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 述而篇第七⑬-⑭

文摘   文化   2024-10-27 09:48   山东  




讲述人 | 虚空先生



                              

述而第七 ⑬-⑭


⑬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⑭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子在齐闻《韶》。孔夫子在齐国的时候听到了《韶》这首乐,《韶》我们之前讲过,是舜帝所作,孔夫子称赞《韶》尽美又尽善矣!说他至美又至善,因为这里面包含了圣人之道。


我们再来看一个人的创作,比如一个人作乐、作曲、写书、写字、画画、作诗,我们可不可以从中看到这个人的风格、看到这个人的智慧、看到这个人的思考方式?其实可以看到的。


我们听一首歌,会发现一个作者,或者一个作词人,一个作曲人,他所写的所有的作品都是一种风格,而这种风格就包含了他个人的思维和个人的经历,他当下的境界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去看一部电影,可以从电影之中看到导演的个人风格和他个人的思考在其中。


比如说读诗也是一样的,我们去读李白的诗,可以了解到李白的为人,可以了解到李白的性情。读苏东坡的诗,我们可以读到苏东坡的性情,和他个人的思维在其中。


我们学习《论语》,可以看到孔夫子的言行、思维。我们通过他日常的喜好,通过他所讲的话和弟子之间的对话交流,就可以看到孔夫子的思想,孔夫子的境界,这是他在作品当中所呈现出来的。


同时还需要一个条件,就需要我们自己和其相应,我们才能感受得到。


我们学习了《论语》学到现在,可以感受到孔夫子的思维,可以感受到他的价值观,可以感受到他的仁德。但是我们没有学习《论语》之前,我们没有感受,因为没有相应,故而叫同气相感,我们是可以感受到的。


我们再来看这段话,孔夫子听到了《韶》这首乐,他感受到了舜帝其中的仁德,舜帝所讲的和,故而说尽美又尽善。他看到了里面蕴含的圣人之道,听到了这首乐以后,孔夫子就开始不停地学习,因为孔子本身也好礼乐,非常重视礼和乐,并且自己很喜好,他就会不停地去研习。


三月不知肉味。三月是一个形容词,形容时间很长。所以首先第一点我们可以看到,孔夫子和舜帝之间的同气相感,他看到了里面的圣人之道,看到了舜帝的仁德,看到了舜帝的中和。

同时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道理,“三月不知肉味,”所给我们的提示。当我们喜好去研习一件事情的时候,是不是会忘记了其他事物的存在?


《论语》讲:“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讲的是好学的态度,当一个人志于学的时候,吃什么不再重要,住什么不再重要,这个状态是因为我们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上了,这里孔夫子把他所有的精力和心思都放在了《韶》上。所以对于吃什么完全忘记了,食而不知其味。


再来看看我们当下,我们还有很多的迷茫,还在追求很多外在的东西,追求很多外在的物质,为何?就是我们还没有找到一个让我们乐在其中的事情。


我们再来看看很多一路跟着修行下来的朋友,一年过去了,很多人都在分享:吃什么不太重要了,穿什么也不太在意了,甚至过新年也没有买衣服,化妆我也忘记了,想不起来,每天只要收拾的干干净净就可以了。


这是因为我们开始有了内在的追求,所以我们就忽略了很多外部的环境。


“三月不知肉味”这句话很重要,当我们还在不停地向外追逐,追求这些外在所带给我们的快乐,在追求外在的物质的时候,说明还没有一个事情让我们食而不知其味,所以我们要懂得去向内求,要找到一个可以让自己乐在其中的事情,否则我们就会不停地产生焦虑、忧思和迷茫。


食而不知其味以后,孔夫子又发了一句感叹。


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图:意料。不图:没有想到。没有想到乐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赞叹舜帝,说舜帝所作的乐,竟然达到了这样的境界。是因为他随着自己研习这首《韶》,更加和舜帝同气相感。


这就好比是现在的我们,不停地去学习修习儒家文化,不停地去学习《论语》,不停地在生活当中去践行去体悟,我们也不禁发出赞叹:孔夫子确乃圣人也!原来生活当中所发生的所有事情,孔子早已讲到,原来《论语》竟然是这样的境界。


同样,我们也在表达对孔夫子的赞叹,为何会有这种赞叹?因为深入其中我们才能同气相感,才能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智慧,这种智慧和这种共鸣,他是可以跨越时空的。比如说孔夫子,在听到了这首《韶》发出了如此的感叹。


我们相隔两千五百年以后,我们不停地去修习《论语》,同样会对孔夫子发出这样的感叹。原来这里竟然蕴含着如此多的智慧和为人处事的道理,原来我学习了《论语》,他就可以解决我生活当中的烦恼,可以增长我的智慧。


所以当我们深入研习一件事情,深入研习一种文化的时候,他是可以超越所有时空的概念,我们坐在这里就可以和先贤之间去对话,我们就可以接收他的思想。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冉有和子贡之间的对话,冉有问了子贡一个问题,夫子为卫君乎?这里的“为”是帮助的意思。冉有想问,说:老师会不会帮助卫君呢?


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子贡说:嗯,好的。我去问问老师的意见吧。


这段话是有历史背景的,孔夫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在卫国之时发生的事情。卫灵公在世之时宠信南子,这个时候卫国的太子叫做蒯聩,他意图杀害南子,因为觉得南子的名声不好,不光独揽大权,还得卫灵公的宠信,故而太子就想意图杀之。但是失败了,失败了之后无奈之下逃到了晋国,后来卫灵公去世。卫灵公去世以后,卫国人就拥护了卫灵公的孙子——辄,做卫君。


这个辄,也就是太子蒯聩的儿子。他的儿子做了卫君以后,晋国就想让太子蒯聩回去做卫君,因为这个时候晋国是可以得到好处的,他可以去掌控卫国,蒯聩自己也有争夺君位之意,这个时候的辄已经做了卫国的国君,叫卫出公。


故而冉有问子贡,不知道老师什么意见?会不会去帮助卫出公呢?子贡也不知道,所以说,吾将问之,我去问问老师的意见。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这个时候子贡去见了孔子,开始问了。伯夷、叔齐,我们之前讲过,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伯夷老大,叔齐老三。


孤竹国国君去世之前,是有意让叔齐继承君主的位置,在孤竹国国君离世之后,叔齐想把君主的位置让给伯夷,伯夷是不同意的,他认为应该守孝道,遵父命,我怎么能做呢?所以就离开了孤竹国。后期叔齐也离开了,他认为应该守悌道,应该尊敬兄长,要让兄长坐这个位置。他们之间体现的是一个“让”字,守孝悌之道,互相谦让。故而子贡问孔子: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曰:古之贤人也。我们看孔子对此二人的评价,他们是贤德之人。其实讲到这里子贡就明白了,明白了什么呢?孔子对这两个人的评价,就意味着自己的想法。


我们这里看子贡,很聪慧,他没有直接去问孔子“你会不会去帮助卫国的国君”,没有问。而是问了正好相反的两个人,伯夷和叔齐互相让。那我们看现在的卫出公和他的父亲,互相争,正好是两个相反的事件。孔子的评价说了:伯夷、叔齐是古之贤人。也就意味着孔子是认可相让的,而反对相争。


讲到这里子贡就明白了,老师是不会帮助任何人的,无论是卫出公,还是他的父亲蒯聩,夫子都不会帮助。接下来子贡又开始问。


曰:怨乎?他在问,伯夷和叔齐是否有怨?比如说怨不怨他的父亲,怨不怨他的哥哥,或者另外一方怨不怨他的弟弟,这个时候孔子说了。


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自己所求的仁德,得到了仁;自己所求的孝,得到了孝;自己所求的悌,得到了悌,又怎么会怨恨。


出曰:夫子不为也。子贡从孔子那里出来,对冉有讲了一句话:夫子不会去做的,不会帮助任何人的。


我们看古人讲话很有智慧,他不会直接去问“会不会去帮助呢?”而是找了一个相反的事情,这里就可以看到老师对这件事情的评价,故而也就知道老师接下来所产生的行为了。


关于这句话的背景和意思我们已经讲完了。接下来我们再开始延伸。


首先我们延伸第一点:孔夫子守自己的道,不会为了利改其道而行。


我们可以思考,当时孔子在卫国,如果他帮助卫出公,他一定会得到好处的,甚至会被任用。但是夫子不为也,因为他是不合道的,他是不合自己所推行的仁德,不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符合“让”字。这个时候卫出公和蒯聩是相争的,所以不合自己所推行的道,决不会为了利而去做事情。


我们再来看这句话的第二个重点: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这句话在生活当中处处可用,我们从这里面再去提取。第一点:我们要明白万事万物分阴阳。当我们去思考一件事情的时候,就要看到它好的那一面和不好的那一面。


举个例子,我选择了创业,好的那一面可能我会得到的更多,那不好的那一面可能我会变得更加辛苦,可能我会变得没有时间陪家人,没有更多自己的时间,我们要考虑清楚,否则必生怨。


很多人就是这样的,我选择了一件事情,我只想要好的那一面,而拒绝接受不好的那一面,就会让我们产生痛苦。


比如说我选择了在家带孩子,那么这件事情一定是阴阳两面,好处是我可以陪伴孩子的成长,那不好的那一面可能我要经受他人的非议。我可能自己不能赚取更多的财物,这个时候我的生活有可能变得拮据,所以当我们想清楚这件事情的时候,“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选择伴侣也是一样的,我们要想清楚。比如说我选择一个很帅气的男士为伴侣的时候,我要想到好的一面,也要想到不好的那一面,不光我觉得好,别人可能也会去追求。


好的那一面是我们自己想要的,但是不好的那一面也是我们要承受的。他可能就会有更多人去喜欢,他可能就会让你有更多的不安全感。


所以任何事情都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当我们想清楚的时候,就不要去生怨恨。







本文稿,取自虚空济app线上课《论语》,主讲人:虚空先生。

整理 | 虚空编辑部

定稿 | 虚空编辑部

版权声明:本账号原创,转载请标明出处。


 


每日直播


白天:07:00-19:00

晚上:20:00-23:00

虚空先生/学生们直播

分享学习和修身之道



抖音

快手


扫码关注我们


新浪微博:虚空先生

线上课程APP:虚空济

客服小济:15628903791(同微信)

咨询电话:13573193791(同微信)

预约小住:18615536701(同微信)


虚空济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