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的朋友
欢迎来到糊涂文学
知其好·学其好·仿其好
好文章只读不拆,是学不明白的
《从零开始·记叙文写作入门与进阶》
本系列第十七篇:【记叙文·拆范文】
以下正文
01
记叙文·拆文范文
长在春末的树
02
记叙文·文章结构分析
开头(起)
背景介绍:写秋天院子的景象,老梅的花香与微风交织(南方的梅开得早,实际入秋晚),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引出事件:提及河边的孩子(实际上是“曾经的我”),引导后续叙述。
发展(承)
事件经过:写孩子在河边的日常活动,如观察鱼儿、享受清凉与宁静。
季节变化:从夏天过渡到秋天,树叶变黄、气温转凉,反映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变化。
细节补充:孩子注意到河对岸的小树,象征生命的韧性与希望,进一步深化主题。
高潮(转)
情感爆发:某个傍晚,夕阳下的小树引发对自身成长的深刻思考,联想到自己的成长经历。
内心变化:通过对小树的观察,意识到生活的起伏和坚持的重要性,情感得到初步升华。
结局(合)
回归现实:用多年后,也就是现在的状态,反思当天的所见所感,表达对未来的信心。
总结与升华:通过对小树的比喻,总结成长的过程和对未来的希望,二次升华。
结尾(合)
揭示身份:最后一段明确指出,孩子其实是“曾经的我”,通过回忆与现在的反思,形成情感的闭环,三次升华。
总结与升华:通过对院子里老梅的描写,表达对未来的憧憬与坚定,深化主题。
03
文章结构中的两个关键点分析
一、文章首尾的“老梅”
(一)开头的描写:
文章以环境描写开头,点出“几株老梅正悄然绽放”这设定了故事的时间和地点,也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平和的情境。
(二)结尾的呼应:
文章结尾再次出现院子里的老梅,与开头形成呼应,强化了文章的结构闭环,还象征性地表达了时间的循环与人生的延续。
(三)意义与作用:
结构上的闭合感:首尾呼应,让文章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结构,传递故事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象征性的强化:老梅在文中不仅是环境描写的一部分,更是情感和主题的象征。它的静谧与坚韧象征内心的宁静与坚持,通过反复出现,强化了这些象征意义。
情感上的延续:从开头的宁静到结尾的沉静,老梅的描写贯穿全文,营造出情感的延续和升华,能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情感的渐进与深化。
二、“我”与“曾经的我”的双重视角设定
(一)双重视角的呈现:
文章主要叙述的是“孩子”在河边的观察和感悟,但在文章后半部分两次揭示这个“孩子”其实是“曾经的我”,通过回忆的方式将过去与现在连接起来。这种双重视角的设定使文章在时间维度上更加丰富,也使情感表达更加深刻。
(二)双重视角的实现方式:
前半部分(第三人称视角):写孩子在河边的日常活动和对小树的观察,展示了童年时期的纯真与对自然的热爱。
后半部分(“我”的视角):长大些许后“我”回忆童年时光,反思成长的过程和内心的变化,形成一种时间上的对比与联系。
(三)意义与作用:
深化主题:过去与现在的对比更深刻地表达了成长的主题。童年的观察和感悟在长大些许后的反思中得到了升华,体现了时间对个人成长和自我认知的影响。
增强叙事层次:双重视角增加了文章的层次感,使叙事不再是单线的,而是多维度的。我们不仅看到孩子的成长,还能感受到成年后的思考与总结。
情感的共鸣:在阅读时能够通过“我”与“曾经的我”的对比,产生共鸣,回忆起自己的成长经历,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提升文章的深度:这种设定使文章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叙述,而是深入到心理和情感的层面,提升了文章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
04
记叙文·全文点评与总结
一、结构与技巧的运用
文章通过“起承转合合”的结构,合理安排了开头、发展、高潮、结局和结尾五个部分。设计首尾呼应,形成了结构上的闭合感,增强了文章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同时,双重视角的设定(“我”与“曾经的我”)使文章在时间维度上更加丰富,深化了成长与自我认知的主题。
二、文学表达与细节描写
文章在环境描写上细腻生动,通过具体的景物描绘如“阳光透过稀疏的树叶”、“河水清澈见底”等,营造出宁静而富有生机的场景。增强了真实感,也为情感的表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主题与立意
文章以成长与自我认知为主题,通过孩子对小树的观察和成年后的反思,表达了坚持与希望的重要性。小树作为生命韧性与希望的象征,贯穿全文,强化了主题的表达。通过对比童年与成年,文章不仅展现了个人的成长历程,也传达了对未来的信心与期待。
进群后台回复“进群”
【点赞 · 转发 · 再看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