方面做了一些实践探索,成立了社区基金,决定去看一下。于是就有了第二年3月的广州调研。
那一年,团队从广州到上海、北京,又去了成都、苏州,还请当时在香港大学的石琤对香港社区慈善做了梳理。除了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社区慈善也需要关注,慈善分会团队借助共青团中央的志愿者服务指导中心的力量,就青年志愿者在社区的情况整理了一份报告。
2021年12月,慈善分会团队将调研的成果集中起来,发布了《中国社区慈善发展报告》。由于将社区慈善的发展状况基本摸清了,所以后来在进行《慈善法》的修改论证时,慈善团队对社区慈善这一部分特别有底气,在之后的很多次讨论中,网络慈善和社区慈善这两处,一直主张在法律中反映出来。其中,由杨方方教授提供的社区慈善专题论证报告亦提供了重要参考。
对个人网络求助也是一样,有人强烈反对将其入法,但郑功成坚定认为,个人网络求助充分反映了我国人民群众深厚的爱心善意,是大量小额捐赠汇成的救助大病困难患者的有力帮扶机制,它无疑应当成为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有益组成部分。由谢琼等完成的关于个人网络求助纳入《慈善法》规制范畴的报告为修法提供了重要参考。
总之,在法律修订过程中,社保学会慈善分会成员提供了对整个修法的四五十页的报告,又提交了应急慈善、社区慈善、个人求助、慈善信托等一系列报告,这些建议在最终修改的《慈善法》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郑功成看来,此次《慈善法》的修改有两个最大亮点,一方面,中国特色慈善在修法以后体现得越加明显,比如社区慈善和个人求助,都不符合西方慈善的标准,但符合中国人的行善逻辑,即由近及远,熟人社会,互相帮助,互助互利,因此,修改后的《慈善法》,充分体现出中国特色慈善。另一方面,回应了实践中公众的关切,解决了应急慈善、个人求助的法律空白,并对慈善信托做了进一步规范。

中国特色慈善理论

新修改的《慈善法》正式实施,对于慈善分会而言,慈善法治工作暂告一段落,接下来的着力点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慈善理论的研究,让中国特色慈善理论体系化。1997年,郑功成在慈善学界首倡中国特色慈善理论命题以来,一直期待在这一点上能凝聚更多的共识,让中国特色慈善理论成为主流。二是社区慈善。
在郑功成看来,无论是慈善分会还是社保学会,凝聚共识是最重要的。我们最需要的,是既了解欧美现代慈善,同时又了解中国国情的研究者。不懂中国国情,只了解欧美就会水土不服。比如按照欧美标准,不能为特定受益人募捐,但中国人就是要知道受捐人是谁,才会有募捐的动力。无论是早期的希望工程还是后来的水滴筹,都符合中国人的行善逻辑,所以才如此成功。此外,按照欧美标准,慈善组织不能既募款又做项目,按照这一标准,中国几乎没有一家慈善组织符合条件。更不要说,中国的慈善事业必须接受党的领导,需要融入国家发展全局与大局了。
“虽然我们的慈善捐赠额看似不如国外那么高,但我们邻里互助亲友相济,游子乡贤回报桑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些都是无价的,它恰恰是中华民族的可贵之处,是中国人爱心善意的真实表现。因为我们有深刻的慈善情怀和情结。”郑功成表示,他对中国的慈善事业发展非常有信心,接下来一是要努力推动政策完善,二是要重视社区慈善,“这才是我们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汪洋大海。”
去年社保学会和腾讯公益合作,以慈善分会成员为主要力量,开展了社区慈善实验项目,为社区慈善理论提供实践支撑。郑功成对于社区慈善有着自己的评价标准,不看从外部募捐多少,而是更关心社区里的互动,社区成员的内生动力。所以,对于社区慈善项目,他定了16字方针即“立足社区,动员社区,服务社区、提升社区”。

2023年11月25日,社区慈善实验项目率先在酒泉市肃州区西北街街道官北沟社区启动。图为启动仪式当天进行的“一起来”慈善市集,社区许多小朋友带着玩具、文具等进行义卖,为社区慈善基金助力。

郑功成举了个例子,在甘肃酒泉的一个社区,他们将社区里的理发店调动起来,动员他们给社区的高龄老人、失能老人免费理发,可能一个月只需要抽出半天的时间就能完成,但对于老人们来说,是给他们解决了一个生活难题,而对于理发师而言,他的情义价值、社会价值得到了体现。“这些社区资源就是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根基所在,也是我们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理论的生命力所在。”郑功成说,只要有心向善,就能够做好善事。关键是如何引导,达成共识。“或许现阶段,大家未必能完全理解我的想法,但在理论层面,我们一直在向前走。”
慈善分会几乎囊括了全国各大高校的慈善研究者,在加入慈善分会之前,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颇有成就,也有各自信奉的学派和理论。这样一群不同个性,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抱着共同的目的加入到慈善分会的团队中,求大同存小异,朝着共同的方向努力,这正是中国慈善理论走向繁荣并能够发挥有益作用的人才基础。
受郑功成的影响,慈善分会关注的议题相对比较宏观,大多是方向性的议题。学者们也以问题导向来选择关注的议题,比如个人网络求助,因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乱象,所以它成为了慈善分会的研究课题。研究也可能是趋势导向,通过专业判断,未来对于社会发展,慈善发展有影响的内容,比如数字技术,互联网公益等。
慈善分会成立以来,围绕社区慈善、网络慈善、个人求助、慈善医疗等议题开展调研,形成了一系列报告,为慈善理论和实践填补了空白。
社保学会成立十周年,慈善分会也成立了五周年,除了联系学界、推动理论创新,郑功成希望,接下来能够扩大慈善分会的影响力,增强与业界的互动。
今年12月7日,社保学会在京举行第五届全国公益慈善理念与政策研讨会,这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慈善领域学术年会。今年的会议,更是聚集了来自学界、慈善业界、政界、媒体界等多界的200多位专业人士,围绕新时代的慈善重大议题与社区慈善、企业慈善与基金会的发展展开了深入研讨。在年会之后,社保学会还开展了为期三天的针对社区慈善工作者的培训。在明年慈善分会换届之时,郑功成希望能吸收一批业界的人成为理事,大家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交流。
过去一年,受一些负面事件的影响,整个公益行业有些低迷,但郑功成认为,慈善行业不是一锅粥,而是一片森林,只要清除坏鸟,森林还会欣欣向荣。他希望,学界的力量能够继续发扬光大,社会组织的内部治理能够日益完善,行业媒体能够发挥正向影响力,“大家共同发力,就必定能够共创公益社会氛围,促使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开创出以广泛的社区慈善为宽厚的基础,以专业化的现代慈善为主体,以个人网络求助及民间自发互助等为补充的三位一体新格局,这个三位一体的格局就是中国慈善事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作者:贺斌
图片来源:IC、受访者提供
图片编辑:张旭
值班编辑:邱宇

点击上图,一键下单
《中国慈善家》2024年第5期
2024年10月14日上市

往期 · 推荐

大病患儿再遇骗局,上千万巨款被卷走

吴柳芳的另一面

莫言全部捐出爱心奖奖金130万元帮助弱势群体

小慈邀你“在看”一下



中国慈善家杂志
以慈善的角度看中国。中国新闻社主管,中国新闻周刊主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