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城市人文纪录片《狂想之城》正在腾讯新闻及腾讯全平台播出,纪录片的主角是建筑师马岩松。
马岩松被誉为新一代建筑师中最重要的声音和代表之一,他所创立的MAD是当今极具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建筑事务所。
纪录片《狂想之城》海报(图源:豆瓣)
《狂想之城》带你探访全球六座极具独特性的城市:巴黎、巴塞罗那、鹿特丹、纽约、斯图加特、洛杉矶。
在片中还能看到特立独行的恩利、设计CCTV大楼的建筑大师雷姆·库哈斯、著名演员陈冲、《漫长的季节》中的实力派演员陈明昊、《流浪地球》导演郭帆、烟花大师蔡国强,光是这个嘉宾阵容就很是让人期待。
纪录片《狂想之城》海报(图源:豆瓣)
在《狂想之城》中,马岩松对城市街头巷尾的建筑故事娓娓道来,还会和朋友们一起探索和体验这些城市的文化、艺术和生活。
(纪录片《狂想之城》截图)
01
历史里尽是胆大的人,这才有了敢于“不同”的城市
《狂想之城》第一集中,马岩松与独立音乐人、Z时代艺术家恩利一起来到了法国巴黎,他们一起探讨了这座城市的先锋者气质。
马岩松认为,“历史里尽是胆大的人”,好的建筑作品需要先成为先锋,再逐渐演化为经典,而巴黎正是这样一个充满创新和变革精神的城市。这些激荡人心的创造力和勇气,成为照亮未来的灯塔。
马岩松和恩利(纪录片《狂想之城》截图)
埃菲尔铁塔这个法国工程的伟大成就,在19世纪时曾遭遇众多巴黎人的声讨,被公众认为是“一根用金属板钉起来的面目可憎的铁柱”。最反对埃菲尔铁塔的,是作家莫泊桑,他天天在埃菲尔铁塔顶上待着,有人问他说,你不是讨厌这座铁塔吗?莫泊桑说,这是巴黎唯一一个看不见埃菲尔铁塔的地方。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埃菲尔铁塔成了巴黎的标志。
埃菲尔铁塔(图源:unsplah)
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巴黎卢浮宫金字塔,在当年也遭到了无数非议,一个突兀的玻璃装置出现在历史建筑面前,想来是很难被公众接受的。
后来,贝聿铭自掏腰包做了一个金字塔模型,想让大家看到玻璃金字塔的存在并不会遮掩卢浮宫原来建筑的光彩,结果大家看了却并不买账。
贝聿铭于1985年在卢浮宫金字塔前(纪录片《狂想之城》截图)
而当卢浮宫金字塔建成之后,人们看见巴黎每日的天空映照在金字塔光滑的表面上,建筑与每天的日色共生,都被深深震撼了。
如今,这座在当年经历了争议的“从卢浮宫中飞出的巨大宝石”,早已融入了巴黎。
卢浮宫金字塔(图源:pixabay)
有过相同遭遇的还有蓬皮杜国家艺术和文化中心,它被认为是“20世纪最异乎寻常、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座城市中心建筑”。
1969年,当时的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提出要建一座“历史里从来没有的东西”,意大利的伦佐·皮亚诺和英国的理查德·罗杰斯的方案脱颖而出,前卫的风格颠覆了人们对现代建筑的认知,整个建筑像一艘由玻璃、钢和彩色管道制成的巨大宇宙飞船。即便是以当下的眼光来看,这座建筑依然显得惊世骇俗。
20世纪70年代时,当理查德·罗杰斯向一位巴黎老妇人说起,自己是蓬皮杜的建筑师之一时,老妇人拿起雨伞就打他。
蓬皮杜国家艺术和文化中心(纪录片《狂想之城》截图)
蓬皮杜国家艺术和文化中心是高技派建筑的代表作,除了外围的28根支撑柱,整个建筑内部没有一根立柱,甚至没有一面墙,在传统建筑中通常被隐藏起来的所有梁、柱、空间桁架、管线、暖通照明设备等,全都被建筑师“翻肠倒肚”地外置,毫不掩饰地直接暴露于建筑体之上。
今天,蓬皮杜国家艺术和文化中心已经成为“巴黎最重要的文化地标之一”和欧洲“访问量最大的建筑”。
蓬皮杜国家艺术和文化中心(图源:Archdaily,摄影:Julien Fromentin)
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传奇建筑师安东尼·高迪是这座城市的“革命者”。
高迪认为,上帝创造的大自然没有僵硬的直线,所以建筑也不该有,他将自己热爱的所有东西,都放进了建筑里。人们称高迪为“上帝的建筑师”,直到今天,高迪的方法仍然具有革命性和颠覆性。
圣家堂内部(纪录片《狂想之城》截图)
高迪设计的充满独特个性和生命张力的建筑遍布巴塞罗那,他用高耸的树木、五彩的蜥蜴和化石骨头的复制品来装饰他的建筑,并将建筑抛物面和其他复杂的几何形状装备到他的建筑中。
米拉之家(图源:unsplash)
古埃尔公园(图源:pixabay)
圣家堂是高迪留给世界最后的遗产,高迪去世时,教堂仅完工了不到四分之一,直到现在这座教堂仍在建设中。高塔和教堂的大部分结构预计将于2026年,高迪逝世的100周年纪念之时完工,装饰工作预计将于2030年或2032年完工。
头顶十二角星的圣家堂(图源:sagradafamilia.org)
02
自由、爱与包容,造就了一座座“狂想之城”
支撑一座城市成为“狂想之城”的,是自由、爱与包容。
城市应该是包容的、共享的、能够制造美好回忆的地方,只有开放、包容、创新的城市氛围,才能成就惊奇独特的建筑设计。
(纪录片《狂想之城》截图)
比如在巴黎,卢浮宫金字塔、蓬皮杜艺术中心、埃菲尔铁塔等,这些具有争议的建筑被设计出来,一度承受大众的批评,但并没有因为批评而消失。
有争议,但又允许这些出格的事情发生,只有这样一些有前瞻性的建筑才会被建成。这便是巴黎这座城市的包容性。
巴黎里沃利街59号,原本属于一个大型金融机构,1999年这里曾被艺术家们占领,后来得到了政府的支持,被改造为艺术家自治管理的艺术社区,社区免费对公众开放,超过一千名艺术家曾驻地于此。
里沃利街59号(纪录片《狂想之城》截图)
每一个艺术家在这里都可以拥有一个独特的角落,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
里沃利街59号(纪录片《狂想之城》截图)
美国洛杉矶也是一座生机勃勃、开放包容的城市,马岩松说,任何它没有的东西,最后就成为它最需要的东西。因为自由开放的城市氛围,这里培养出了诸如弗兰克·盖里、汤姆·梅恩等一批当代先锋建筑师。
洛杉矶(图源:pixabay)
弗兰克·盖里设计的洛杉矶迪斯尼音乐厅,外部由多个不锈钢金属材料的曲面构成,坚固又很飘逸,没有一条直线,闪亮的金属材料反射性强,在一天之内随着日光的变化会呈现不同的色彩,如同一艘驶向音乐殿堂的魔舟。
在音乐厅的设计中,弗兰克·盖里开创性地将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引入建筑领域,采用了用于航空航天工业的CATIA软件处理复杂的曲面和几何形态。这一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使复杂设计成为现实,也极大地推动了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
自由奔放,自成一体,这便是洛杉矶精神。
迪斯尼音乐厅(图源:pixabay)
鹿特丹是荷兰第二大城市,二战期间,德军对这座城市狂轰滥炸,许多建筑物被炸成一片瓦砾,面对一片废墟,鹿特丹秉承开放、包容、创新的态度,让建筑师们在这片土地上实现他们的奇思妙想,如今鹿特丹已经成为全球建筑师的试验场和建筑爱好者的朝圣之地,也是欧洲为数不多的多种文化共存的城市。
鹿特丹美术馆,是出生于鹿特丹的建筑师雷姆·库哈斯最成熟的作品之一,是对于横平竖直墨守成规的传统结构体系的反叛(图源:OMA,摄影:Ossip van Duivenbode)
建于1984年的“方块屋”是一处建筑集合群,由荷兰建筑师皮特·布洛姆基于“居住在城市的屋顶上”的理念操刀设计的,他将传统房屋的立方体结构倾斜45度,然后搭在六角形的塔架上,“方块屋”奇异又前卫,颠覆了传统房屋留给人们的刻板印象,其大胆和非凡的想象力令人赞叹。
方块屋(纪录片《狂想之城》截图)
鹿特丹市集住宅(Markthal Rotterdam)也是一个巨大的拱形菜市场,同时也是结合了居住和购物的一种新的城市建筑类型,这里有由228间公寓塑造的大弧形外立面。
鹿特丹市集住宅(图源:Archdaily,摄影:Daria Scagliola+Stijn Brakkee)
市场内拱印着巨大的壁画,走进这座菜市场,就像走进了一座大型艺术馆。
鹿特丹市集住宅(图源:Archdaily,摄影:Daria Scagliola+Stijn Brakkee)
03
马岩松的“建筑狂想”
马岩松自己,也是一位充满颠覆精神的建筑师,他总是试图用“狂想”创造具有独特性的作品。他认为,如果建筑失去“理想”,失去“生命”,那么它就像一个功能性的机器,冰冷且缺乏意义。理想中的建筑和城市,是有情感、有希望的。
巴黎UNIC公寓是MAD建筑事务所在欧洲建成的首个建筑,也是中国建筑事务所在欧洲建成的首个作品。
UNIC公寓每一块地都有两栋楼,一栋是社会住宅,一栋是商品房,容纳着不同背景与阶层的市民。宽敞的露台、通透的落地窗,模糊了室内外的界限,创造了明亮、鲜活且具有流动性的内部空间。
巴黎UNIC公寓(纪录片《狂想之城》截图)
在UNIC公寓的前期设计阶段,MAD设计团队与当地建筑师、居民和开发商通过工作坊,从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资源共享和能源管理等诸多层面进行探讨,希望公寓是日常的、包容的、亲切的,使居住在其中的“人”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巴黎UNIC公寓(图源:MAD建筑事务所,摄影:存在建筑)
位于洛杉矶的卢卡斯叙事艺术博物馆正在建设中,预计将于2025年建成开放。
该博物馆的建造一波三折,2014年7月马岩松击败雷姆·库哈斯、扎哈·哈迪德等建筑师大师,赢得了设计竞赛,这也是中国建筑师首次赢得海外大型文化地标设计权。2017年,博物馆才最终定址洛杉矶,MAD又拿出了新的方案。
马岩松认为,只要洛杉矶这座城市没有的风格,就是合适的风格,因为这座城市能接受不同的东西。
博物馆建成后,将展出卢卡斯丰富的叙事艺术收藏:多样的电影纪念品,超过一万件与电影相关的艺术作品,如漫画、插画、绘画、摄影、流动影像、雕塑等。
建设中的卢卡斯叙事艺术博物馆(图源:MAD建筑事务所)
在马岩松的设想中,博物馆犹如一艘未来的空中战舰,建筑中部底层的巨大挑空可供行人穿行,仿佛一扇通往未来的大门,屋顶将被打造为一个开阔的景观空间,观众可以登上屋顶露台享受洛杉矶的美景,同时也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感受博物馆建筑。
卢卡斯叙事艺术博物馆效果图(图源:MAD建筑事务所)
鹿特丹Fenix移民博物馆是MAD的另一个项目,这是由一座建于1923年的老仓库改造而成的,设计保留了原来的老厂房。
马岩松和建设中的鹿特丹Fenix移民博物馆(纪录片《狂想之城》截图)
MAD提出的改造与设计方案的焦点是飞升的银色楼梯和海鸟雕塑,两条盘旋上升的银色楼梯如同龙卷风般破土而出,透过玻璃幕墙依稀可见,一座海鸥雕塑轻巧地落在建筑一角,隐喻着移民历史。
马岩松说:“远距离看,我们新增的楼梯和观景平台像一个独立的实体,但当你走到建筑面前,它就像一件雕塑作品一样激发你进入探索的欲望。它标志着Fenix对欧洲移民历史的见证,同时也映射着城市的未来。”
鹿特丹Fenix移民博物馆效果图1(图源:MAD建筑事务所)
鹿特丹Fenix移民博物馆效果图2(图源:MAD建筑事务所)
马岩松的一系列未实现项目,也体现出他的“狂想”。
“浮游之岛”是马岩松在美国上研究生时的作业,当时“9·11”发生,大家都在讨论“9·11”中被炸毁的世贸大楼应该怎么重建。马岩松设计了一个漂浮的建筑,它不是摩天楼,而是一个飘浮在空中的公园,他不想设计传统的纪念碑式的建筑,而想表达一个不竞争、放松、自由的世界。
“浮游之岛”(图源:MAD建筑事务所)
高210米的蒙帕纳斯大厦是巴黎第一高楼,但因为它破坏了“巴黎城市的天际线”,自建成以来就称为“巴黎的伤疤”。马岩松设计了一个“都市蜃楼”的改造方案,做了一个反射,让它消失在背景里,并反射出颠倒的埃菲尔铁塔。这种新的角度也启发人们思考,如何与我们的内心以及周遭的环境相处。
“都市蜃楼”(图源:MAD建筑事务所)
作为一个北京人,马岩松对于2050年的北京有属于自己的畅想:庄严的天安门广场成了一个森林公园,国家大剧院隐藏在一座景山之中,展厅、公园、图书馆等公共空间则在浮游之岛上,这片区域变成市民可以真正利用的公共空间。
北京2050:天安门人民公园(图源:MAD建筑事务所)
结语
截止到本文发稿之时,《狂想之城》已更新到了第三集,不知下一站又将揭晓哪一座“狂想之城”,马工又将和他的朋友发生怎样精神与情感上的碰撞。
对于建筑师来说,最有吸引力的是他们所做的不再局限于某栋建筑,而是成为超越建筑本身的文化的一部分,并永远流传下去。
人们通过精彩的建筑能经历什么,会如何改变自己的想法,这便是这些“狂想之城”存在的意义。
参考资料
纪录片《狂想之城》
《鹿特丹,如何从废城走向叛逆之城》(公众号“一只建筑精”,作者:九十)
《荷兰Fenix移民博物馆:MAD欧洲首个文化项目开始施工》(MAD建筑事务所)
好书推荐
《贝聿铭建筑探索》
👆🏻👆🏻👆🏻戳图片即可购买👆🏻👆🏻👆🏻
贝聿铭是世界级的建筑大师,他的作品大气庄重、谦虚沉稳,又不乏灵动巧思,在西方现代主义风格中融入了东方式的意境与诗韵。本书凝结了多位专家对贝聿铭职业生涯和作品风格的研究成果,全面收录了海内外有关贝聿铭的相关出版物资料,并加以梳理分析和评论,是一本学习、研究贝聿铭的大成之作。
《一本书读懂安东尼·高迪》
👆🏻👆🏻👆🏻戳图片即可购买👆🏻👆🏻👆🏻
《一本书读懂安东尼·高迪》
👆🏻👆🏻👆🏻戳图片即可购买👆🏻👆🏻👆🏻
本书内容涵盖高迪的个人故事、设计理念分析、设计作品赏析,所配图片包括设计草图、平面花纹、立体结构等,读懂安东尼·高迪,这一本书就够了!
《复合城市行为》 (修订版)
👆🏻👆🏻👆🏻戳图片即可购买👆🏻👆🏻👆🏻
凤〡凰〡空〡间
设计类出版机构
一直只做一件事
用轻松有趣的方式
让人人都能参与设计
觉得不错,您再分享
微博/抖音/快手/知乎/小红书:凤凰空间
进图书交流群 请私信回复“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