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技法 | 如何重新创造文字的新鲜感与视觉冲击力!

文摘   2024-11-21 23:38   广东  

你好,我的朋友

欢迎来到糊涂文学

与今天的发文相同补下原创申请

如何打破文字表达“固有形态”

形成强烈的艺术张力与美学冲击

“文字借形”正是这种突破的重要手段

以下正文

“文字借形”是一种独特的写作技法,用于在文章中创造新鲜感与视觉冲击力。

其精妙之处在于,将本属于某一事物的形象、质感或气息的语言,借用于另一事物的描写,使熟悉的人和物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面貌,打破惯常的描写模式。

文字借形的核心是“借”,在于不同事物间的嫁接与融合。

根据描写对象的不同,一般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是借物绘人;二是借人饰物;三是借物赋物;四是借人照人。




一、借物绘人

“借物绘人”指将描写事物的词汇借用于刻画人物,赋予人物与该事物相关的形态或特质。

比如:

那些日子,她的表情是砂纸的粗糙,她的眼神是锋利的玻璃。

这里,砂纸和玻璃这些具有质感和触觉特征的事物被借用于描写人物,具象化人物情绪状态,赋予其冷峻而锋芒毕露的形象。

他的手掌粗糙得像旧船板,沉默中藏着岁月的咸味。

借“旧船板”和“咸味”塑造出一位久经风霜的人物形象,手掌的粗糙和海的意象呼应其与生活搏斗的轨迹。


二、借人饰物

“借人饰物”是反向的移用手法,将通常用于描写人的语言借用于描述物体,赋予物体以人的情感、行为或性格,使物不再仅仅是物,而是饱含人性化的生命气息。

比如:

那树的枝条微微下垂,像个心事重重的旅人,在月光下无声叹息。

这里,树枝因“心事重重”“无声叹息”等人的情感描写而变得有生命力,带来诗意,使大自然承载人的情感。

那盏老式台灯,一天到晚低垂着脑袋,像个永远打不起精神的老人。

借用“低垂脑袋”和“打不起精神”让台灯显得亲切又略带些落寞,强化了其古旧的形象。


三、借物赋物

“借物赋物”是一种隐喻化的手法,即将描写甲事物的语言借用于乙事物,从而模糊两者之间的界限,使乙事物获得一种陌生化的表达效果。

比如:

雨点落在河面,像一串串被遗忘的钥匙。

这里,钥匙这一通常与开启相关的事物被借用于形容雨点的落下,打破了常有的认知。

晨雾像一件未完成的针织毛衣,松松垮垮地罩在群山肩头。

将针织毛衣的形态借用到晨雾中,传达出雾的轻柔与弥散,也使场景充满温暖的亲切感。


四、借人照人

“借人照人”是一种更精巧的移用方式,即通过借用甲人物的特质或描写语言,来表现乙人物的某种性格或情感。这种手法在塑造人物时尤其巧妙,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人物的暗示性刻画。

比如:

他坐在那里,寡言少语,眉目间带着几分鲁迅式的深沉和冷峻。

在这里,“鲁迅式”这一具象的人物形象被借用,映照另一人物的神态与气质,可让读者快速抓住人物的特质。

他站在那,瘦削而挺拔,像某幅敦煌壁画中佛像身后的那道孤线。

借敦煌壁画的意象,凸显了人物的单薄、肃穆与神秘,使其形象既具体又带有精神象征。

她的眼睛里有一种张爱玲式的清冷,藏着故事,却隔着距离。

用张爱玲的文学气质和个人风格,传递出另一个女性角色的复杂内在,瞬间丰富人物形象。



总结



“文字借形”这一技法不仅与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相通,且更能跳出传统写作框架,在陌生化与联想中开辟新的表达空间。无论是通过物写人,还是借人饰物,甚至物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借形”,都能打破语言的固有边界,二次填满写作的美感。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技法的运用需要有较好语言的控制力。灵感的迸发并非无根之水,要长期积累,深入地理解人、物和世界的微妙之处,才能在“借形”中游刃有余。
以上思维导图、文字文件
每日会同步将文件共享至微信群内

进群后台回复进群

【点赞 · 转发 · 再看 · 收藏】

糊涂文学
本公众号提供以下服务: 1、文章分析(指出文章优缺点) 2、好文、好句、作文素材分享 3、定期举办作品线上交流活动 4、文学资讯推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