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不仅是责任 更是未来
贵州省贵阳市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水源涵养能力低,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对于贵阳市这座资源性、工程性缺水城市来说,节水不仅是责任,更是未来。多年来,贵阳市始终坚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全面落实《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和“四水四定”原则,实现节水开源、增效、减排、治污、文明相互促进,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用水,严格用水总量控制,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向全面推动新时代节水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强化高位推动。将节水列为“强省会”行动重要内容,纳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建立节约用水工作协调机制,适时组织召开节水议事协调会议,及时掌握全市节水工作情况,坚持综合施策,实现对水资源的集中、统一、高效管理;充分利用政策工具,着重聚焦重点用水监控单位、新(改、扩)建项目,用足用好现有节水激励政策,同时通过政策约束激发用水单位节水动力;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河湖长制纳入高质量考核体系,以考核倒逼责任落实。强化联动部署。加强工作统筹和联席会商,落实目标责任,强化监督管理,水务、发改、工信、住建等21个行业部门单位同向发力,重点推进六大节水行动,全领域、全过程、全方位推进深度节水控水,深化节水体制机制改革;结合中心城区污水再生利用试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重点城市建设,推动节水工作开展,实现节水开源、治污、降损;用好合同节水管理、水权交易、“节水贷”等市场手段,拓宽节水管理新模式应用领域。强化数智赋能。将节水管理接入智慧水务大数据平台,实现节水与水务业务数据的深度融合与互联互通,以及节水管理的空间可视化,为精准施策提供直观依据。目前,贵阳市节水信息化建设已拥有一套成熟的管理系统,包含“一个平台(贵阳市城市节约用水网络管理业务平台)、两个系统(城市供水数字化管理系统、贵阳市供节水数据共享系统)、三类用户(商业、学校、特种)、四级管理(初审、踏勘、审核、审批)”等10大系统功能模块,对应节水管理工作各个环节,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开展节水信息化管理工作。
实施供水管网改造。对老旧供水管网开展摸底排查,建立“管网失效模型”,结合城市更新行动、老旧管网改造、老旧小区改造等工程,对供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进行巡查,实施供水管网压力管控,对超期服役水表进行更新改造,实施居民“一户一表”改造,提升抄表到户率,减少抄表误差。实施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积极推进供水管网分区计量工程,采用自下而上分区实施路线,将中心城区供水管网进行分级分区管理,构建管网漏损管控体系,推进管网漏损管控平台搭建工作。实施供水智能化建设。结合老旧管网改造和实施情况,同步更新供水管网GIS系统中的管网基础数据,提高管网精细化管理水平;建设智慧供水管理系统,实现供水管网及附属设施“一张图”信息化展示和查询,形成“智慧调度+网格责任+快速响应”的智慧供水格局;创新使用智能化手段,监控市政消火栓,预防违法取水行为发生,同步设置专供市政取水的绿色取水栓并计量收费,科学合理引导市政环卫、绿化部门使用再生水。
推进节水载体建设。截至2024年,累计建成1400余个节水载体,覆盖企业、机关、学校、医院、部队、居民小区等各领域。不断推进节水载体建设的迭代升级,从市级节水载体向省级节水载体跨越;涌现出4家节水标杆,树立行业节水典范;2所高校被水利部评选为全国首批节水型高校典型案例,彰显教育领域的节水创新与实践;3家单位荣获2024—2026年度公共机构水效领跑者称号,树立公共机构节水管理新模范;3家省级节水教育基地的建立,进一步丰富了节水宣传与教育阵地。开展先进示范引领。因地制宜深入挖掘药业、酒业、制造业等地方特色行业的节水成功案例,系统总结其先进经验与做法,提炼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且便于复制推广的节水新模式。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引领的策略,在各类媒体平台进行广泛宣传,将其推广和应用至更广泛领域;大力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节水驿站”建设,充分发挥服务区的窗口示范效应,为传播节水文化、深化节水行动提供更新颖、更生动的实践样本。
持续开展节水宣传教育,多点结合打造节水文化品牌,促进公众对节约用水常听常看、耳濡目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贵阳市不断创新宣传方式,打造节水广播剧、节水访谈、节水AI动画、节水公益广告等一系列节水文化作品,紧扣节水抗旱、“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等节点,深入推动节水宣传“五进”活动,广泛开展节水知识讲座,形成有声有色、多点开花的节水宣教格局,让节水理念“飞入寻常百姓家”,让节水行为“润物细无声”。展望未来,贵阳市将继续秉持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决承担起节约水资源的政治责任,大力推进国家节水行动,深化节水型社会建设,不断探索水资源高效利用新模式,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