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级:重点是清晰叙述事件;第二级:重点是学会加入变化,使情节发展不再平直;第三级:重点是设置冲突,让人物之间或人物内心产生张力;第四级:重点要求设计情节高潮,使情感在高潮中得到爆发和升华。特点:情节线性发展,没有任何波折,缺乏悬念或变化。问题:事件按时间顺序简单罗列,情节缺乏吸引力,情感表达单一,流水账写作。例子:小明今天去学校参加考试,考试很重要,他很紧张。考试结束后,他觉得很累,但总体还行,就回家了。特点:在情节发展中引入一些简单的波折,增加情节变化,使故事有所起伏。方法:加入意外的小插曲、突然的转变、出人意料的情况等。例子:小明今天去学校参加考试,考试前他准备得很充分。可是,突然下起大雨,他没有带伞,只能一路小跑着赶往学校。到教室时,他已经全身湿透,这让他感到有些难堪。特点:波折进一步深化,情节中引入人物间的冲突,或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使情节更有张力。方法:冲突可以是外部的(人与人间的对立或矛盾),也可以是内部的(人物内心的挣扎和抉择)。例子:小明今天去学校参加考试,考试前他准备得很充分。突然,突然下起大雨,他没有带伞,只能一路小跑着赶往学校。到教室时,他全身湿透,看到同学们有的在窃笑,有的在窃窃私语,他感到有些恼火。“怎么能笑话我呢?他们就不能帮帮忙吗?”小明心里觉得委屈和不满。但转念一想,老师曾经提醒过大家要留意天气,他却忽略了这个建议,心中顿时充满了自责。特点:冲突逐渐升级,情节达到最紧张、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使人物情感或行为在此刻得到集中爆发。方法:让事件或冲突发展到关键时刻,使情感释放或矛盾解决。例子:小明今天去学校参加考试,考试前他准备得很充分。然而,突然下起大雨,他没带伞,只能一路小跑着赶往学校。到教室时,他已经全身湿透。看到同学们有的在窃笑,有的窃窃私语,小明感到有些恼火。‘他们为什么要笑话我?’他心里充满了委屈和不满。但转念一想,老师曾提醒过大家要注意天气预报,他自己却疏忽了。自责的情绪压在心头,他开始担心考试会受到影响。考试开始后,他浑身湿冷,身体的疲倦让他无法集中精力,题目越做越错,内心越发焦虑。‘不行,我不能放弃……’他深吸一口气,想起自己为了这次考试拼命复习的夜晚,强迫自己集中精神,终于一步一步克服了困难。理解与目的
情节的波折指的是情节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曲折、变化或反转,这可以通过引入小冲突、意外状况、突发事件等来实现。波折的设置目的是为了打破叙述的单一性,增强故事的起伏感。不要让故事发展线过于平直,要设置一些意外事件或矛盾点。可通过误会、选择、突发状况等让情节走向意外,制造悬念。波折的内容不一定特别激烈,可以是生活中的小事,但需要与人物情感或主题紧密结合。如写一次考试经历,平铺直叙的写法可能是:考试前努力复习,考试时认真答题,最终取得好成绩。如果加入波折,可以在考试中安排一个突发状况:学生忘记带笔,慌张之中向同桌借笔。同桌借了笔,但新借的笔不好用,字迹不清,学生焦急地想着该怎么办。最终克服心理压力,调整心态,完成了考试。这种波折让整个故事从单纯的复习-考试-成功的线性叙述,变得更富有层次和吸引力。冲突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是人与人、人与环境间,或人物内心的矛盾和对立。它设置的目的是为表现人物的情感变化和成长,合理的冲突能让情节更生动,也能揭示人物内心的挣扎。冲突可以是外部的(人与人的矛盾,如争执、误会),也可以是内心的(如面临选择的犹豫、情感的挣扎)。冲突要贴近现实,不能显得牵强或为制造冲突而制造冲突。写学生在选择是否参加学校竞选的经历。如平铺直叙,可以写他参加竞选,成功当选。如果加入冲突,可以写他一开始十分犹豫,因为担心自己能力不足,还因为曾有一个朋友也对竞选有意,害怕彼此竞争会影响友谊。在朋友的鼓励下,他最终克服了内心的挣扎,决定参与竞选,最终取得成功。这里既有内心冲突(对自己能力的怀疑),也有人物间的冲突(担心竞争带来的友谊影响),使故事更立体、丰满。高潮是情节发展到最紧张、最激动人心的部分,是文章情感的集中爆发点。高潮的设计目的是激发全文情绪,让人物的情感穿透纸张直达读者。高潮通常是情节中最紧张、最重要的时刻,具有强烈的冲击力。高潮的设计应自然且符合情节发展,前面的冲突和波折是铺垫,使高潮顺理成章地到来。高潮要承接文章的主题,让人物的情感在高潮处得到初步升华。如写关于家庭争吵的记叙文,高潮可以这样:家庭中孩子因学业问题与父母产生矛盾,双方发生争吵。随着冲突的不断积累,终于在某个时刻,孩子忍不住大声喊出心中的委屈,父母这才明白他的压力和不安,情感在这一瞬间得到了释放和共鸣。在此情节中,高潮是孩子的情感爆发,这个情感爆发是前面一系列冲突累积的结果,达到了情感的顶峰。读者会在此刻被打动,因为他们也能感受到类似的情感。波折引发冲突:波折为冲突的产生提供了契机。如,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波折),让原本信心满满的运动员面临更大的挑战,从而引发了他内心的自我怀疑(冲突)。冲突推动情节发展,酝酿高潮:冲突是推动情节发展的核心动力。如,孩子和父母关于旅行的冲突逐渐升级,双方都在积累情感,都为最后的情感爆发(高潮)埋下伏笔。高潮是冲突的集中爆发和解决:高潮是冲突发展的顶点,是情节中最紧张、最激动的时刻。如,孩子通过激烈的争论让父母理解了他的决心,这个情感的爆发点就是高潮。小结与可视化结构:波折引发冲突,冲突推动情节发展,最终达到高潮。情节背景:一个中学生(小明)参加学校的足球比赛。
波折:比赛临近,小明在一次训练中不小心受伤,脚踝扭伤了。这时,他的状态出现了波折。
冲突:小明内心出现了矛盾——他非常想继续比赛,但伤势让他痛苦不已。队友和教练也有不同意见,有人劝他放弃,有人支持他坚持。这一段内心的挣扎和外界的意见冲突推动了情节发展。
高潮:比赛当天,小明决定带伤上场。比赛进入最后几分钟,比分依旧落后,队员们都非常紧张。此时,小明咬紧牙关,克服疼痛,在关键时刻踢进了一个制胜球。小明的情感、意志和所有的努力在这一刻集中爆发,达到了情节的高潮。
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波折引发了情节的变化,使小明的处境变得复杂;冲突推动了小明内心和外部环境的矛盾;高潮是这一切矛盾的集中爆发点,情感得以升华。
理解什么是波折,学会在故事的关键情节中加入小的意外或变化,让情节不再平铺直叙。波折是指情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变化、曲折或意外,目的是打破线性叙述。波折不需要太大,可以是一个突发状况、小插曲或意外转折。没有波折:小明起床、吃饭、去学校、参加考试,考试结束后回家。
有波折:小明起床后发现自己睡过头了,急忙穿衣服准备出门。刚走到半路,天突然下起了大雨,他没有带伞,只能一路小跑,最后全身湿透地赶到学校参加考试。
在第二个例子中,“睡过头”和“突然下雨”都是波折,增加了情节的起伏,让故事不再单调。在下面情境过程中加入1-2个波折,使情节不再平淡。理解什么是冲突,学会合理设置人与人或人物内心的冲突,使情节更有张力。冲突是指情节中的矛盾或对立,可以是人与人的冲突,也可以是人物内心的挣扎。冲突要合理,不能生搬硬套,要符合人物的性格和情境。没有冲突,只有波折:小明起床发现睡过头了,急忙赶去参加考试,结果忘带准考证,折返拿了证件后终于顺利进入考场。
有冲突:小明起床发现睡过头了,急忙赶去参加考试。结果到了学校才发现忘带准考证,这让他感到很懊恼。但此时,门口的工作人员坚持不让他进入考场,双方发生争执。小明想解释,但心里也很自责,因为明明家人提醒过他带准考证,他却因疏忽而忘了。
在第二个例子中,“忘带准考证”是波折,而小明与工作人员的争执、以及他内心的自责和懊悔则构成了冲突,使情节更具张力。在已有的情节波折中增加合理的冲突,使情节更加生动。要求:加入小明与队友之间的冲突,或者小明内心的矛盾。理解什么是高潮,学会设计情节的高潮部分,使故事在最紧张或最激动人心的时刻达到情感的集中爆发。高潮是情节发展到最紧张、最激动的时刻,是前面波折和冲突积累的结果。在高潮处,人物的情感或行为往往会达到顶点,实现某种情感释放或转变。高潮要自然过渡,避免突兀。前面的波折和冲突应为高潮做铺垫。没有高潮:小明起床发现睡过头了,赶紧去参加考试。考试过程中,他因为着急而分心,最终考得很不理想,感到有些失落。
有高潮:小明起床发现睡过头了,赶紧去参加考试。考试前,他被忘带准考证的波折弄得心情烦躁,又因自己和工作人员争执而内疚不安。考试中,他感到极度焦虑,觉得一切努力都要白费了。然而,就在他快要放弃时,想到家人对他的期望,心中燃起一股不服输的斗志,咬紧牙关继续答题。最后交卷时,他深吸一口气,意识到自己不仅完成了考试,还战胜了内心的焦虑。
在第二个例子中,小明在考试中的情感爆发是整个情节的高潮,他克服了内心的焦虑和不安,情绪达到了顶点。这个情感释放的时刻让故事更加有力。在前面设置的波折和冲突基础上,设计一个情感爆发的高潮。要求:在比赛过程中设计波折,接着加入冲突,最后在比赛的关键时刻设置高潮。进群后台回复“进群”
【点赞 · 转发 · 再看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