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炮火中前进,鲜为人知的抗战工厂内迁,为胜利提供了希望

文化   2024-11-22 09:10   江苏  




各位老铁!

历史春秋网总编辑陆弃新书《陆弃说古代人物小史》、《陆弃说古代生活小史》近日出版发行!!欢迎各位朋友大力支持,原价分别48、42元,现在购买可享受两册合买八折价包邮(72元包邮价),(前100名)可获陆弃签名版,福利多多,不容错过……


点击下方链接可直接下单——





客服微信:

长按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

来源:浩然文史

苏州河
谁也没有想到,日本的进攻会来的如此迅速,1937年8月的苏州河依旧热浪翻滚,但来自日本的炮火却使得这种炎热带有了更多的惨烈气息。淞沪会战的全面爆发标志着中日之间的战争已全面铺开,数十万国军将士与日军在前线争斗。但在这血肉横飞的激烈战争之下,一场悄无声息的,关乎到中华民族发展命脉的,重要工厂物资大迁移计划,已经悄然展开。
战争来临时的东方巴黎
自《南京条约》之后,作为五座通商口岸城市之一的上海从一个不起眼的小渔村一跃成为超越广州城的中国第一大城市,更是有“东方巴黎”之称。随着西方对中国的影响愈发加深,中国早期工业也在上海等通商口岸有了初步发展,但中国的工业布局却是十分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了东部沿海地区的发达城市。到1937年抗战前夕,上海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包括军用与民用企业在内,上海的大小工厂超过五千家,如果加上周边的江苏与浙江两省企业,其数量竟然超过了中国其他所有城市工厂之和。这种情况下的上海安危已经不仅是一城之安危,更关乎到全中国的工业体系是否能在战争中得以保存和延续,其物资能否顺利西迁至关重要。
民国时期繁华的上海外滩景象

物资西迁的操盘者:林继庸

七七事变之后,上海的工商界便逐渐意识到这次日军来势凶猛,有彻底攻占中国之野心,他们吸取1932年淞沪抗战的经验教训,决定向政府提出正式的迁移报告。1937年7月下旬,上海的中华国货联合会向南京的中央政府提出申请,要求政府协助上海的企业内迁,申请中说道:“誓为政府长期抗战的后盾,以争取最后胜利!”表达出工商企业界决心抗战的勇气与决心。

七七事变标志着日军的全面侵华
国民政府在听取上海工商业者意见之后下令成立专门的上海工厂迁移联合会(简称为迁委会),并责令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工业联络组组长林继庸出任委员会主任。林继庸又是何许人呢?出生于广东的他在这一年已是四十岁,他青年时前往美国纽约伦斯勒理工学院攻读化学工程专业,1932年回国之后进入国民政府国防委员会,负责军工企业的创办工作,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实早在抗战爆发之前,政府已经产生要将工厂内迁的计划,林继庸奉命赶往上海对诸多企业进行劝说,但此时的好多工厂老板并不认为战争会对上海造成巨大的破坏,有人甚至和他说即使是在1932年的淞沪抗战时期,工厂停工也没有超过十天。这些老板的意思十分明确,在没有确认日军真的会对上海发动猛烈进攻的消息之前,他们是不会搬迁出上海的。
淞沪抗战中被炸掉的商务印书馆
8月13日,淞沪会战正式爆发,闸北、虹口等工厂聚集的地区遭到日军来自海陆空的多重轰炸,著名企业家胡厥文的长城砖瓦厂被日军轰炸的片瓦无存,正在运作的纺织厂也遭到轰炸,数百名工人死伤惨重。血与炮火使得还带有侥幸心理的“顽固”工厂主放弃了原先的想法,开始寻求林继庸的帮助,想要将工厂内迁。
惨遭炮火轰击的上海城
此时的林继庸正面对诸多困难,首先便是迁移资金的短缺。由于政府要将大量资金投入到战争当中,仅向迁委会拨款56万元用于工厂内迁事宜,而且这些资金还是定向帮助,仅帮助与国防有关联的诸如大鑫钢铁厂的相关企业。尽管政府后来追加了50余万元,但对于数千家民用企业的迁移事业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第二项困难便是运载工厂机械的船只严重不足,由于中央政府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国防军工企业的搬迁,所以占绝大数的民用企业的搬迁任务便全部压在迁委会与林继庸身上。此时的上海交通已经处于超负荷运转,汽轮和火车被用来运输士兵以及军工企业,与此同时大量的政府人员、学校师生以及普通市民挤满了轮船汽车与火车,能用来运载民用企业的交通工具只剩下了木船。据林继庸的孩子回忆道:“他有一次回到家里,就说现在船很难租到。因为当时内迁的人很多,东西很多。再说那时航运还不那么发达,船只也很少,还有一些军队要运输,反正那个时候矛盾很大。”但林继庸还是下定决心要将民用企业内迁,绝对不将它们留给日本人!
被誉为“工业之神”的林继庸

8月22日,顺昌机器厂将机器设备放置在五条木船上,在苏州河里慢慢驶出上海,上海机器厂、新民机器厂也随之而动,由此,上海第一批企业撤离计划完成。这场撤离路线是沿着苏州河入长江,后沿江而上至武汉,最后或西至重庆、成都,南至长沙岳阳,北至西安咸阳。林继庸每天都奔跑在炮火中穿梭于上海各地,除要到处寻找木船外,因上海已是战区,被军队施行了战时管控,企业物资的运输需要各种各样的通行证,而林继庸每天便往返于前线和淞沪警备司令部,有时甚至在炮火连天的前沿阵地向军队长官索取通行证。

码头上的木船

保留中国的工业命脉

11月12日上海失守,守军全部撤离,尽管战争失败,但中国军人的顽强抵抗为国家的工厂内迁争取到了三个月的时间。正是在这条苏州河上,林继庸与同事们奋力将152家上海民用企业,连同江苏浙江的超过200家企业的机器设备拆卸迁走,超过2500名工人与1.6万吨的机器设备也成功被运送至大后方进行组装重建。这一批工厂迁移至西南大后方后得以继续生存发展,为几乎没有工业基础的西南大后方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他们与西迁至后方的高校、军工企业一道为我国保留了文明复兴的种子与命脉,为抗战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工业基础。

抗战时期大后方的工厂内部作者说:
1937年的工厂内迁关乎到整个中国的工业发展,在以林继庸为首的上海迁委会领导下,数百家企业成功迁移,粉碎了日军对工厂占领的企图,也为大后方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物资保障,可以说是一场壮烈的物资大长征。

参考文献:

1.江满情:《论战时民营工厂内迁中的国民政府与企业主》,《抗日战争研究》2010年第02期。
2.周邵英:《林继庸与抗战时期的工厂内迁运动》,《重庆师院学报》2000年第03期。

历史春秋网
历史春秋网专注于中国古代历史搜集与整理,是一个以历史为核心的文化资讯门户网站。为您提供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军事、政治、经济、中医、宗教等内容。致力于打造成为中国最具特色的传统文化门户网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