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开心
在网上找个人哄
睡不着
连麦找人唱歌
起不了床
订个叫醒服务
……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
和生活压力的增大
情绪消费逐渐成为
年轻群体的新宠
所谓情绪消费
包括倾诉、叫醒、陪聊
哄睡、安慰等不同类型
目前这类服务项目销量惊人
那么
价格、服务如何
存在风险吗
倾诉、叫醒、陪聊、哄睡、安慰
价格从1元至上百元不等
游戏陪玩师、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的武先生:
随着网游行业的蓬勃发展,游戏陪玩这一职业逐渐走进大众视野。随着时间的推移,客户需求逐渐多样化,从单纯的技术陪玩发展到情感陪玩、娱乐陪玩等多个方向。
这种收费一般是5块钱一把游戏,主要是为他们提供情绪价值。如果遇到客户既要开麦聊天又想要赢,那就是15块钱一把游戏。一般游戏聊天频道里发广告接单,你的游戏“面板”(战绩数据)好自然就有人找你。我是随缘接单,打得不多但有时候一天下来也能挣个两三百。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
《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
年度报告(2023)》指出
情绪消费已成为
影响年轻一代消费决策的新热点
电商平台上
各类倾诉、叫醒、陪聊
哄睡、安慰等服务不少
网店页面上显示的价格
从1元至上百元不等
部分网店销量极高
例如
“失眠XXX梦”网店粉丝仅两千多
但销售页面仅“10元商品”销量
就超过30万单
而此类网店的销售页面
通常只有一张简单的介绍图片
相关的服务内容、服务时间
从业人员资质等均无体现
某店铺的一张表格中显示
此类服务消费
价格差异很大
陪聊人员分为
“盲盒、金牌、男女神
首席、锦鲤和翘楚”不同级别
级别越高价格越贵
此外还分不同服务时长
从15分钟到包周都有
有的店铺包月的费用
最高达3万多元
“无证上岗”可能侵害消费者知情权
有些可能涉嫌低俗不良甚至违法违规
购买某电商平台
10元钱的陪聊服务后
记者以一名心情不佳的在校生身份
和陪聊对象简单交流
陪聊对象进行了简单的安慰鼓励
当记者问到对方
是否有心理咨询相关资质时
对方表示:
没有当过心理咨询师
但是对心理学很感兴趣
有一点类似的相关行业经验
记者问是否有
心理学方面的相关资质证书时
客服则以陪聊人员
经验丰富含糊其词、回避问题
当记者提出
能否提供个人详细信息
(比如学校、专业、姓名等)
并要求对方“量身定制”陪聊服务
对方表示
可以提供定制化服务
只需要和客服下单即可
值得注意的是
一些“情绪消费”
很有可能涉嫌低俗不良
甚至违法违规
电商平台的客服
添加记者微信后明确表示
在电商平台软件中聊天
“有的东西不能发”
这位客服告诉记者
他们可以提供类似
“线上女友”的服务
包含大尺度的视频聊天服务
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
该客服使用的企业微信
具体为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该公司的微信公众号
发布的“店员培训”内容非常翔实
包括陪聊人员的工作性质
(陪人聊天、说话,陪打游戏,情感倾诉)
常见订单类型
(闲聊、倾听、吐槽,哄睡等)
以及详细工作流程
包括陪聊人员如何试音试照
如何接单抢单、怎样提现
如何“晋级”等
形成了一个完整产业链条
专家:
没有资质可能造成新的危害
平台有责任核实、管理
北京邮电大学互联网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谢永江:
商家无法提供相关人员的详细信息,可能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专业的心理咨询才能提供专业支持,这种什么信息也没有,可能会给消费者带来新的危害。比如需要整月提供情绪价值的消费者,可能包括有心理问题的消费者,经营者提供不适合的服务可能会加剧患者病情。
要区分该行业跟专业心理咨询的边界在哪。如果“越界”或者进行专业的咨询服务又没有相应的资质,很容易侵害消费者权利。行业也可能打着提供情绪价值的幌子,夹杂一些非法交易,提供非法内容,甚至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对此更应该治理整顿。
中国互联网协会法工委副秘书长、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成员胡钢:
这样的服务它的特点第一是远程性,第二是会有披露双方比如说身份的风险,特别是消费者有可能要披露自己的身份,比如个人的姓名或者电话号码,甚至涉及一些敏感的个人信息。
情绪消费作为一种消费新业态,尚无相关标准。消费者“下单”前需要仔细辨别,明确相应的服务流程、计费标准等。
平台要切实管好、核实好平台内经营者的相关资质,对服务全流程进行必要管理。相关监管部门也可以适时发布相关的监管指引性文件,促进新消费模式业态的规范和完善。
广大工友
有心理咨询需求
记得找专业的“娘家人”
广东工会
关注职工心理健康
提供心理服务已有多年
2022年广东省总工会印发《广东省总工会推进全省职工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实施方案》,把每年5月25日“心理健康日”当月定为“职工心理健康服务活动月”,全省各级工会开展心理服务的阵地、形式进一步丰富,多样性、专业性进一步提升。
职工心灵驿站
建成如雨后春笋
“心灵茶舍”等特色心理服务
纷纷涌现
“订单式”心理团辅
心理科普、心理体检
走进基层
……
留意各地工会
心理健康咨询服务
获得更多工会
“精神福利”
规范新兴业态“情绪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