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如何“耍流氓”的
文摘
其他
2024-12-16 05:00
江苏
“我打你电话,你都不接,说什么我是你最重要的人,你就是个骗子,请你不要再骗我啦!”“你这人也太没谱啦,约个会都迟到,你叫我还怎么相信你,你这人实在太让我失望了。”“答应要完成作业的,这暑假都过去了一半,你做了啥?什么事都拖,什么事都拖,我看你就吃饭不拖,除了吃,你还能做个啥?”生活中,这样的话语想来很多人都不陌生,原本只是一件小事,只是这件事本身出了一些状况,没有按照我们预想的发生。然后,我们就开始启动自己无以伦比的大脑,怀着防微杜渐的悲心,把对一件事的指责,不断放大、不断演绎,在我们悲天悯人的情怀下,在我们恨铁不成钢的渲染下,终于化成脱口而出的人身攻击。遗憾的是,我们就这样一代又一代的长大,一代又一代的被浸泡在这样混沌的酱缸里浸泡,我们太习惯无视自己这样的思维模式,硬是把联想当做事实,然后凭借着自己演化出来的“事实”作为依据,再构思出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铁帽子,扣在对方的头上,对方如果想解释一下,那就再踏上一脚。不善于理性的思考与观察,让我们没有能力区分清什么是已经发生的事实,什么是自己内心恐慌的投射,什么是自己内心放大的负面联想。然后经过岁月的历练,个个都修炼成了神笔马良他大哥——神想马凉。只要想想,就能立马把对方彻底搞凉凉。我们不仅是这种妄想迫害症的患者,还一不留神成为这门人生必杀技的传承者。
不断的放大对方让自己不满的部分,即便这个不满只是一片鸿毛,我们也要坚定得抓住不放,不演化成一座泰山誓不罢休。一定要上升到对于普世价值的毁坏、对于社会秩序的践踏、对于世界末日的降临;
都说对事不对人,这样的说法那是Too Young!Too Simple!同一件事,如果是自己做了,那叫事出有因,情有可原;如果发生在他人身上,我们一定要坚持“对人不对事”的原则,决不可轻易放过,一定要深挖,直到把这件事和对方身上的人格品性关联起来。只有这样从大是大非的角度,去警醒对方,才是为对方好,才是对世界负责;
要充分的展开对人性丑陋的联想,这样才能在必要的时候,敏锐的嗅出对方的不堪动机,努力学习诛心之术,对方做了什么不重要,对方没做什么更不重要,重点是根据蛛丝马迹揣测出对方可能的邪恶动机。只要有“可能”,就可以成为”对方辜负自己“的依据。
在以上三大诀窍的支持下,我们对一切事情的发生,几乎在第一瞬间就会有了判断、定论、立场,接下来只需要草草找一些现实中“明摆”的证据,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去攻击对方了:
于是,一次晚归,会变成一场家庭大战,不撕到酣畅淋漓,绝不罢手;于是,一次失误,会变成对工作、对社会态度不认真,没有责任心的指控;于是,一次爽约,一次拒绝,一次失望,一点不开心......生活中任何人、任何一件不以我们意志为中心的小事,都可能随时演变成一场对我们居大的包藏祸心。
楼上楼下的邻居,一言不合,便把彼此推进了争执、推搡甚至用菜刀砍向对方的修罗场;初次见面的店家与顾客,只因为几元钱的争端,瞬间便在人来人往的闹市演化出一桩血案;马路上偶然相遇的路人,互不相让那几步路程,于是愤怒的男子,抱起对方摇篮里的婴儿就失控地摔下去......
生活在继续,大事小情、大烦恼小情绪,仍然在这平凡的世间从来不停息地上演着,比电视剧更狗血,比小说更爱恨两重天。结构却是一样的,人人活在自己的戏码里,随时准备着,犹如炎炎夏日下的干柴,一点火星就可以引爆心中的剧情,悲欢离合、爱恨情仇一点都不含糊。
我们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这样必杀技的熏陶,坚持着小题大做的武断,一步步毁掉了我们的亲密关系、亲子关系……也正是这样,让我们逐渐习惯了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中,活在了自己分泌的不安世界里,而失去了走出内心迷思的机会。
一个成熟的人,往往是谨言慎行的,在判断事情时,绝不人云亦云,不假思索,而是清晰的知道什么才是事实,什么只是臆想。不评论、不诛心,更不会用两种不同的标准来评判彼此。
一个人,也唯有培养出“不带评论去观察”的能力,这样,才算是内心走向清明的开始。也唯有此,才能在生活中,不断放下熏习至深的必杀技,放弃那三条自毁毁他的恶习。如此才有可能真的看见身边的人,看清身边的事。这样的人,不仅越活越透彻,且对各种人际关系也会越来越坦然、包容,有建设性,走近他的人是真有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