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在《HBR Live:商业未来》与哈佛商业评论英文版总编辑殷阿笛(Adi Ignatius)对谈。
在最近这场备受瞩目的国际深度对谈中,李彦宏谈及AI发展趋势、AI泡沫、中国AI发展特色等热点话题。
AI泡沫现象及其背后
李彦宏指出,AI领域,尤其是生成式AI和大模型技术,在过去18个月经历了爆炸性增长,吸引了大量资本和企业关注。这种快速增长带来了显著的技术突破,同时也引发了市场对AI泡沫的担忧。在过去一年中,国内市场的“百模大战”便是这种现象的集中体现,模型数量激增,但许多并未在实际应用中得到充分利用,缺乏真实的市场需求和支持。
李彦宏认为,这种泡沫的出现几乎不可避免,正如历史上多次技术浪潮所示,新技术初期的兴奋过后往往伴随着泡沫的出现。他指出,在任何新技术的兴起初期,市场情绪往往会被推至极高的预期,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伪创新将会被清洗掉。
泡沫过后的行业洗牌与创新
李彦宏预测,泡沫破裂后,市场中99%的伪创新将被淘汰,只有1%的企业能够脱颖而出,继续成长并为社会创造巨大价值。这一过程将促使企业更加关注技术的商业化落地,推动AI技术与实际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
他以历史为鉴,指出20世纪90年代的互联网泡沫和移动互联网初期的淘汰赛,最终都留下了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企业。AI行业也将遵循类似的轨迹发展,经历从狂热走向理性的转折点。李彦宏强调,泡沫的终结并不意味着行业的失败,反而会为AI行业的未来奠定更加稳固的基础。
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结合
李彦宏强调,AI行业的未来竞争力在于技术与市场需求的深度结合。他指出,尽管市场上存在大量基础大模型,但最终成功的关键在于产品与市场的契合度(PMF)。百度自身便是这一理念的实践者,通过大模型重构产品,显著提高了用户体验并展示了生成式AI的商业潜力。
具体而言,百度正在投入大量资源,基于大模型去重构和重建每一款产品。例如,通过不断优化,搜索结果中有18%的内容已由AI生成,大幅提升了用户体验。此外,百度文库从一款查找专业文件的应用被重构为一款可以根据简单描述创建多种格式文档的工具。在直播领域,数字人和文心一言技术的应用,实现了自动化脚本生成和实时直播,显著提升了效率和用户体验。
未来展望与技术普及
李彦宏对AI的未来充满信心,他预测未来5-10年内,每个人都将具备类似程序员的能力,通过自然语言与技术互动。这种变革将极大提升生产力,并推动技术与应用的进一步融合。
他总结道,AI泡沫的出现是技术发展的常态,也是行业成熟的必要阶段。泡沫过后,市场将更加理性,真正的创新将脱颖而出。企业要想在这场竞争中取胜,不仅需要技术上的突破,更需要找到市场需求与技术应用的最佳契合点。
对谈精彩摘编如下
过去18个月,大模型领域最大变化是回答的准确性
Adi Ignatius:去年,百度推出了类似ChatGPT的产品文心一言,目前已积累超过3亿用户。文心一言推出至今,你产生了哪些思考?
李彦宏:过去18个月到20个月的时间里,大模型领域最显著的变化,是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当人们刚开始了解ChatGPT或者文心一言时,他们最大的担忧是模型的幻觉,他们无法相信AI给出的答案;在过去18个月中,这个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今天,当你与一个基于先进模型的聊天机器人交流时,你基本可以相信它给出的答案。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
假设,我需要在旅行时预订一家能提供超过25米游泳池的酒店,这些信息很难在酒店官网上找到。但我可以询问文心一言,它可以给出确切的答案。这是一个巨大的差异,可能是过去一年半中,大语言模型发生的最大变化。
泡沫不可避免,但有1%的AI企业将脱颖而出创造巨大价值。
Adi Ignatius:在人工智能应用上,现在好像还没出现人们预期中的那么多应用产品。你觉得我们是否处于人工智能的泡沫中?这项技术的发展轨迹是什么?
李彦宏:就像历史上许多次技术浪潮一样,在度过最初的兴奋阶段之后,泡沫不可避免。然后,当这项技术没有达到最初兴奋阶段的高期望时,人们会感到失望。我们经历过很多次类似的情况,比如90年代互联网迅速发展时的巨大泡沫,在2000年3月,这个泡沫破裂了。在移动互联网时期,类似情形再次发生。
生成式AI的时代,我们也会经历这一过程,泡沫过后,那些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伪创新将会被清洗掉,在这之后,有1%的企业将脱颖而出,继续成长,为社会创造巨大价值。现在,我们只是在经历这个阶段,这个行业比去年更冷静,也更健康。
技术革命会替代最辛苦的工作,产生更舒适的工作
Adi Ignatius:你认为人工智能,或者说生成式人工智能会大规模取代人类吗?如果是这样,我们应该做好哪些准备?
李彦宏:很多人会将生成式AI革命类比于工业革命。回顾工业革命,也出现过类似情形,很多旧的工作岗位被替代,但创造出更多新的机会。每次创新和技术革命发生时,被替代的都是最辛苦、最艰难、对人们来说不是那么愉快的工作。但技术所创造的新工作,是更舒适、更体面、压力更小的工作。我很乐观地认为,这一轮生成式人工智能,也会出现同样的情景。
另一点我想说的是,替代旧工作、创造新工作,不是一夜之间就会发生的。这将需要10年、20年,甚至是30年才会逐步实现,人类会有时间为此做好准备。
在AI发展上,中国市场更关注产品与市场的契合
Adi Ignatius:你认为在生成式AI的发展道路上,中国与全球其他国家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吗?
李彦宏:我的确看到了一些差异。最明显的区别是,中国更注重应用驱动。尽管中国市场上有数百种基础大模型,但人们更关心产品与市场的契合度(PMF),我们更关心哪些应用将从大模型中获益,许多初创公司都在研究如何运用大模型能力。
比如百度,我们正在投入大量资源,基于大模型去重构和重建每一款产品。现在,已经可以看到巨大变化,比如最重要的搜索上,已经有18%的搜索结果由AI生成;还有一款创新的AI应用百度文库,它原本是人们用来查找教育等专业文件的应用,但经过重构后,用户只要简单描述他们的想法,就可以在这里创建PPT、Word等50多种格式的文档。
还有直播,这是一个需要真人全职去提供服务的工作,而现在,我们可以创造数字人来进行实时直播购物,用文心一言来生成直播的脚本。数字人看起来非常真实,数字人还可以在直播中与观众互动,回答相关问题。这些才刚刚开始,借助生成式AI的力量,很多产品和应用都会变得更好、更节省成本。我们正在为中国数以万计的客户提供服务。
未来10年,人人都将拥有程序员的能力
Adi Ignatius:你认为10-15年之后的世界会是什么样?我们与技术的互动将会变成什么样?
李彦宏:这是令人兴奋的一点。我认为,生成式AI具有颠覆性,它将让每个人都具备程序员的能力。未来5-10年,每个会说自然语言的人,无论是说英文还是中文,都能具备程序员的能力。
你可以想象,拥有这种能力,能让我们拥有多么大的生产力。我上大学时,还在学习汇编语言,但现在早就没人使用了,人们都在用Python或者C++。再过5年、10年之后,没有人会再使用Python或C++了,他们用英文或中文就能做想做的事。可以想见,10年后,世界将完全不同。
素材来源:数据观
—- END -—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