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rMe周刊】共享宿主:多样化的噬菌体群落可以在单一细菌宿主中稳定共存

文摘   三农   2025-01-07 14:00   江苏  

作者:平翎,南京农业大学在读硕士,主要研究堆肥中耐药菌的噬菌体消减。

周刊主要展示优秀周报,每周定期为您奉上学术盛宴!本期周刊为您介绍多样化的噬菌体群落在克隆细菌宿主上稳定维持原文于2024年发表在《Science》上。



导读

噬菌体是地球上数量最丰富且系统发育多样性最高的生物实体,但维持这种高度多样性的生态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发现,在简单的实验条件下,噬菌体的多样性始终超过其细菌宿主的多样性。通过组装并传代了几十种多样化的噬菌体群落,这些群落在单一、非进化的 Escherichia coli 菌株上持续传代,直至噬菌体群落达到平衡。结果显示,即使在竞争单一克隆宿主种群的条件下,仍有两个或更多种噬菌体物种稳定共存。噬菌体的共存得益于宿主表型异质性,即细菌细胞采用不同的生长表型,为不同的噬菌体物种提供了生态位。该研究表明,丰富的噬菌体群落生态学可以在单一的细菌宿主上形成。


主要内容

一、裂解型噬菌体被组装成多样化的群落

尽管噬菌体群落在共享的宿主种群中竞争,但最终所有噬菌体群落都包含了 2 4 种共存的噬菌体物种。每个群落在遗传上都具有多样性,至少有两个来自不同科的成员。最终传代中保留下来的所有物种都是裂解型噬菌体,这表明噬菌体的复制策略对这种新生多样性具有关键作用。进一步验证噬菌体的共存是否具有稳健性。结果发现,集合中的 14 种裂解型噬菌体中有 13 种出现在至少一个群落中。这表明几乎所有裂解型噬菌体都具备共存的潜力,尽管不一定在每个群落中共存。而温和型噬菌体的缺席表明,它们在群落中可能被其他物种排除。然而,也有可能是在传代过程中,即使没有其他群落成员的情况下,导致这些物种的灭绝。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我们分别对 8 种温和型噬菌体进行了单独传代。结果显示,其中 7 个物种在高浓度(>10⁵ pfu/µL)下持续存在,这一浓度高于我们大多数群落的检测限。这表明,在没有其他物种的情况下,温和型噬菌体能够在传代中持续存在。然而,裂解型噬菌体的竞争可能是导致其灭绝的原因,因为温和型噬菌体通常产生的病毒颗粒较少。

图1 噬菌体群落在单一宿主上具有多样性、常见性和可预测性。

(A) 实验流程示意图;(B)保藏的噬菌体物种的多样化斑块形态,每个物种都用不同字母标记;(C) 包括保藏中的所有27种噬菌体物种的系统发育树,以及T4、T5和λ作为参考模型噬菌体;(D) 每个群落在最终传代中都包含多个多样化的噬菌体物种;(E) 各个群落在物种组成和相对丰度上有所不同。

二、稳定的裂解型噬菌体群落迅速组装完成
为了研究裂解型噬菌体群落组装的速度,利用噬菌斑形态量化四个来自图 1 的随机群落在传代过程中的每物种。最终传代中最丰富的物种通常从第 3 代开始占据主导并保持这种优势 (2A)。此外,大多数在最终群落中缺失的物种通常在第 3 代传代时就已经丧失。这些结果与传代初期出现的快速生态动态一致,可能反映了噬菌体生长速率的差异。然而,在一些情况下,包括群落 7 的重复实验中,最终群落中的噬菌体物种直到后期传代才占据主导地位,这表明可能发生了其他过程。在所有群落中,尽管每物种的绝对种群规模波动变化,但总体的群落多样性和组成保持相对稳定。实验进一步通过直接评估群落稳定性来测试每种物种在初始作为种群中稀有比例时是否能够入侵群落从而验证噬菌体群落对干扰具有稳定性。作者重新组装并传代了上述4个不同的两物种群落 (2A),并改变了每物种初始比例,范围从种群的 1% 99% (2B)结果发现,除了群落 6 的一个条件外,所有4个群落中的每物种在最后的传代中都能被检测到。在这些群落中,当每物种较为稀有时会增加频率,而当它们较为丰时则会降低频率。这种负频率依赖性选择在每物种的相对丰度发生扰动后,维持了稳定的共存。

图2 样性在群落传代过程中得到维持,并且与起始频率无关。

(A) 四个群落的噬菌体物种丰度随时间变化,利用噬菌斑形态进行定量分析;(B) 重构的双物种群落维持了两个噬菌体物种,与起始比例无关。
三、噬菌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对抗性的

生态相互作用对于许多宏观和微观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特性至关重要。因此,作者试图理解不同噬菌体物种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即一个物种如何影响其他物种的生长和繁殖 (3A)。通过比较每个物种在群落中生长时的丰度与它们单独生长时的丰度,来确定两噬菌体 (3B) 和三噬菌体 (3 C D) 群落的相互作用方向。这项实验揭示了配对相互作用通常是负的,表现为竞争 (−/−) 害共生 (0/−) 的例子。群落中对抗性相互作用的普遍性与许多物种在传代初期被迅速排除以及群落对干扰的稳健性一致,因为负相互作用比正相互作用更能促进生态稳定性。

图3 噬菌体-噬菌体相互作用主要是负向的。

(A) 示例结果展示了如何通过粉色物种丰度的变化来确定生态相互作用。(B) 两物种群落2、3、6和7的噬菌体相互作用(从左到右)。(C) 与(B)相同,但显示了三物种群落8之间的配对相互作用。(D) 与(B)相同,但显示了三物种群落9之间的配对相互作用。

四、共存不依赖于抗性进化

前期研究发现,细菌种群中噬菌体抗性突变体的进化可以促进噬菌体的共存。尽管尝试通过在传代之间进行过滤来避免细菌进化,但仍有可能在每次独立的培养过程中发生细菌多样化,这可能促进共存。为了验证这一可能性,作者调查了噬菌体抗性细菌突变体是否在过滤步骤之间(即在单独的 24 小时传代过程中)出现。作者分别在三个时间点选择的三个菌落上进行噬菌体培养和检测噬菌斑形态,测试了这些大肠杆菌菌落的噬菌体抗性,并发现其噬菌斑形成受到抑制。表明细菌种群对其群落中的两个噬菌体物种均具有抗性,因此不太可能优先支持单个噬菌体物种的生长。此外,噬菌体多样性在所有群落中的 12 个传代过程中持续存在,无论是否有细菌生长。这些数据表明,噬菌体的共存并不依赖于细菌种群中噬菌体抗性的进化

五、单个细胞的高效共感染是罕见的

噬菌体种群在几乎每次传代开始时超过了细菌的数量(具有较高的MOI)。这种模式表明,多种裂解型噬菌体可能在同一共感染细胞内共享资源,从而可能导致噬菌体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促进它们的共存。为了验证这一假设,通过流式细胞术对共感染细胞进行单独分选,并在裂解后识别不同物种的产生情况。在此实验中,作者选择了一个群落(群落 2),由噬菌体 N S 组成。结果发现,产生噬菌体 N 和噬菌体 S 的单个细胞的比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且低于预期的共感染细胞比例。对于感染了其他共存物种的细胞,生产共感染的比例也可以忽略不计。这些实验表明,多种噬菌体物种很少在同一细胞内产生,这表明噬菌体的共存并不依赖于同一细胞内的高效共感染。

六、宿主表型异质性支持裂解性噬菌体共存

鉴于每个噬菌体物种感染的是群体中不同的细胞,进一步测试了共存是否因为不同的裂解性物种倾向于感染表型不同的细胞。实验中的宿主群体是同基因的,但在一个遗传上克隆的群体内,细胞仍然可以通过采取不同的生理状态而在表型上有所不同。在每次传代开始,几乎所有细菌细胞都被立即感染,并且迅速裂解,这表明共存依赖于宿主的预存异质性,而不是宿主表型在传代过程中的变化。正常宿主群体中,一种常见的表型异质性是细胞在稀释到新鲜培养基中时,它们开始重新生长的速度不同。此外,细菌的生长状态可以影响不同噬菌体物种的复制。因此,如果细胞间的差异导致每个噬菌体物种的产量有所不同,那么噬菌体的共存可能由表型异质性支持。

4 主体表型异质性支持噬菌体多样性。

具体而言,快慢生长细胞的混合物支持噬菌体共存。(A) 用已传代至平衡的群落2感染不同年龄的细菌培养物,并通过平板法测定每个噬菌体物种的相对丰度。(B) 仅感染噬菌体N或噬菌体S的实验结果与(A)中的模式大致一致。(C) 通过大小分离的24小时E. coli培养物小细胞和大细胞感染群落2来确定噬菌体物种的相对适应性。(F) 噬菌体N在小细胞中的相对丰度下降,在大细胞中增加。(G) 在不同阶段的培养物中共同感染噬菌体U与噬菌体T7或T7Dgp5.7(即T7D)。(H) 计算了噬菌体T7或T7Dgp5.7在与噬菌体U竞争时的绝对丰度的log10倍数变化(来自(G)的不同培养物)。
七、噬菌体编码的蛋白质控制了T7种群的丰度

为了探讨驱动生态位分离的分子机制,研究选择了模噬菌体T7作为实验对象。该噬菌体在慢生长的E. coli细胞上能很好地复制,因为噬菌体编码的蛋白质Gp5.7能够抑制宿主编码的RNA聚合酶RpoS,后者在慢生长时被表达。作者用噬菌体U野生型T7以及删除了gp5.7T7T7Dgp5.7)共同感染不同生长阶段的培养物结果发现,当与噬菌体U竞争时,野生型T7在老化培养物中的表现优于3小时培养物(见图4G)。然而,T7Dgp5.7在与噬菌体U共同存在时,在老化培养物中的表现明显差于野生型T7(见图4GH),而在3小时培养物中的复制未受影响。结果验证了gp5.7可能帮助T7在与另一噬菌体共同存在时,争夺慢生长细胞的假设。进一步的实验还需要评估gp5.7是否有助于T7在慢生长的E. coli亚群体中的特化,从而使其能够与噬菌体U共存。收集27种噬菌体缺乏gp5.7的同源物,因此作者推测不同噬菌体专攻细菌不同生长状态分子机制并不相同



总结

与噬菌体多样性需要宿主基因多样性或空间分隔的观点相反,该研究发现多样化的裂解性噬菌体物种能够在一个充分混合、基因上同质的E. coli菌株上稳定共存。因此,可以推测即使在最简单的环境中,多种噬菌体物种也能够共存。这些发现与其他微生物系统中的研究一致,研究表明,只要有足够的起始多样性,即便在单一、限制性生长资源的环境中,多种竞争性细菌物种也能共存。在共享宿主群体上形成的稳定噬菌体群落,有可能成为不同噬菌体物种专化、重组和种群互作的热。正如多细胞生物在其微生物群落中寄细菌物种一样,该研究结果表明,单一的细菌本身也可以寄多样化的噬菌体物种。这进一步表明,即使在极其严格的竞争条件下,地球上最简单的生物实体依然能够找到共存的途径。


论文信息
原名:Diverse phage communities are maintained stably on a clonal bacterial host
译名:多样化的噬菌体群落在克隆细菌宿主上稳定维持
期刊:Science
DOI10.1126/science.adk1183
发表时间:2024年12月
通讯作者Nora C.Pyenson
通讯作者单位:New York University Grossman School of Medicine


猜你喜欢


【往期回顾】原噬菌体参与细菌战争——小麦叶际广泛存在原噬菌体
【LorMe周刊】冰冷海洋噬菌体基因组中的“活跃”基因
【LorMe周刊】“一个蛋白两种作用”——调控噬菌体免疫和宿主行为的噬菌体蛋白
【LorMe周刊】细菌-噬菌体协同进化的多样性
【LorMe周刊】战胜青枯病的特洛伊木马病毒——丝状原噬菌体 
【LorMe周刊】噬菌体搭建“桥梁”:基于噬菌体蛋白的抗生素靶向递送
【LorMe周刊】污水处理揭秘:噬菌体抗生素耐药基因的变迁 
【LorMe周刊】批判性评估噬菌体在塑造微生物群落组成中的相对重要性
编辑|平 翎
排版|章凤玲
审核|王孝芳


南京农业大学-土壤微生物与有机肥料团队
微生态与根际健康实验室
Lab of rhizosphere Micro-ecology
立足国家重大需求,探索前沿学科交叉
创新根际微生态研究、培养产教研创新人才
提升环境土壤生物一体化健康
竞争求发展,合作谋共赢
Competition & Cooperation
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南农LorMe
欢迎关注LorMe,一起交流微生态、微生物组、土壤生物健康、合成菌群、噬菌体、铁载体、线虫、原生动物、青枯菌等话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