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松货币刺激资产泡沫,放松财政刺激经济增长。
只有经济上去了,资产泡沫才会慢慢填实,否则不过又是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让众多后来者付出惨痛代价。
现在,货币政策已经火力全开,资金能否渗透到实体经济,关键还得看财政如何刺激。
对于财政刺激,大家的建议都不太“保守”。
比如,刘世锦建议搞10万亿刺激计划;滕泰认为10万亿不够,得15万亿;李迅雷建议每年5万亿,连搞10年,一共50万亿;刘煜辉建议每年经济的5%刺激,连搞5年,每年约5-6万亿等等。
虽然具体的财政刺激计划还没有出台,但是可以预计这个规模不会小,因为规模小对经济刺激作用不大。
我们这个经济体制,搞钱不难,花钱也不难,难的是如何有效的花钱。
所有财政刺激,资金来源都是,发债。主要就是,ZY政府加杠杆,无论是MMT还是QE还是其他方式都一样。
(详情参考之前文章《拯救经济,还有一个终极大招,药到病除?》)
我们之前文章讲了,只解决融资(找钱)问题意义不大,拉动经济增长,关键还得看投资(花钱)。
很明显,政府花钱,且如此巨量资金(动辄10万亿,几十万亿),指向哪里,哪里火热;指向谁,谁立马财富大翻身。
所以,大家也应该看清楚了,这本质上是一次社会财富大分配。比如,现在拉股市,就是给大家发钱,如果你不炒股,那么你就得不到这笔钱。
那么政府该如何花钱,才能既公平又有效呢?
我们先看经济学家们的一些建议:
一、政府完全主导花钱,方向是:改善民生
刘世锦认为:这次重点是补上基本公共服务的短板。
一是,大力度提升以进城农民工为主的新市民在保障性住房、教育、医疗、社保、养老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短期重点是由政府收购滞销的住房,转为保障性住房,向新市民提供。
二是,加快都市圈范围内中小城镇建设,带动中国的第二轮城市化浪潮,形成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基础的高质量可持续现代化城市体系。
其主要逻辑是:以往我们重视生产的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忽视了消费特别是服务消费的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而这一条应该是我们现阶段扩大消费需要高度重视的一个底层逻辑。
一句话概括:老百姓不消费或者没有消费能力,那么国家替老百姓消费。
二、全方位花钱,支持居民、中小企业、房地产等等
刘煜辉的建议如下:
1、未来三年减免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五险一金”;
2、支持地方政府债务显性化,建立预算约束,显著降低债务滚动的成本;
3、建立房地产国家收储基金,支持地方将存量商品房转化为公用事业资产(人才房、公租房、康养资产、奖励生育资产……);
4、建立激励国家生养育基金,全面补贴年轻家庭生养育孩子的成本;
5、补充证券市场稳定基金,在市场下行时,通过及时的入市行动,供应充足的资本,购入核心资产,形成证券市场的核心资产底部不断抬升的长期趋势
6、、把过往政府项目拖欠供应商的工程款都还掉,避免企业面螺旋式收缩;
7、维持住地方政府的正常事权运转,减少公共服务部门的工资拖欠,减少税收和非税征收对经济的收缩效应;
8、补贴公用事业服务商的正常运转,避免水电气交等涨价,对居民消费端的螺旋挤出。
一句话总结:楼市该救还得救,老百姓该呵护还得呵护,中小企业该减负还得减,经济运行的摩擦成本(如政府对供应商欠款、非税征收等等)也要降低等等。
三、向居民发现金补贴或消费券
这是滕泰的建议,跟我们的观点一致,也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实践。
先看一个例子:2020年,我们面对疫情,政策选择是重生产、扩大投资,当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达90%,但是消费贡献为负。
效果大家都看到了,虽然短期投资拉动了内需,但过一两年后这些投资就形成新增供给,形成了更严重的供给过剩。
特定的企业是赚了一笔快钱,但是广大老百姓却失去了消费能力。
欧美日,他们的政府是怎么花钱的呢?直接给老百姓巨量的资金补贴。
根据统计,在超过 5 万亿美元的疫情救助计划中,家庭部门获得了其中的1.8 万亿美元,占比超过三分之一;企业获得1.7 万亿美元,占比也为三分之一。其他的救助计划则被重点用在医疗以及受疫情影响较重的行业,比如说交通运输。
看见没,美国搞MMT弄到的钱,补贴给美国老百姓的钱占了1/3,补贴给美国企业的钱占了1/3,剩下的才去搞基建等等。
日本搞到手的钱,也差不多这样,钱几乎全补贴给老百姓了。
79万亿财政支出中,22.1万亿用来补贴受卫生事件影响的中小商家,29.1万亿补贴给电费、燃气费、油价等等,19.8万亿补贴给18岁以下的儿童等等。
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崛起,就业市场一片火热,从资金流动的角度就是:
央行的钱—日本政府—日本消费者和部分中小商家(避免它们破产)—消费者通过消费把钱流向日本企业。
通过这个资金循环,美国和日本经济才崛起了。
因此,如果我们也大规模地转移给老百姓,然后让老百姓通过消费,再把钱转移给企业,那么我们的经济也会重新崛起。
最后,大家觉得,这动辄10万亿、15万亿、50万亿的天量资金,该怎么花呢?
欢迎加个人微信cjshicha(财经时差)交流,点击下面关注我们备用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