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 高角型的颅面形态、生长型、病因和干预时机(上)

2024-09-23 21:29   湖南  

      高角伴下颌后缩的病例是正畸治疗最复杂的病例类型之一。据统计『1998』,高角伴下颌后缩的发病率约为3.5%,安氏II类错颌畸形的患者中,有约50%表现为高角伴下颌后缩安氏II类磨牙关系的儿童与I类相比,具有更大的高角倾向这类患者的面部美学和功能问题显著,表现为下颌高度增加、面部轮廓过于凸出以及咀嚼肌力和咬合力较弱。
高角型的颅面形态学特征
与I类均角群体相比,高角伴下颌后缩个体表现出典型的颅面形态学差异。
1、上颌骨:研究表明,高角个体与正常个体相比。上颌前部和后部高度无统计学差异。在高角开(牙合)群体中,上颌骨长度和SNA角偏小。高角群体的前部和后部上颌牙槽骨高度均增加,提示,高角群体与正常群体相比,主要体现在上颌牙槽骨的差异,而非上颌基骨差异
2、下颌骨:高角个体与正常个体相比,前面高更高,后面高无统计学差异,但高角群体升支长度偏短。下颌角角度偏大,下颌平面角偏陡。下颌前部牙槽高度无增加,后部牙槽高度偏高
3、横向宽度:上颌骨和下颌骨的横向生长与垂直向生长紧密相关,高角下颌后缩个体的横向宽度也受到影响。在II类1分类群体中,上牙弓和下牙弓的磨牙宽度往往低于正常群体,并且在牙列发育的初期已经存在差异。高角患者的横向宽度也更窄
4、皮质骨:高角型个体与低角型相比,下颌正中联合位置较高且较薄,上颌和下颌的皮质骨也较薄。这些差异可能会影响牙齿矫正、颌面手术以及整体的口腔健康。
5、咀嚼肌与均角和低角的群体相比,高角个体的咀嚼肌较小,咀嚼肌力较弱(见下图)。高角表型个体的咀嚼肌力与咬合接触,咬合支持和咀嚼行为呈正相关。颌骨关系在垂直向对咀嚼力的影响比矢状向更显著。

高角型与下颌后缩之间的关系
Schudy 是最早强调垂直向生长会影响下颌矢状向位置的重要性的人之一。研究表明,在生长过程中,颌骨的矢状向与垂直向变化之间存在相关性,下颌的旋转在确定矢状向和垂直向关系至关重要。为了理解旋转,有必要区分下颌平面的旋转和下颌骨的实际旋转(见下图)。
A. 下颌相对于颅底的表观旋转:表观旋转是指观察到的下颌骨相对于颅底的旋转运动,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牙齿和颌骨的生长或移动。
B. 基于下颌骨重叠的角形重塑:角形重塑是指通过比较不同时间点的下颌骨影像,分析下颌骨相对于颅底的角形变化,这通常涉及对下颌骨的某些部位进行重叠比较,以观察其形态的变化。
C. 下颌相对于颅底的真实旋转:真实旋转是指下颌特定的种植体参照相对于颅底的旋转。这种测量方式更加精确。
未经治疗儿童及青少年的下颌通常以每年0.4°~1.3°的速度发生逆旋生长。高角患者的真性逆旋明显低于低角患者23%~43%。真性下颌旋转是决定颏部位置最重要的因素。由于颏部几乎不会发生改建,因此只有三种方式能解释未经治疗群体的颏部矢状向变化,即:髁突生长,关节窝的改变以及下颌的真性旋转。

上图中的两名患者分别展示了不同的下颌骨生长模式。

后旋患者(A)髁突生长了大约3-4mm,关节窝位置无变化,颏部无改建重塑,理论上应使颏部前移3-4mm,但实际颏部的矢状向位置未发生变化,这表明发生了真性顺旋。

前旋患者(B)髁突生长了大约3-4mm,关节窝后移约mm,这本应导致颏部前移3-4毫米,但实际颏部 前移了4-5毫米,这表明发生了真性逆旋。

这充分说明颌骨生长和旋转对下巴位置的影响可能相互抵消,导致观察到的颏部位置变化与预期不一致。

干预治疗的时机和稳定性

下颌后缩在早期不易辨别和预判,在14-16岁被诊断为下颌后缩的青少年,在6-7岁时仅表现出有限的颅面形态学差异。而大多数高角患者的生长模式在早期就已经建立

下图描述了两组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一组是离散生长型(hyperdivegent,上排),另一组是正常型(下排)。通过比较6岁与9岁(A和D)、6岁与12岁(B和E)、以及6岁与15岁(C和F)之间的颅底重叠图像,展示了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生长变化。

离散生长型儿童的颅底和面部结构生长方式与正常儿童不同,这可能影响牙齿排列、颌骨发育以及面部外观。
1、离散生长型和聚合生长型个体在6岁时已经确立了垂直向上的差异。而被针对为下颌后缩型的青少年在6-7岁时颅面形态学差异不显著。
2、大多数15岁具有较高下颌平面角的个体,在6至15岁期间也表现出较高的下颌平面角
3、Bishara和Jakobsen的研究显示,5岁时被分类为长脸型的个体,到25岁时仍有82%保持长脸型。大多数6岁离散生长型型儿童在15岁时表现为高角型,其中25%随时间恶化。6岁高角人群中的大多数(64%)在15岁时仍为高角。
4、高角型个体的颌骨关系不会随时间改善。他们的下颌平面角在6至15岁之间仅减小了0.3°,而均角和低角受试者分别减小了2.5°和4.0°。高角受试者的SNB角度仅增加0.2°,而均角和低角受试者分别为1.2°和1.4°。
5. 大约75%的10岁儿童,无论被分类为高角型、均角型还是低角型,都能保持其分类至15岁。
6、下颌高度在深覆合开合患者之间的差异在4岁时就已经非常显著。
这强调了早期诊断和干预在正畸治疗中的重要性,因为生长模式一旦确定,改变起来可能非常困难。



To be continued......

‍‍

甘骏捷OrthoClub
甘骏捷医师团队,正畸文献传递、临床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