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别人那么爱生气?

文摘   情感   2024-12-15 05:00   江苏  



01

冬日的江南,室内煮一壶“陈皮+老白茶”,光是那“咕嘟咕嘟”的声音,就已经温暖满屋了。


茶香氤氲间,温和聪慧的小A谈起了自己一个很深细的发现:
与他人交往,我几乎从来没有发过脾气。可是,别人为什么那么爱生气呢?
 
听她这么讲,我仔细回想了一下,好象认识这么久以来,还真是没见她跟别人发过脾气,甚至都没见过她有情绪的样子。


我非常好奇地问小A:
“你难道真的这么厉害了,从不生气吗?”


她不好意思地脸有些微红,说:
“哪里!我当然也会生气,只是从不表达罢了......”


小A是个心思细腻且蕙质兰心的姑娘,接下来在我们一点一滴深细的交流中,从她的为人处事以及大多数人的人际交往中,竟然观察总结出很多有意思的东西。


她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远近亲疏的朋友,在回顾与朋友的交往时,小A说:

“好像有一道闸门,严严实实地挡在我的情绪和所有人之间。而且,这道闸门有自动检测功能:好情绪安全通过,所以跟朋友们可以一起开心、一起疯,甚至一起分享种种对生命的发现、体悟......


但是,坏情绪,比如不开心了,伤心、难过......就自动挡在里面了,不会放出来与他人共享,甚至都不愿意让他人察觉。”


“甚至跟最好的朋友相处,能跟他吵架把他吵哭了,而我其实只是敢,也愿意跟他理智地表达不同观点罢了,并不会真的生气。


而即使是这种相处方式,于我而言,已经是友谊的极致表现——我很信任他,也从不害怕他生气,所以才会跟他争执。”
 
“与其他人交往,我不仅不会把自己推到会生气的边缘,也不会跟对方互动到他可能生气的界限,会本能地在一个彼此安全的范围内友好相处,彼此滋养。
 
而要做到这一点,
第一就是我不会轻易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除非对方在这个角度是敞开的;
第二就是我在整个相处过程中,基本上都是随顺对方的节奏,不会轻易否定对方的情绪以及不同观点。”
 
“因为在我心里其实藏着一个咒语只要碰触到彼此的边界,就意味着关系的结束。
 
而生气,强烈的情绪,代表着如同两国交战一样的危机,为了守护以及侵犯对方的边界,所以准备‘兵刃相见’,一旦发展到这个程度,于我而言,无论是双方谁受伤都是不愿意看见的,只好牺牲自己,结果就是一定会放弃自己的所有。”
 
“当我放弃了自己不能放弃的,自然这段关系也死了。
 
所以,我不会轻易与人走近。
 
走近了,也常是随顺而友好的,而且,常常在对方还觉得彼此交往很愉快时,我已经消失了。”
 
“因为,在他不自觉地用力坚持、认定一个观点或者要求时,在他马上要用生气捍卫自己之前,我已经用随顺或者放弃,了断了这段关系。
 
你瞧,这就是我这个从不发脾气的人,生气的方式......”


有些温热的房间里,小茶炉里的炭火烧得通红,映照着小A有些激动的脸,一口气说了这么多,难得看见她的眼眶有些湿意。


很感动、也很佩服她对自己的观察如此地细密,我安抚地拍了拍她的肩,倒了一杯暖暖的茶给她,非常感兴趣地鼓励她继续分享。
 
02

小A手握着茶杯,神情中有些伤感,看着眼前的炭火,像陷入一段回忆一样,慢慢地继续分享:


“事实上,我不是没有脾气,而是对关系没有多少信任感,尤其不愿意面对冲突,不知道怎么面对别人的生气。
 
所以,对大数人都只是友好、随顺,并没有真正走近。”
 
“在这个世界上,我肆无忌惮发过脾气的人,只有父母。然后,在亲密关系中,我当然会有情绪,但几乎从未肆无忌惮,一直都会在对方情绪可以包容的范围内,而有限几次想要离开时,都是对方真的生气时。
 
而且,每一次对方生气时,我都会相信,彼此的关系终于走到了尽头——虽然我很珍惜,但是,我无法满足对方的需要,也扛不住那种情绪的压力,只想逃跑。然后,每每在第一千零一次的和好后,我总是心生感激,如同意外的一份惊喜,仍然可以再续前缘。”
 
说到这里,她抬起头,对着我们有些释然地笑着,说:
“你瞧,对亲密关系,我依然是一样的套路,只不过,范围更大些,会让彼此发展到有情绪冲突的状态。但相同的是,仍然是被动的,能否继续前行,取决于对方是否能超越自己情绪的界限。
 
也许在他人看来,只是正常的冲突,于我,每一次都是面临终结关系的选择。因为,能放弃的,在彼此可能生气之前,我就已经都随顺了。若到了我没办法再放弃,而对方还生气时,我只能被动等待,要么继续,要么结束。
 
在这样的时刻,内心常常悲伤而孤单,遗世独立......”


小A 这段分享,如此精微而细腻,感同身受着她的友善、无力,孤单与悲伤。


我的心充满疼惜又有一种奇异的惊喜,我知道,只是这样的叙述本身,小A已经把那道心中的闸门轻轻化解了。


从此,也许她仍然会友好、善良,也不一定会向他人表达那些“坏情绪”,但是她的内心已经就此“解禁”,如此聪慧而敏锐的心,没有了那份禁锢,一定会呈现更多的生机与力量。


而且,她的这段自然而然的对人际关系的洞察与分析,一定也会同样帮助到在关系中困扰、迷茫的人们。


03

别人为什么那么爱生气?
 
在小A的频率里,我想起了一段经历,当时我恰好观察到的就是人际关系中,彼此交往的边界以及情绪的种种内涵,我把这些发现,也一一分享给小A。


那天,在超市遇见了一对母子。
安静而熙熙攘攘中,忽然小男孩的大哭声打破了这种静谧,大家都被这对母子吸引了。
 
小男孩执拗地抱着手里的一个小火车,哭得满脸是泪,用全身的力气坚定地表达:我一定要买这个。
 
无论母亲说什么,试图把他带离现场,都丝毫动摇不了这个孩子的决心。
 
旁边的店员,路过的顾客,有人劝说:就一个小火车,给孩子买了吧,又没多少钱,看哭得这么要怜;有人劝说:这种情况,坚决不能买,这次买了,以后想要啥,都会以哭要挟,不能惯他这个习惯……
 
在与母亲的对峙中,在旁边人的围观下,小男孩的哭泣已经带有了更多的能量:从只是想要一个玩具的渴望,已经有了一份声嘶力竭的愤怒,甚至有了一份关乎尊严、面子的恼羞成怒……
 
孩子用哭泣表达愤怒。
成人用愤怒表达哭泣。
 
哭泣或者愤怒,都是在一份关系中,对自己的守护、争取,甚至试探:
或者是对一个玩具,或者别的东西的渴望;
或者是对于内心尊严、面子的守护;
或者是对于彼此情感的确定感、占有感……
 
关系中的对方,在心平气和的互动中,表示不同意,或者未能满足自己的这些需要,但是我还在渴望,是真的想要这个东西,所以就会生气。
 
之所以说还是试探,是因为其实每个人都是有一个边界的,就像那位妈妈,之所以拒绝了孩子的要求,是因为认为家里已经有好几个这样的火车了,完全没有必要再买。这是妈妈的认定和边界。
 
但在小男孩这里,却觉得眼前这辆火车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火车,特别想特别想拥有它,因此这份强烈的渴望,从央求、到哭泣、到愤怒……都是在试图改变妈妈心里的那个边界与认定。
 
并且越到后来,随着一个人心智的丰富,这份争取、守护与试探里,生气的能量越高,越夹杂上了情感的、尊严的筹码:
难道你对我的爱,连一个小小的要求都不能承载吗?
难道你看不见我这么强烈的渴望,都这样子不顾一切地表达了,就不能满足我一下吗?
难道就不能维护一下我的面子、尊严吗?……
 
面对这样强烈能量的表达,母亲要如何选择呢?
 
后退一步,放弃自己的边界,满足了孩子的要求,内心会有一种被当众剥夺并劫持的感觉。即使是亲如母子,估计妈妈的内心也会有一种被损减的感觉,而一个被剥夺掉力量的妈妈,是无法给予孩子更多的爱的。
 
前进一步,坚持自己的边界,拒绝孩子的要求,尤其拒绝孩子这样裹挟的表达方式。


有一个妈妈对儿子说:
你越是这样哭闹越是不给。最后坚持没买。


然后,这个孩子在这件事之后,从此,再也没有问妈妈要过任何玩具。并且内心的这种要了也没有的无力感,一直到成年之后,都有影响……
 
04

任何的关系,都是一段双人舞。
 
在关系中,各自都有自我尊严、情感、利益的需要,也各自有自己的边界。而双方需要的动态平衡,就是所有在关系中的人都在努力的事。
 
和谐的舞步,是在彼此默契而轻松的互动中,自动调整出了既能满足对方愿望,也能尊重自己需要的关系。
 
不和谐的节奏,生气、愤怒或者哭泣,则是在关系中强烈地表达自己的需要,试图突破对方边界,再为自己争取一些权益的方式。
 
而这时候,被情绪攻击的对方,就像那位妈妈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种作法,就像很久以来小A所做的,尽量避免与他人的关系互动到如此可以挑战边界的阶段。就像即使是那个小男孩,无论多渴望这个小火车,也只会跟她的妈妈哭闹,而不会向其他人去闹。
 
因为足够亲近,才会彼此挑战边界。对他人,连一个孩子都知道客气而控制自己的情绪。
 
但是,这样疏离的选择,会让彼此很难走近一段关系,多少情投意合的朋友,反而因为这份提前避让,总是多了一层看不见的隔阂,是尊重也是距离,无法更深刻地彼此滋养。
 
虽然小男孩跟妈妈的这段哭闹,确实很让人揪心。妈妈被逼进了左右为难的境地,但是,这只是母子关系中的一小部分,而这份母子情深却是一份任何其他关系都很难超越的链接与滋养。
 
不愿意面对关系中的冲突,甚至为此不愿意走近关系,结果就是跟谁关系都比较清浅,当然对他人的影响也是清浅,这就是代价。


也因此,小A当然会在这个世界上有遗世独立的感觉了。
 
第二种作法,也是小A的“套路”:
一旦不小心互动到让对方生气,向自己提要求,突破自己边界时,就会无原则随顺,放弃自己的坚持,然后让这段关系结束。
 
就像这位妈妈,如果妈妈在购买玩具后连买菜的钱都没有了,却无力拒绝,仍然把自己全部的钱拿出来满足了孩子。结果会是怎么样的呢?
 
如果作为一个妈妈,不能像小A一样逃跑,还得继续面对接下来的生活,那么,在孩子饿了的时候,可能会哭得更绝望,愤怒的更深刻。妈妈既无力拒绝孩子的渴望,又无力满足孩子的需要,仍然是把自己和孩子一起推到了绝境。
 
无原则的随顺,就像一段舞蹈中,舞步的一方永远没有自己的意愿,只是跟从与随顺,不仅会耗损掉自己的力量,无力在关系中真实表达,其实也一定在耗损对方的力量。


如同一只永远打在棉花上的拳头,渐渐就会失去表达需要的能力,也许一时的被安抚、被满足感会被温暖到,但终将在这种没有对抗,因此也被损减力量的舞步中,失去共舞的意义。
 
要么随顺,要么结束,其实都是结束。
 
当然,还有第三种选择。


就像亲密关系中的舞伴,从家人到情深意重、不离不弃的朋友们,他们非常珍惜彼此,但是当他们彼此的边界与需要发生冲突时,也会很真实地发脾气。


但重要的是,情绪过后,会如实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要么尊重对方的需要,要么诚恳地跟对方协商,然后,彼此重新达成新的平衡,继续愉快而更深入的交往……
 
就像在一段双人舞中,对方忽然把全身的重量往你这边靠过来时,你要么会用相同的力气推回去,要么死扛着,扛不住时两人都会摔倒在地。


但是,如果你知道对方是脚不小心受伤了,就会主动调整一下自己的姿势,以更承重的角度让彼此平衡,或者觉得自己力不从心时,也会慢慢扶着对方,先借助外力休息一下,然后重新达成一个可以继续共同前行的平衡再上路。
 
任何一段珍惜彼此的关系,在可以心平气和的协商时,都会有更好的相处方式,即使像小A这样对亲密关系退避三舍的人,如同此刻一样,仍然会非常愿意坐下来好好讨论,甚至非常渴望在这样的互动中穿越自己的边界,真正的一起成长。
 
事实上,关系的另一个意义,本来就是为了彼此打破边界——穿越成长上限,本身就是一种自由。
 
就在这个不断打破边界,重建平衡的过程中,我们慢慢长大成熟,并遇见更广阔而丰富的自己。
 
05


小男孩与妈妈关于小火车的争执,其实就是一次关乎彼此成长的经历。
 
其实,无论买,还是不买,都不是标准答案。
本质上,就是亲密关系中,两个人的边界被挑战,需要达成新的平衡过程。
 
平衡,才会让一段双人舞平稳而相互滋养地继续。
平衡,才是面对冲突时有益于这段关系的选择标准。
 
妈妈有妈妈的边界,即承受力。
孩子有孩子的渴望,即表达力。
 
两个人的需要,都得兼顾。
 
这当然涉及到情感、现实、尊严以及不同价值观的考量。


可以用生气的方式;
可以用哭闹的方式;
可以用讲理的方式;
可以用讨论的方式
……
其实,这些都是不同的手段。


重点是:最后达成的结果,是否可以让彼此觉得平衡且相互滋养。
 
如果那位妈妈,有足够的心力、能力和理解,看见的是儿子对这个小火车如此强烈的渴望,愿意去满足并包容孩子的这个需要。当然可以抚慰这个哭闹的孩子:
“妈妈知道了,你很想要这个小火车,会给你买,但是你不需要用这样强烈的方式表达,下次可以好好跟妈妈说出你的愿望吗?当然,你要想哭一会儿,就在妈妈怀里哭吧,妈妈爱你……”
 
如果那位妈妈,可能是经济上没有满足孩子需要的能力,也可能是认知上不接受这样随便买东西的习惯,或者心力上不太能接受孩子这种要挟的方式,那么需要让自己安静下来,陪在孩子身边,允许他哭闹,但是告诉他:
“妈妈知道你现在很想要这个小火车,但是这个妈妈确实不能给你买。你可以在妈妈怀里哭一会儿,妈妈爱你……”
 
陪在他身边,允许他哭闹,跟他讲话,是传递给孩子一个信息,这件事跟尊严、爱不爱你没有关系,只是这个东西今天不能买。
 
甚至不需要不断的说服。只需要说明,然后陪在孩子身边,等他平静下来就好。
 
我把这些人际关系中彼此内在的种种和小A分享清晰后,小A满是活力的笑容,接过了话,说:
“如果是我,面对那么哭闹的情境,是没有能力思考与抉择的,我会告诉孩子:你这么哭闹,让妈妈没有办法考虑你的需要,你先陪妈妈逛逛别的地方,让妈妈冷静一下,好好考虑一下好吗?

下一次,当我面对他人可能的生气时,我会试着不再第一时间随顺并逃跑了,而是告诉他:我现在没有办法思考这个问题,我知道你的需要了,让我好好想想再回答你,好吗?”


......


小孩子用哭闹来表达愤怒。
大人用愤怒在表达哭泣。
 
其实,都是在表达自己的需要。


别人为什么那么爱生气?
其实只是在哭泣的孩子,在表达一份需要。
 
冲突是走近的开始。
有勇气、有智慧去面对冲突,是彼此成长的重要过程。


感谢小A,感谢这个充满茶香的午后,
愿我们因为懂得,所以勇敢;
因为欣赏,所以有爱;

遇见更美好的自己,与世界愉快相处,带着我们的全世界一起前行。


欢迎您加入
《一会成长课堂》
微信wg13912996050
或扫描以下二维码

一会
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发现,在这一期一会的生命里,能彼此遇见,是一份美好;若能相懂,会不会更是一份惊喜?三次元人格分析与您一起看世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