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电影同很多其他类型电影相同,均在默片时代便已出现,但早期的科幻电影往往带有奇幻的色彩,比如被广泛认为是第一部科幻影片的《月球旅行记》(1902),虽然确实已有后世科幻电影的影子,但其对于太空或是未来的描述过于奇幻失真,更应被归于奇幻冒险题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对太空的了解加深,科幻电影在二战后逐渐脱离了“科学怪物”,“奇幻冒险”的标签,转向宇宙,转向对未来的设想,转向更宏大的叙事观,并逐渐吸引到了更多的观众。
在上个世纪末,电脑特效的发展为科幻片注入全新的活力,电影的从业人员可以运用各种特效手段来营造前人无法完成的场景或是效果,比如《侏罗纪公园》中的恐龙,虽然依旧可以用机械模型来模拟恐龙的运动,但电脑特效无疑让恐龙可以有着更丰富的情绪表达,也减少了制作大量实物模型的复杂程度。
如今的电影市场,科幻片已经占到了主流爆米花影片的半壁江山,人们从科幻电影中窥见未来的发展,一睹世界变迁,也同时寻觅着人在未来社会中的位置并为此悲喜交加。
本专题即推荐编者眼中“非脍炙人口”又足够精彩的科幻电影,此为本专题的第二版,较第一版增删部分电影,对部分推荐语,图片,顺序做出了优化。
第一期链接:宇宙的边疆-科幻片推荐 Ver1.0
作为《2001:太空漫游》的续集,《2010》受到的关注要少了很多很多,从关于神性的科幻探讨,变成了对于《2001》的诸多注解。虽然如此,单独看这部影片依旧有可圈可点的地方,在冷战时代通过外星人之口喊出和平的呼唤:我们在宇宙并不孤单,请不要无端地自行毁灭。卡梅隆电影中关注度非常之少的一部,虽然在题材上还稍有理想化的幼稚,不过深渊所带来的未知与恐怖,都足以令人毛骨悚然。电影中坠入深渊的场景给当时观众所带来的震撼,应该不亚于《星际穿越》堕入黑洞的桥段吧。与其说这部电影是科幻或者是与来自其他星系文明接触的电影,不如说它是在探讨这样的高等存在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对于内心信仰的冲击。如果广袤的宇宙必须遵从一个“神”定下的法则,那么也太过无趣了。一个自称从遥远星系远道而来的奇怪男子,他究竟是妄想的症状还是真有其事,如同《这个男人来自地球》一样,并不用堆砌电脑特效,相信与否,你要自己思考。《霹雳五号》和其续集其实都是基于一个突然获得智商的机器人讲述的一个关于家庭亲情的喜剧,上个世纪80s,90s的幽默感与乐观精神真的是当下很多影视作品无法复刻的。
这部和《霹雳五号》拍摄于同一年,同样是一个有了自我意识的机器人,但是却营造了一种恐怖的氛围。旧日大芯片大二极管的时代,觉醒智慧的机器人竟然也慢慢演变为杀人魔头甚至占据人体,看下去也是比较有趣的故事呢。在冰天雪地之中,冷峻的关于亲情与人工智能的讨论,无法通过安全测试的机器人,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发泄,但也正是藉此,这个“有缺陷”的机器人也更像一个“完整”的人。近几年不多能带来惊喜的科幻小品佳作,在人类毁灭的未来,机器人孕养的小女孩面对着外界角色的入侵,面对着所谓自由思潮与质疑精神的洗礼,然而所谓的自由如若与人类的存续相比,真的会更重要吗?本片是苏联的首部科幻作品,讲述了火星女王羡慕地球上的生活,而男主一方面出于对太空的向往,另一方面又因为嫉妒杀害了妻子而乘坐飞船前往火星,在火星上带领大家闹革命推翻统治,最后发现不过南柯一梦。相比于几年后的《月里嫦娥》,本片的科幻部分无疑是相对贫瘠的,更多还是一种串联外星社会与人类社会的影射,爱的嫉妒,革命与解放等等。在《月球旅行记》上映后的20余年后,弗里茨朗的这部《月里嫦娥》无疑将“太空”推进到了一个更为真实的境界。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汇聚在登月飞船之中,发射,着陆,探索,返回,固然其中还是有不少略显笨拙的描绘,但无论是与当今别无二致的发射场,还是已经考虑到微重力的失重,这些都让科幻电影在幻想的基础上添加进了更多属于科学的基底。前苏联的登月科幻片,开场不久的飞船仰视镜头便足以奠定全片重工业的基调,大量微缩模型与定格动画的结合达成了很美妙的视觉效果,月球上移动镜头的人物跳跃也颇有意思,影片的快切镜头营造出对太空探索的热忱,这种来自民众的热爱,在以严谨为基础的科幻片中尤为可贵。至此时间点,人类距离首次造访太空(1957年苏联的首颗人造卫星)已经不再遥远,而电影对于太空,对于月球的描述也比前述电影要更为精准,超重,失重,出舱维修,甚至连燃料的考虑都已计算在内,片尾扔掉一切负重才能返航的“月球救援”也颇有意思。一颗质量巨大的恒星即将冲撞地球,于是地球的部分科学家工程师建造了巨大(只能载40个人)的飞船打算飞到这颗恒星的行星上(飞之前也不知道那颗行星是否宜居),从设定上来讲其实蛮离奇的,比上述几部飞出地球的电影相比也不够硬核,但本片至少呈现了几个不错的微缩灾难镜头,虽然也很短就是了。如果你是比较硬核一点的科幻片爱好者,那么《火星任务》就不应被错过,虽然剧情整体不是那么优秀,但是关于人类起源的探讨与假说还有在NASA指导下的宇航设定都能让我们在观看途中获得一定“硬科幻”所带来的乐趣。在这个世纪的《决战猩球》和前传《猩球崛起》三部曲之前,老版的《人猿星球》系列其实也很有味道。老版总共有五部,分别是《人猿星球》(1968),《失陷猩球》(1970),《逃离猩球》(1971),《猩球征服》(1972)和《决战猩球》(1973)。五部以人类穿越到未来的猩猩统治的地球开始,再由猩猩回到人类尚在的过去,并因为人类的行为成长为一代领袖使人类式微的故事为止,五部曲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循环,猩球的统治,最后还是人类自行酿下的恶果。电影描述了一个缺乏食物的未来社会图景,身处于底层的男主角却偏偏得以一瞥上层社会衣食无忧的富足状态,而整个社会运行的背后则掩藏着不可说的秘密。
聚焦食物的科幻电影并不很多,《饥饿站台》算是一个,因为当我们讨论食物的缺乏之时,便不可避免要论述饥肠辘辘的人性和饱足与饥饿所形成的不同阶层,本片也并不例外。
顺带,老头和男主吃牛肉那种享受的表情,看得我都馋了。
男人们从休眠舱中醒来,发现他们成为了世界上仅剩的男性,一个几乎都是女性的社会,却不如他们想象的那么美好。荒诞的表皮之下是一个对于极权社会的隐喻。这部电影就是纯粹的末世爆米花,陆地被吞没,人们在海上生活,淡水与土壤是最重要的资源。其实还蛮好看的。电影最为人所知的便是其炫技般的长镜头,但是我们同样不能忽视那个逐渐崩塌的未来世界,没有人类子嗣的未来,一个混乱的末世,在苦难与鲜血淋漓世界出生的孩子,他会给这个动荡的世界带来什么,我们谁也不会知道。默片时代末期最辉煌的一部作品,其中的反乌托邦元素,对于人类愚昧的反思,还有宏大的微缩实物布景,都是超越时代的。当愚昧的人们烧死女巫后开始载歌载舞之时,似乎他们全然忘记了他们刚刚死去的孩子们。并没有对于未来高科技的展望,本片聚焦在一群“放火队”的身上,他们四处奔走,烧尽图书,没有图书的人类则将永远陷入低等且无趣的娱乐之中。华氏451度是纸制品的燃点,图书也许会被强权燃烧殆尽,但是人类的思想不会,思想是永恒的。虽然这部片子真的,真的称不上“优秀的电影”,但是这部片子也真的,真的非常好笑,以至于如果你没有看过这部电影,那你这辈子绝对缺少了一个充满欢乐的一个半小时,永动机,时装秀,隐形钥匙,四维化武器,最少不了的是一场porn之旅。体制完善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变得荒诞且不近人情,《妙想天开》看似荒诞,但是内核是严肃的对于乌托邦社会,极权社会的否定,也许这部电影里面要素过多,看完理不清头绪会感觉一头雾水,但是不妨碍我们赞扬一声:“真是妙极!”动画和真人结合的一部极尽浪漫的科幻作品,当然,所谓科幻,在本片中其实也只是一层皮相,内核是对过去的沉湎和对明日的不安,这些需要沉下心静静看完才能体会。裘德洛还未秃顶时的作品,沉浸入游戏世界的体验宛如《盗梦空间》或是《头号玩家》,诚然在1999年那个时代,数字特效尚不发达,但是电影的造型设计却另辟蹊径,用一种生物的怪异来替代了无法达成的未来质感,cult片爱好者不应错过。马特达蒙和艾米莉布朗特主演的当代科幻题材电影,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定,可惜电影将重心落在了爱情之上让人未免感觉有点遗憾,浪费了题材,但是依然不妨一看。成本虽然不高,但是只要想一想戴着一顶帽子拧开门把手就能通往另一个空间,灰暗的人生也能多一点期待。一部非常奇特的电影,打着科幻的幌子,实则在讨论广告以及品牌对于人类潜移默化的操纵与控制,其实有点像如今的“病毒营销”一类的商业模式,2012年拍了一部2017年的电影,我们在2020s回首看看,其实这个世界已经比电影里描述的更加疯狂。一部气质非常独特的太空题材电影,一个谜一般的索拉里斯之海,在极慢的节奏之中我们凝视着深渊,有时候自己就会沦陷在无法逃脱的自我质疑与妄想症之中。一个电脑中的世界,电脑之外的真实世界又是另一个更庞大计算机模拟的世界,这层层叠叠的虚幻世界宛如圈套将人紧紧锁死,无法挣脱。本片可以算是《黑客帝国》,《异次元骇客》的灵感来源(当然可能点子来自于更早的小说《十三层空间》),导演有一种用镜子来交代空间布局的强迫症。苏联的很多作品都有着慢节奏的特点,《潜行者》就是属于这类电影,一枚陨石坠落在一个区域,而这个区域内的所有事物都在悄然异化。(设定有一点像《星之彩》呢)悠长的镜头,慢节奏的叙事,精致的布景,故事亦慢慢地变得有味道起来。除去记忆,我们即便保有肉体,也是行尸走肉,也是没有魂魄的躯壳。《移魂都市》试图让我们体味一种拼上性命铭记过去的冒险,因为我们想要让自己依旧是自己。我上初中的时候,一个老师花了一整节课的时间去讲这部电影,我当时只有着懵懂的感觉,后来我上大学的时候看了这部电影,虽然计算机内的模拟世界已经在科幻片中屡见不鲜,但是思维与存在的意义,被操控后虚妄的人生,依旧可以给所有时代的观众带来震撼。一个贯穿30年的老电台,将逝去的父亲和孩子联系到一起,然而改变过去所引起的蝴蝶效应是父子两人都无法承受的,影片虽然以科幻,以时间穿梭引入故事,落点依旧在浓浓的父子亲情之上。科幻有不近人情的冷峻,也有守望与爱的温暖。虫洞技术使得过去可以被观察。穿梭在时间之中的拯救行动,虽然仔细想想也许会有不少漏洞,但是当成爆米花不思考得太深,只看丹泽尔华盛顿拯救未来,也属实好看。一场Nerd们的科幻想象,其实如果仅仅做成类似《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的室内探讨就足够有意思,但是天马行空当真穿梭古今也是颇为有趣,只是经费寒酸,效果实在简陋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