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5年的修复之后,巴黎圣母院终于将在12月8日重新对公众开放。
2019年4月15日,巴黎圣母院突发火灾,建筑师尤金·维奥莱特-勒-杜克(Eugène Viollet-le-Duc)于1859年设计的标志性尖塔轰然倒塌,屋顶塌陷,玫瑰花窗在高温中熔化……
火灾中的巴黎圣母院(图源:维基百科)
火灾发生后,法国总统马克龙承诺五年内完成巴黎圣母院修复工作。
然而谁都没想到,后来由于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铅污染、气候等问题,巴黎圣母院的修复工作不得不一再拖延。
火灾前的巴黎圣母院(图源:pixabay)
好在经过修复团队的努力,五年重建巴黎圣母院这一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终得以完成。
复杂的修复是怎样一步步实现的?这座历经劫难的历史建筑又是如何获得新生的呢?
修复中的巴黎圣母院(图源:巴黎圣母院官网www.notredamedeparis.fr/)
01
现代还是传统?争论一直在发生
巴黎圣母院的抢救工作在火灾后立刻展开,而漫长的修复工程却一波三折:重建方案难以敲定。
最开始,法国总统、文化部部长以及工程总负责人推崇“创造性翻修”的方式,毕竟法国有贝聿铭主持的卢浮宫改造工程珠玉在前。贝聿铭的绝妙之笔,就是入口高21米宽30米的大玻璃金字塔和三个小金字塔,现代风格的玻璃金字塔与文艺复兴风格的老建筑相互映衬,既尊重历史,又充满活力。
贝聿铭设计的卢浮宫金字塔(图源:pixabay)
2019年4月17日,独立出版公司Go Architect在官网上发出了一则巴黎圣母院大教堂设计大赛方案征集通知,这项国际竞标收到了来自56个国家的226个参赛作品,其中有不少激进的方案。
Studio NAB设计了一个绿色环保的“温室屋顶”,在这里,可以举办城市农业和园艺等活动,旨在强调生物多样性、教育、和平包容的意义。
Studio NAB的方案(图源:Studio NAB)
日本著名建筑师坂茂提议在巴黎圣母院大教堂的前院建立一个用二手集装箱、纸管柱和标准的膜屋顶建造的临时小教堂,用于聚会和举办宗教仪式。
坂茂的方案(图源:坂茂建筑事务所)
法国设计师Mathieu Lehanneur提出,与其恢复到从前的样子,不如定格大火时的巴黎圣母院,捕捉灾难的瞬间并将其转化为美丽。
Mathieu Lehanneur的方案(图源:instagram@mathieulehanneur)
呼声最高的方案,是来自康奈尔大学的中国留学生蔡泽宇和李思蓓的“巴黎心跳”。在他们的设计中,新的尖顶由多面镜子构成,可折射出塞纳河畔的城市风光,塔尖的内部是一个“城市万花筒”,该设计延续了巴黎圣母院玫瑰窗的美和逻辑,万花筒的中心是一个漂浮的“时间胶囊”,寓意让巴黎的心跳重新复活。
蔡泽宇和李思蓓的“巴黎心跳”方案(图源:Design Notre Dame)
蔡泽宇和李思蓓的“巴黎心跳”方案(图源:Design Notre Dame)
而巴黎民众大多持保守态度,反对这种颠覆性的设计手法,本来总统马克龙还希望将巴黎圣母院中的彩绘玻璃窗搬到博物馆中,用全新的现代艺术取代原来的设计,结果有十多万人在网上展开了请愿,要求保留原本的艺术设计。
巴黎圣母院的彩绘玻璃(图源:pixabay)
最终,法国参议院出台规定,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必须完全按照被大火摧毁前的原貌进行重建。
火灾前的巴黎圣母院(图源:pixabay)
02
每天近千人参与修复,每根木头都是手工打凿的
巴黎圣母院的修复工程耗时耗力,在整个修复期间,每天有近千人在为巴黎圣母院的修复而工作。修复团队由来自世界各地的工匠组成,包括木匠、石匠、脚手架工、雕塑家、镀金工、玻璃制造商等,专业的技术工人们在修复工作中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火灾发生的当晚,消防员们便与文化部的工作人员一起抢救性撤离了巴黎圣母院中的1300多件可移动艺术品,考古学家也细致记录了每一个碎片的位置,这为后期修复工作提供了基础。
作为修复的第一步,仅仅拆除和加固就花了1年多的时间,接下来,巴黎圣母院才开始正式的重建工作。
修复中的巴黎圣母院(图源:Dezeen)
历史原貌的修复,并不意味着仅仅去模仿原来的外观,而是要还原中世纪的建造工作,尽量采用相同的建筑材料。
重建塔尖、屋顶和梁架结构,需要1000棵橡树,从2021年初开始选择树木并进行砍伐,并在同年底将其运至法国的45家锯木厂进行切割,随后储存、晾干,每一根木头都是手工加工的。
修复中的巴黎圣母院(图源:Archdaily,摄影:Francoi Mori)
顶部框架的拼装过程复杂而精细,工人们先是在工作坊里搭建起整个框架,再将这些构件小心翼翼地拆分开,然后将每一块都安全地运送到修复现场,再次将它们精确地拼合,组装的精确度达到了毫米级别。
修复中的巴黎圣母院(图源:Archdaily,摄影:Manuel Esteban)
巴黎圣母院内艺术品的修复也是一项高度技术化及精细化的工作,需要修复者对艺术品的历史以及创作技法有深度了解,并拥有丰富经验,比如绘画修复,先要用极小口径的注射器将黏合剂注入石膏层,再用凝胶溶解污垢,最后再进行补色。
彩绘玻璃的修复(图源:公众号“ 卷宗Wallpaper”)
在巴黎圣母院的修复的过程中也有一些意外之喜,2022年3月,勘查巴黎圣母院的考古学家们兴奋地发现,在倒塌塔尖的正下方有一口完整的铅制棺材,经检测,它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多亏了这次重建,才发现了它。
修复过程中发现的铅制棺材(图源:“凤凰大视野”《巴黎圣母院重建纪实》节目截图)
在巴黎圣母院修复工作进行的同时,巴黎市同时发起了一项重新开发大教堂周边环境的设计竞赛。比利时景观设计师Bas Smets带领的团队赢得了比赛,项目已经正式启动。巴黎圣母院前方的广场被设计成一个被绿植环绕的开放空间,可凸显圣母院的东立面,周围的树木将为休憩区提供遮荫。
巴黎圣母院周边环境更新效果图(图源:Archdaily)
03
传统工艺与数字技术双管齐下,10亿个数据点助力“重建”巴黎圣母院
传统遗产保护毕竟存在着信息采集不精确、效率低、周期长等问题,还可能会损害到建筑遗产本身,如果能利用数字化技术,那么就可以提高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也能为日后的保护、修复打下基础。
巴黎圣母院是幸运的。
根据《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报道,早在2015年,艺术历史学家安德鲁·塔隆(Andrew Tallon)就曾利用激光扫描圣母院,最终收获了超过10亿个数据点,非常精确地记录下了这一哥特式大教堂的全貌。
根据激光扫描得到的数据,建立的巴黎圣母院的虚拟模型(图源:ANDREW TALLON VASSAR COLLEGE)
修复团队根据安德鲁·塔隆的数据创建了一个3D动态BIM 模型,能够展现出巴黎圣母院的每块石头、每根木材和每枚钢钉的数据,修复团队还利用可视化软件、虚拟现实等技术,创造了一个梦幻般的“虚拟孪生”巴黎圣母院。
网络架构师Livio De Luca的数字数据小组与法国文化部共同创建的虚拟巴黎圣母院(图源:公众号“ ArchiWorld世界之旅”)
游戏《刺客信条:大革命》在制作时,工作人员曾花费超两年时间学习研究巴黎圣母院的构造,并同历史学家一道对巴黎圣母院的外观进行了精确的数字复原,这也成为重要的修复参考资料。
游戏中的巴黎圣母院(游戏《刺客信条:大革命》截图)
尽管现实中的巴黎圣母院已经无法百分百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但被数字化的“巴黎圣母院”仍可以完整地留存在人类世界。
经历了时光雕刻、承载了丰厚历史的世界建筑遗产,在数字技术的支撑下,针对性地传承、借鉴传统技术与工艺,二者合力才是上上之选。
结语
在像巴黎圣母院这样辉煌灿烂的人类文明面前,全人类都是共同体。
相信经过细致严谨的修复,一座完整而更加辉煌的大教堂将重新回归世界的怀抱。
巴黎圣母院的新故事,也将继续书写。
巴黎圣母院内部空间(图源:unspalsh)
参考资料
《巴黎圣母院的涅槃重生:修复技术和理念的挑战》(公众号“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
《巴黎圣母院景观更新!重构与塞纳河关系》(Archdaily)
《巴黎不哭!十亿数据精准扫描,帮卡西莫多重新找回他的玫瑰花窗》(公众号“大数据文摘”)
好书推荐
《图说世界经典艺术流派 哥特式艺术 中世纪之光》
戳图片即可进行购买
《贝聿铭建筑探索》
戳图片即可进行购买
贝聿铭是世界级的建筑大师,他的作品大气庄重、谦虚沉稳,又不乏灵动巧思,在西方现代主义风格中融入了东方式的意境与诗韵。本书凝结了多位专家对贝聿铭职业生涯和作品风格的研究成果,全面收录了海内外有关贝聿铭的相关出版物资料,并加以梳理分析和评论,是一本学习、研究贝聿铭的大成之作。
《中国国家博物馆国际博物馆学译丛 文物保护与修复:材料与方法》
戳图片即可进行购买
本书按文物材质分类介绍,主要包括油画、纸质文物、纺织品与染料、考古木材、化石、石质文物、金属文物及玻璃(包括教堂窗户),是一本结合了传统修复技艺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独具特色的书。
《城市更新景观改造》
戳图片即可进行购买
凤〡凰〡空〡间
设计类出版机构
一直只做一件事
用轻松有趣的方式
让人人都能参与设计
觉得不错,您再分享
微博/抖音/快手/知乎/小红书:凤凰空间
进图书交流群 请私信回复“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