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的朋友
欢迎来到糊涂文学
与今天的发文相同补下原创申请
如何打破文字表达“固有形态”
形成强烈的艺术张力与美学冲击
“文字借形”正是这种突破的重要手段
以下正文
“文字借形”是一种独特的写作技法,用于在文章中创造新鲜感与视觉冲击力。
其精妙之处在于,将本属于某一事物的形象、质感或气息的语言,借用于另一事物的描写,使熟悉的人和物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面貌,打破惯常的描写模式。
文字借形的核心是“借”,在于不同事物间的嫁接与融合。
根据描写对象的不同,一般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是借物绘人;二是借人饰物;三是借物赋物;四是借人照人。
一、借物绘人
“借物绘人”指将描写事物的词汇借用于刻画人物,赋予人物与该事物相关的形态或特质。
比如:
那些日子,她的表情是砂纸的粗糙,她的眼神是锋利的玻璃。
这里,砂纸和玻璃这些具有质感和触觉特征的事物被借用于描写人物,具象化人物情绪状态,赋予其冷峻而锋芒毕露的形象。
他的手掌粗糙得像旧船板,沉默中藏着岁月的咸味。
借“旧船板”和“咸味”塑造出一位久经风霜的人物形象,手掌的粗糙和海的意象呼应其与生活搏斗的轨迹。
二、借人饰物
“借人饰物”是反向的移用手法,将通常用于描写人的语言借用于描述物体,赋予物体以人的情感、行为或性格,使物不再仅仅是物,而是饱含人性化的生命气息。
比如:
那树的枝条微微下垂,像个心事重重的旅人,在月光下无声叹息。
这里,树枝因“心事重重”“无声叹息”等人的情感描写而变得有生命力,带来诗意,使大自然承载人的情感。
那盏老式台灯,一天到晚低垂着脑袋,像个永远打不起精神的老人。
借用“低垂脑袋”和“打不起精神”让台灯显得亲切又略带些落寞,强化了其古旧的形象。
三、借物赋物
“借物赋物”是一种隐喻化的手法,即将描写甲事物的语言借用于乙事物,从而模糊两者之间的界限,使乙事物获得一种陌生化的表达效果。
比如:
雨点落在河面,像一串串被遗忘的钥匙。
这里,钥匙这一通常与开启相关的事物被借用于形容雨点的落下,打破了常有的认知。
晨雾像一件未完成的针织毛衣,松松垮垮地罩在群山肩头。
将针织毛衣的形态借用到晨雾中,传达出雾的轻柔与弥散,也使场景充满温暖的亲切感。
四、借人照人
“借人照人”是一种更精巧的移用方式,即通过借用甲人物的特质或描写语言,来表现乙人物的某种性格或情感。这种手法在塑造人物时尤其巧妙,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人物的暗示性刻画。
比如:
他坐在那里,寡言少语,眉目间带着几分鲁迅式的深沉和冷峻。
在这里,“鲁迅式”这一具象的人物形象被借用,映照另一人物的神态与气质,可让读者快速抓住人物的特质。
他站在那,瘦削而挺拔,像某幅敦煌壁画中佛像身后的那道孤线。
借敦煌壁画的意象,凸显了人物的单薄、肃穆与神秘,使其形象既具体又带有精神象征。
她的眼睛里有一种张爱玲式的清冷,藏着故事,却隔着距离。
用张爱玲的文学气质和个人风格,传递出另一个女性角色的复杂内在,瞬间丰富人物形象。
总结
进群后台回复“进群”
【点赞 · 转发 · 再看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