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的“量子纠缠”

文摘   2024-10-28 07:50   北京  

写在希望工程35周年之际


1991年4月,安徽省金寨县南溪镇,希望工程援建的第一所小学,图为操场上的小学生。图/视觉中国
在某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卢剑平接到闺蜜赵蓓蕾的电话,“剑平啊,我们两个可能要成亲家啦!”
“啊?你儿子和我女儿?”卢剑平一时愣住。电话那头的赵蓓蕾大笑了起来,“是那两个啦,哈哈哈!”
“那两个”,不是一般人,是卢剑平和赵蓓蕾这对闺蜜长期助学的希望工程的两位受助人。两个孩子长大成人、学业有成之后,也修成了一段美好的姻缘。
“电影都不敢这么编的剧情”,竟然就在生活中真实发生了。这对于卢剑平和赵蓓蕾两位捐赠人来说,是一个意外的、美好的反馈。而对于走过35年的希望工程而言,这就如同给它画上一个富有深意的、爱的注脚。
希望工程,一直与爱有关。


卢剑平和赵蓓蕾如今都已经退休了,这对年过花甲的闺蜜依然情同姐妹。在杭州暴热的天气里,她们就着一杯清茶,向《中国慈善家》讲述了一个始自25年前的故事。
卢剑平和赵蓓蕾都是温州平阳人,上大学的时候,两个女孩“一见钟情”,成为了特别要好的朋友。即便到了今天,赵蓓蕾只要说起和卢剑平的初次见面,也还是两手一合,“当时我就讲,平(阳)师(范学校)怎么会有这么好看的人呀!”
1999年的时候,卢剑平是平阳县教委副主任。当时县里已经有好几家民办高中,新创办的培培外国语学校则开办了一个“希望之星”班,也是希望通过助学,帮助来自贫困家庭的优秀学子,带动更多当地孩子好学上进。
“希望之星”班的学费、伙食费和住宿费都由学校解决,来自全国各地的三十名“希望之星”可以在这里免费学习、吃饭和住宿。但是要开展更多课余活动的话,就还需要一笔班会费。
2024年中秋假期,卢剑平(左)和赵蓓蕾冒着暴雨回到平阳三中,这是当年的培培外国语学校所在地。
得知这个信息后,卢剑平就跟赵蓓蕾商量,说咱俩每人资助3000元,作为“希望之星”班的班会费,同时我们一人认一个孩子“结对子”。赵蓓蕾说,好呀,那我们怎么认呢?卢剑平说,我生的是女孩,我家就认个女生,你生的是男孩,你家就认个男生吧,还能作个伴。
希望工程实施之初,只向公众募捐,捐款20元可以资助一名失学儿童一个学期的书本杂费,每位捐款人都会收到受助儿童的感谢信。1992年推出“希望工程百万爱心行动”,开始一对一结对救助模式,一次性捐款人民币200元,可以帮助受助儿童完成小学学业,受助儿童与捐款人建立通讯联系,报告学习成绩。当年,希望工程结对资助的失学儿童数量就突破了32万人,达到之前三年总量的10倍。
温州平阳的“希望之星”班开设的1999年,也是希望工程创立十周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会筹划安排了四个有影响力的项目:召开希望工程十周年国际研讨会;编撰出版《第三部门研究丛书》;由国家交响乐团创作演出大型交响音乐《希望》;铸造一口“希望工程钟”,由上海博物馆馆长、著名青铜器专家马承源先生设计,南怀瑾先生撰写钟铭。
对于结对子这件事情,卢剑平和赵蓓蕾都很慎重。她们先是来到学校,藉由档案了解学生们的基本情况。


沈晓慧是浙江本地孩子,妈妈是裁缝,爸爸早先是小学老师,也当过大队会计,后来又做了木匠。晓慧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上面还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一家人的日子原本过得很平静,直到哥哥七岁的时候得了肾病。为了给孩子看病,大人们拼命干活,尽己所能挣钱养家。
家庭生活最困难的时候,经常有债主上门。为了贴补家用,晓慧也学着大人的样子,踩缝纫机做鞋垫,一个人到街上摆摊卖。有时候妈妈带着哥哥外出去治病,安排晓慧喂猪,可是她没力气把猪食桶提过围栏,又担心把门打开猪会跑出来,于是她就突发奇想,把梯子伸到猪栏里去,想看看猪能不能自己爬过梯子出来吃食,结果当然是没有。
晓慧的姐姐为了给家里省钱,考上重点高中但自愿放弃了,去读了中专。中专毕业因成绩优异原本可以保送去读大学,却再次放弃。她平时极度省吃俭用,以至于好几次因为贫血在骑自行车的时候晕倒而摔了下来。 
晓慧比姐姐幸运,成绩一直优异的她,在1998年全国“希望之星奖学金”的选拔考试中,成为了浙江省的状元,获得了免费接受高中教育的机会。她因此从浙西来到了温州平阳,入读培培外国语学校的“希望之星”班,并因此遇到了未来如同家人一般相伴几十年的卢剑平。
2019年9月2日,金寨县希望小学坐落在大别山腹地,是中国第一所希望小学。图/视觉中国
同样,从贫困的家乡走出来,入读培培外国语学校的“希望之星”班的,还有一位15岁的西北少年秦嘉明。嘉明来自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那是一个汇集了黄河文化、丝路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于一身的西北历史文化大县。靖远周围多山,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每天看到最多的,除了光秃秃的大山,就是田里的黄土。
这样的自然地理条件,加上爷爷的一条腿在黄河发大水救灾时出了车祸留下残疾,到了嘉明爸爸这一辈儿,家境变得异常艰难起来。那时,兄弟姐妹七个还没分家,祖孙四辈几十口人全部生活在一起。后来,由于地少人多,几亩薄田实在没办法养活这一大家子,作为家中老四的嘉明爸爸和妻子只好一辆架子车一床铺盖去到离家三十里外的地方租地种粮。尽管非常想念三个孩子,可是为了生计,爸妈平时只能在离田地十里外搭建起来的简易棚户里住,只有到了假期,才能把孩子们接过去团聚。
棚户那里原本就是一处荒地,没有通水通电,去地里干活的时候要骑上自行车,带上农具、干粮和水。干粮通常是晒到干透、一口咬下去能把牙齿崩掉的饼。田地周围也没有任何植被,帮忙干活的孩子,几天下来就晒成了小“黑人”。能见到的农作物只有小麦、大豆和玉米,到了割麦子的季节,尚未成年的孩子扛起一捆捆结了穗的麦子,尖利的麦芒扎在脖子上,割出一道道血口子,整条脖子都是又黑又红的。嘉明说,从路遥笔下《平凡的世界》里的场景,他看到了自己少年时期的真实生活状态。
1998年,成绩在同学中遥遥领先的嘉明在全国“希望之星奖学金”的选拔中获得甘肃省第一。那年他上初二,身高1米35——这是城市里小学三、四年级男生的身高水平——参加县里团代会的时候,坐在会议室椅子上的他,甚至脚都挨不着地。
那一年,嘉明从甘肃靖远出发,先到达省会城市兰州,与全省其他五位“希望之星”会合,坐二十多个小时的火车去往首都北京,到“希望工程”的创办地和当时的办公地——北京后圆恩寺胡同,在此集结之后,再坐二十多小时的火车和大巴,最终来到距离家乡近两千五百公里外的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 
卢剑平说,每当回想起第一次见到“希望之星”班的那些孩子们时,印象最深的就是“大补丁”。虽然当时的温州也没那么富裕,但是已经很久看不到穿着带补丁衣服的了。然而西北来的孩子们,衣服上就有结结实实的一块块大补丁。
彼时,在看学生材料挑选结对子对象的时候,赵蓓蕾最先看到的就是秦嘉明的材料。文件袋一打开来,是嘉明写的作文《我爱我的家乡》。“我到现在都记得,他写自己家乡虽然贫穷但是非常美丽,黄河就从村子旁边流过,夏天的河水浑浊雄阔,冬天却清澈静谧波光粼粼。爸妈住的地方虽然没有电灯电视,晚上只能点煤油灯,一到下雨天屋内土墙上还常有蝎子蜈蚣爬行,但是一家人生活在一起,鸡鸣犬吠,喂猪放羊,还是觉得那个家很幸福。我看了就想,这孩子的作文怎么能写得这么好这么感人哦!”赵蓓蕾向《中国慈善家》回忆。
学校老师告诉赵蓓蕾,“希望之星”班上有个爱因斯坦和一个牛顿,这个呢是爱因斯坦。赵蓓蕾当时就说,“那我就不看牛顿了吧。”
可见,量子纠缠的力量,25年前便已显现。


卢剑平在“认”下沈晓慧之前,也不是没有犹豫过,毕竟当时社会上已经出现了一些受助人“粘”上捐助人的事情。但卢剑平是那种做了决定之后便不再纠结的人,而且她跟赵蓓蕾商量,她们不光“认”了这3000元,有时间就把孩子接回家来走动,如果孩子们遇到什么困难,也要尽力帮助他们解决。
从此,原本素昧平生的两个大人和两个孩子,成为了彼此亲人般的存在。每逢节假日,卢剑平和赵蓓蕾就分别把晓慧和嘉明接回自己家中,换换环境,休息放松。赵蓓蕾的儿子贝贝和卢剑平的女儿萱萱,比晓慧和嘉明小五六岁,孩子们在多年的相处之中也建立起了深厚的手足之情。
如今回忆起当年,两位阿姨都说,这两个孩子非常懂事,虽然原生家庭条件困难,但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用在他们身上再贴切不过。 
今年教师节,赵蓓蕾如期收到了晓慧和嘉明寄来的鲜花,阿姨特别开心。
每次两位阿姨要给零花钱,两个孩子都坚决不要,理由也很相似,说在学校里面吃住都不花钱,根本没有用钱的地方。可是当妈的总会想,怎么可能没有用钱的地方呢?
聪明的孩子大多很敏感,事实上,“希望之星”班上的三十位同学,有几位没有读到高三就提前回家乡了。那段时间离开父母独自赴他乡学习生活,在物质和精神上所受到的强烈冲击,给不同的孩子带来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但嘉明和晓慧的敏感却没有让他们变得自卑,他们理性地看待自己的际遇,感恩的同时更是坚定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对学业建立起更加强烈的信念。
如今说起当年,赵蓓蕾总不免叹息,说那个时候刚刚下岗开始做点小生意,能力有限。“如果能有现在的条件,真想把三十个孩子都认下来。”
“希望之星”班开设的第三年,培培外国语学校在经营上遇到了困难,学生们难免受到波及。晓慧返乡高考失利,没有考入心目中理想的大学,而是入读了南方的一所医科大学。
好在晓慧稳住了心绪,自我调整之后在学业上继续发力。在这个过程中,卢剑平多次向她提出学费和生活费方面的资助,但都被晓慧婉言谢绝了。从大一开始,她通过助学贷款加上勤工俭学的方式自力更生,还想办法把同学们组织起来帮大家一起找兼职。
本科毕业的时候,考虑到自己的家庭情况,晓慧想马上去找工作或者报考医学法律专业的研究生。但她还是有点纠结。
自从认识卢剑平阿姨之后,晓慧习惯了有问题找她商量。卢阿姨性格真诚、直率,总是能干脆利落地给出非常明确的建议,这次也不例外。阿姨说,晓慧,你不要急于工作或者成为打医疗官司的律师急着去赚钱,我们国家也不缺你这样一个律师,你就适合读书做科研,继续学习的费用我来支持你。
卢阿姨的一番话让晓慧安下心来,明确了自己的方向。后来,她考上了硕士研究生并且获得了奖学金。她再次婉拒了卢阿姨的经济支持,坚持自己勤工俭学。等到晓慧硕士毕业,卢剑平又鼓励她报考她一直向往的剑桥实验室,并动用自己所有的资源和人脉,为晓慧到英国深造提供帮助。
晓慧从英国学成归来时带给卢阿姨的礼物,一直挂在卢阿姨家里餐厅的墙上。
而嘉明则考上了北京一所心仪的大学,通过勤工俭学把大学念完了。赵蓓蕾夫妇一直对他赞不绝口,“嘉明就是这么争气又懂事的孩子,不仅功课好,为人处事也非常好”。
在两个孩子上大学的时候,赵蓓蕾和卢剑平都已经想好了,如果孩子要去国外继续深造,她们会尽全力资助。她们甚至悄悄打听清楚,如果要去国外读博士,可能每人每年需要几十万元。结果这两个孩子都很争气,考上了全额奖学金,不但学费,连在国外求学的生活费都有了。
那一年,秦嘉明去办理赴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攻读博士的签证,需要三万元存款证明。赵蓓蕾夫妇第一时间就把钱给他汇了过去。尽管这笔钱夫妇俩压根儿没打算让嘉明还,可当嘉明在英国有了奖学金节余之后,还是坚持把钱还给了他们。


所谓量子纠缠,在人际交往当中大概是指万事万物都会产生连接。而拥有足够生活阅历的人们知道,爱与感恩,真的可以连接一切。
这些年,无论生活重负还是学业压力,都没有让少年失去善良而又纯真浪漫的心性。也许是相似的际遇和经历,以及同样的韧性和无所畏惧,让两位从寒门走向学术殿堂的优秀学子,决定携手共度人生。 
得知这个好消息,卢剑平说,我家要嫁女儿啦,赵蓓蕾说,那我家是娶媳妇呀。于是两位阿姨又分别成为了幸福、忙碌的“丈母娘”和“婆婆”。她们包红包、买礼物,卢阿姨还给新人送了一对表,给晓慧专门定制了一件大红色旗袍做“嫁衣”,这件旗袍后来陪伴晓慧出席过她在剑桥留学期间的许多重大活动。而嘉明则穿着一年多前去英国留学时卢阿姨买给他的那身庄吉西装。除了在自己的家乡办婚礼以外,两位新人还在平阳举行了一个仪式,当年曾经直接或间接帮助和指导过这两个孩子的人们,都被邀请到了现场。 
当希望工程的创始人徐永光得知这个美好的、又有点出人意料的故事的时候,他特别动容。任何一段美好的关系,都是一种双向奔赴的缘分。“希望工程的捐赠人和受助的孩子是互为供给,互为需求,双向受益。”他曾在很多场合里说过这样的一句话。
希望工程创始人徐永光与“大眼睛”姑娘苏明娟。图/南都公益基金会
在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卢剑平和赵蓓蕾特别欣慰地告诉记者,她们直到最近才知道,沈晓慧每年都向希望工程捐赠3000元钱,就像当年她们帮助过她那样,把这份爱传递了下去。
“这是我们的一份心意。”沈晓慧说。坐在她身边的是丈夫秦嘉明,脸上带着微笑。两位当年的寒门学子,如今已经冲破命运设置的屏障,并肩同行在更高更大更精彩的人生舞台之上。
还有什么比这更有爱、更有力的故事吗。
作者:邹琦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图片编辑:张旭 
值班编辑:邱宇

点击上图,一键下单
《中国慈善家》2024年第5期
2024年10月14日上市

往期 · 推荐

丁和木:做一棵有爱的参天大树

美国总统大选只有两种可能:不是你想的那两种

学生自带饭只能蹲室外吃,校方称是怕交叉感染

小慈邀你“在看”一下

中国慈善家杂志
以慈善的角度看中国。中国新闻社主管,中国新闻周刊主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