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底的生长; 随着骨沉积与腭底和鼻底再吸收的发展,上颌骨缝向下的生长; 髁突、下颌升支和下颌体的生长; 两个颌骨的旋转; 牙槽突的生长。
下颌骨的生长改建机制
髁突的生长导致显著的高度及长度的增长;
在下颌支后缘增生新骨,以增加其长度;
在牙槽突的牙龈缘增生新骨,以增加其高度;
在下颌体前部的双侧表面少量增生新骨而增加其宽度。
其中,髁突和升支后缘是下颌骨的主要生长改建部位。
以颅底为参照:下颌骨向下向前生长; 以活体染色视角:下颌体和颏部几乎没有变化,而下颌支生长和髁突生长活跃。
2、后前面高比(Index Post/Ant)的重要性
后前面高比偏大:后前面高比>66%(61%-80%),逆时针生长型,水平生长型,短面型,促使颏部向前生长。
后前面高比适中:后前面高比61%-64%,平均生长型,不会发生顺时针旋转或者逆时针旋转。但受肌肉力量的影响而发生不同的变化。 后前面高比偏小:后前面高比<59%(54%-58%),顺时针生长型,垂直生长型,长面型,下颌后缩,颏联合向下移位,大部分下颌平面角陡。
3、上下颌磨牙萌出量的重要性
牙齿建合后,其萌出的量与下颌升支垂直生长量一致。垂直生长增加了上下颌骨之间的距离,而上下颌牙列正常将平分这一距离。 磨牙高度不仅影响着颏点的垂直向位置,而且通过其近远中向位置,也很大程度上控制着下颌旋转的角度。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垂直向异常会导致近远中向不调,以及为什么在临床上正畸医师应该在治疗过程中认真控制垂直向的变化。
总结与讨论
正畸医生需要认识到垂直向生长与前后向生长在面型和咬合中的重要性。尽管颅面复合体的生长并非仅限于垂直和前后方向,但将其简化理解有助于深入分析。 垂直向生长试图将下颌骨前突点向下移动,而前后向生长则试图将其向前移动,这种相互作用从生命早期开始,直至生长完成。这两种生长方向的相互作用导致了下颌后缩和前突的面部类型。 垂直向生长和前后向生长可被视为相互竞争或同盟的力量,在生长发育和正畸治疗的过程中争夺或共同参与下颌骨颏前点(pogonion)的控制权。 临床矫治引发的髁突软骨的生长变化可能会被升支等量而相反的生长变化抵消。因此可以得出,下颌矫形必须改变影响升支、髁突以及牙槽骨的生长信号,从而达到最佳疗效。 正畸医生一般认为下颌对矫形力的反应比上颌难预测。不只是髁突,整个下颌升支也直接参与了改建过程。临床施加的力必须同时克服“髁突和下颌升支的生长”以及强大的咀嚼肌系统这一重要的限制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