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
历史春秋网总编辑陆弃新书《陆弃说古代人物小史》、《陆弃说古代生活小史》近日出版发行!!欢迎各位朋友大力支持,原价分别48、42元,现在购买可享受两册合买八折价包邮(72元包邮价),(前100名)可获陆弃签名版,福利多多,不容错过……
客服微信:
长按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
来源:历史百小生
明朝的大臣中,谁的功劳最大,历史地位最高?
张居正说他排第二,没人敢排第一,就连梁启超都说:“大明朝三百年中,张居正是唯一的政治家”。
那么,张居正有没有什么“污点”呢?当然有,有人说他生活奢侈,出门坐32人抬的大轿子,简直就是一个超级豪华的“房车”;有人说他妻妾无数,生活放纵,弄了很多的补药来吃,最后把自己吃死了。
如果张居正真的如此不堪,那为什么他还会被称为“一代名相”呢?
事实上,张居正并非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生活放纵,骄奢无度的人,否则,他也不可能坐到大明首辅的位置。张居正的奢侈,专权,霸道,都是从晚年开始的。
张居正的一生,经历过三次的性格转变,年轻时候的张居正,是一个典型的“棱角少年”,做什么事都很较真;中年的张居正,是一个谨慎的“圆滑之人”;晚年的张居正,是一个放纵自我的“专权首辅”。
促使张居正变得奢华无度的,不是别人,正是大明朝那些所谓的“清流”们!
少年张居正:忧国忧民
张居正出生在湖北荆州,据说他出生前,他爷爷梦见月光照耀在一个水瓮中,一个白色的乌龟从水中缓缓浮出,于是,爷爷就给他起名“白圭”。
小“白圭”是个典型的神童,从小聪颖过人,12岁就参加了童试,引起了荆州知府李士翱的注意,并亲自给他改名为“居正”,鼓励他好好读书,日后报效国家。
李士翱,是张居正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
1547年,23岁的张居正,以二甲九名的成绩,高中进士,授“庶吉士”,进入翰林院实习。
庶吉士,是翰林院内的一个临时性职务,一般是由科举中的“进士”来担任,相当于是“管理培训生”,在翰林院进行一个岗前培训。这些人未来的前途,都是不可限量的,起步就是知县,一路打怪升级到内阁首辅的比比皆是。
在翰林院,负责给张居正做岗前培训的人,叫“徐阶”,这个人和荆州知府李士翱是同科进士。在古代,“同科”是个非常特殊的关系,就和今天“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一样,关系特别铁。
因此,张居正能分到徐阶的手下,很有可能就是李士翱打的招呼。
“职场新人”张居正,工作热情非常高,他在徐阶的带领下,开始熟悉各种国家制度,朝廷事务。在2年的工作中,张居正发现了各种朝廷弊病,官员人浮于事,财政收入困难,因此,他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写下了一篇雄文《论时政疏》。
在《论时政疏》里,张居正列举了当时政治危机最迫切的五大问题,分别是“宗室”问题、人才问题、官僚问题、军备问题与财政收入问题。
当时,正值严嵩和夏言在内阁中斗法,夏言被斗倒后,严嵩把持内阁,王室宗亲大修土木,国家财政的一半收入,都被他们挪用了。
一个小小张居正的奏折,根本就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或许,他直接就被严嵩当废纸给扔垃圾桶里了。
张居正见自己的奏折一直没有得到反馈,就去找自己的老师徐阶,徐阶很清楚朝廷的状况,但是,他也无力改变,只能默默隐忍。
此时的张居正,毕竟还是个年轻人,棱角突出,爱憎分明,一气之下,他向徐阶递上了一封辞职信,在信中他写到:
我志在虚寂,苟得非所求,虽居一世间,脱若云烟浮。
辞职后的张居正来到了江陵,他在这里除了游山玩水,还做了详细的农民,农村,农业,三农考察,他得出了一个结论“田赋不均,贫民失业,民苦于兼并”。
这三年的时间,为将来张居正的改革,提供了大量的实践基础。
中年张居正:处事圆滑
1557年,张居正再次回到翰林院上班,这一年他32岁,人到中年,已经不再锋芒毕露了,张居正学会了低调,圆滑,不轻易表态。
在老师徐阶的推荐下,张居正到了裕王朱载垕的府上,当了一个侍读讲师。这里是权贵云集的地方,有了这样一个平台,张居正积累了不少的人脉。
嘉靖皇帝去世后,裕王朱载垕继承了皇位,改元“隆庆”,作为裕王府里的人,张居正也跟着沾了光,他开始官运亨通起来,先后担任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
1567年,张居正升任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进入内阁。
此时,严嵩已经倒台,张居正的老师徐阶继任了首辅,有老师的关照,张居正为官之路还算顺畅,但是,徐阶年龄大了,不久就致仕回了老家,高拱继任首辅。
高拱是徐阶的政敌,张居正用脚后跟想想也知道,高拱一定会针对他。因此,他行事更加的低调,对高拱也是毕恭毕敬的,赢得了高拱的有限信任,保住了内阁的位置。
1572年,36岁的隆庆皇帝去世,留下了10岁的小万历和风韵犹存的李太后,就在此时,太监冯保突然拿出一份遗诏,大声宣读:“由高拱,张居正,高仪三人辅佐新皇帝,由冯保担任司礼监掌印太监”。
高拱一下子有点懵了,更换司礼监掌印太监,这么大的事儿,皇帝怎么没有和我商量,这个遗诏是什么时候写的?
司礼监掌印太监,是明朝最有权势的内廷官,与内阁相互制衡,时人称呼内阁首辅为“外相”,称呼司礼监掌印太监为“内相”,地位可见一斑。
冯保这个人很有文化,长期担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就是专门替皇帝批阅奏折,算是司礼监的二把手,按照能力和资历,冯保早就应该接任掌印太监一职,但是,高拱不喜欢冯保,一直压制着他。
冯保很聪明,他给自己找了个好靠山,隆庆皇帝已经死了,死无对证。他本身就是秉笔太监,皇帝的诏书都是他一手写的,利用这个机会,给自己升个职,是顺手的事儿。
就是因为这个事儿,高拱和冯保之间的矛盾公开化。
冯保知道,自己要想坐稳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位置,就必须要把高拱弄走,因此,他想到了张居正。
一天夜晚,冯保亲自登门拜访了张居正,向他递出橄榄枝,想和他结盟,一起排挤走高拱。张居正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少年,多年的官场生涯,让他变的更加的沉稳老成,他既没有答应,也没有反对,留下了一个模糊的态度。
冯保想挤走高拱,高拱何尝不想搞掉冯保,他给皇帝写了一个奏折,要求限制司礼监掌印太监的权力。
高拱也是老糊涂了,你递上去的奏折,第一个看到的人就是冯保,哪些奏折皇帝能看到,哪些奏折皇帝看不到,都是他一个人说了算,更何况,万历仅仅10岁,他那里会看奏折,还不都是冯保一人决定吗?
果不其然,奏折批复回来了,上面写了六个字“知道了,按祖制”。祖制是什么,祖制就是司礼监掌印太监有最终盖章权,看到这个奏折,估计冯保都笑疯了,高拱你是脑子进水了吗?
看到批复后的高拱气疯了,他拿着奏折对张居正说:“你看看,一定是冯保写的,那个10岁的小孩会干什么”。
“10岁的小孩”,这就是高拱对当朝皇帝的称呼,张居正知道,高拱太狂妄了,口无遮拦,离倒台不远了。于是,他果断的做出决定,与冯保结盟,扳倒高拱,拿到首辅之位。
张居正把高拱的原话告诉了冯保,冯保跑到李太后那里狠狠的告了高拱一状,李太后盛怒,一道懿旨下来,夺了高拱的首辅之位,撵回老家养老去了。
张居正,代替高拱坐到了大明首辅的位置。
在大明朝,内阁首辅和司礼监掌印太监是相互制衡的,一般情况下是不对付的,比如冯保和高拱,但是,张居正上台后,和冯保的关系搞的非常好,只要是内阁的奏折,冯保一律批准。
张居正开启了人生的高光时刻,他一方面担任内阁首辅,处理国家大事,一方面担任万历皇帝的老师,教他学问,教他做人。
他对万历皇帝非常严格,小小的万历,对他也有三分惧怕,但是,这种惧怕随着年龄的增长,变成了一种叛逆。这也为张居正后来被抄家埋下了隐患。
掌握了国家大权后,张居正就要施展自己的抱负了。
第一板斧,他砍在了“人事”上。
国家管理,说到底需要有人去干,但是,干的好与怀,没有一个具体的评判标准,官员升迁,全部都是上级说了算。
因此,张居正颁布了《考成法》,由六科给事中对六部官员和地方官员进行考核,年终考核合格者留任,不合格者直接罢官。
这个《考成法》其实并不新鲜,朱元璋颁布的《大明会典》中就有相关的规定,只不过没有被认真的落实下去,张居正只是重新提出,认真落实而已。
第二板斧,他砍在了“经济”上。
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与“富裕程度”有很大的关系,有了钱才能扩充兵马,有了钱才能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
古代的国家税收,主要是农业税,也就是从土地收入上征税,但是,张居正早在年轻的时候就发现,农村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大量的土地被集中在大地主和官员手中。
而古代的征税标准,是按人头征税,大量的普通农民,没有多少收入,却要承担高额的赋税,少数的大地主,掌握巨额的财富,但是却只需要交很少的税收。
因此,张居正颁布了“一条鞭法”,不再以人头为征税标准,而是以土地多少为征税标准,这一下,可算是把那些大地主和各级官员,权贵们给得罪了。
此时的张居正,位居内阁首辅,又是皇帝的老师,和冯保的关系密切,是真正的权倾朝野,可以说,普天之下,没有人能动得了他。
但是,这并不代表没有人敢反对他,自从一条鞭法颁布后,弹劾他的奏折,就像雪片一样飞向朝廷。这很正常,你动了别人的奶酪,别人自然要搞掉你。
无一例外,这些奏折都石沉大海了。
晚年张居正:放飞自我
万历五年,张居正的老父亲去世了,按照礼仪,张居正要回去非父亲“丁忧”三年。这三年时间,什么都不能干,纯粹就是守孝。
可是,大明的改革由张居正一手操作,别说三年了,离开三天都不行。万历虽然对张居正有意见,但是张居正的改革成果还是很明显的,国家财政收入节节攀升,朝堂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因此,万历皇帝也不希望张居正走,就决定让他“夺情”,这也是古代的一种习俗,如果实在不能回去丁忧,就要穿素服工作,不能参加一切酒宴。
张居正和万历这样决定,也算是为了工作,值得表扬。但是,张居正的反对者们,抓住这一点,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批评张居正“不孝顺”。
万历很生气,你们这些人,一天天的,除了会耍嘴皮子,还会干什么,全部拉出去打屁股。
毕竟都是一些文人,那经得住这种考验,一个个都怂了,跑到张居正的府上去求情,让张居正在皇上面前说几句话,把他们都给放了吧。
张居正闭门不见,这也好理解,当初是你们要攻击我,现在弄不成事儿,又来求我。我要是给你们求情去,是不是显得我很心虚。
这些人在门外等了很久,都没有等到张居正,他们也生气了,撂下狠话:“这件事,本来就是因你而起,现在你反而不管,你好狠心啊,你无情无义”。
这话说的,我站着不动,一群人往我身上泼脏水,现在被皇帝教训了,居然还说我狠心,这是多么精奇的脑回路,才能想出来。
从这件事以后,张居正的性格改变了,他开始享受人生,用奢华的生活,来掩饰他内心的孤独。
1580年,万历皇帝18岁了,他开始展现出权力欲,不愿意再活在张居正的羽翼之下。张居正也感受到了这种变化,他递交了一封辞职信,想要退休回家养老,万历是批准了,李太后不同意,他让张居正辅佐万历到30岁。
无奈之下,张居正又干了2年,终于干不动了,生病去世,享年58岁。
张居正去世后,万历给了他很高的荣誉,谥号“文忠公”,这是文臣能得到的最高荣誉。
如果没有意外,张居正的一生,就会以这种完美的方式,盖棺定论。但是,他的对手不会这样轻易放过他。他人不再了,弹劾的奏折更多了,仅仅半年后,万历就改变了态度,派人抄了万历的家。
张居正一家17口活活饿死,长子上吊,只有一个小孙子活了下来,他“文忠公”的谥号也被夺了去,一切都随风飘去。
也正是万历对他的抄家行动,让张居正的一生毁誉参半,他死后,一条鞭法被废除,考成法被废除,他改革了多年的成果付之东流,一切又回到了起点。
难怪有人说,大明之亡,实亡于万历。看来,这种说法是有点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