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车把欧美豪车价格打下来了?一条崛起之路!

文摘   社会   2024-06-29 08:00   广东  

直面变化,经略未来!6月28日,深圳卫视全媒体财经观察节目《直财经》正式首播上线,在深圳和您一起用经济思维看世界,解读最新财经资讯、洞悉前沿经济趋势。

首期系列节目,我们一起来关注【中国新能源汽车启示录】,第一篇聚焦《崛起之路:从被看不起到争气》。




欧美相继对中国新能源车“动手”,打不过就“加税”?

昔日被欧美巨头轻视的中国汽车,这些年来究竟发生了什么?

日前,据悉欧盟拟微调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的关税税率。此前6月12日,欧盟宣布,拟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最高达38.1%的额外关税。

更早些时候,美国就已经率先将中国电动汽车的关税从25%,提高到了100%。

欧美轮番下手,这些动作本身足以证明:面对中国造车势力的强势崛起,欧美不仅失去了反超的信心,而且准备依靠关税来守护本土市场了!

不仅如此,大家有没有发现,最近欧美BBA等品牌车降价了。或许有的人还不承认中国新能源车的崛起,依旧选择入手欧美豪车,但不得不说,正是中国汽车的卷,把欧美豪车的价格打下来了!

中国汽车为何能靠新能源强势崛起?从被看不起到争气,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逆袭“爽文”


今年6月,CNBC美国消费者网专门做了一期节目,分析《为什么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关税可能行不通》。


“我称它为哥斯拉般的巨无霸,世界从未见过如此规模的汽车工业!这是一个巨型的工业机器,并且才刚刚起步。”

专做亚洲市场汽车咨询的Dunne Insights首席执行官迈克尔·邓恩在节目中这样评价中国汽车工业。

就像CNBC说的,在1980年代初期,中国汽车工业几乎不存在。而如今,中国生产的汽车,足以供应全世界一半的量!

2023年我国出口522.1万辆,同比增加57.4%,首次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将隔壁的日本,一把拉下稳坐7年的“销冠”宝座。


其中,新能源车功不可没,我国每出口3辆汽车,就有1辆是电动载人汽车。

这边,中国新能源车高歌猛进,那边,欧美则开始“保护”扶持本国产业了。

在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看来,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逆袭“爽文”,其实是多年的崛起之路、试错之路,也是一次高瞻远瞩的战略奔袭。

“中国汽车从过去的学习模仿,到逐步的自主开发,再到如今形成了在新能源车、传统车全面发展的态势,叠加消费市场、智能化等因素,综合形成了中国汽车的独特优势。”崔东树说。

在这试错之路中,就有个迫不得已的选择——以市场换技术!

以市场换技术 换来了吗?


1956年7月13日,我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在长春下线,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


然而,此后一段时间,受限于汽车工业基础薄弱,虽然我国也有自主生产的红旗牌、上海牌汽车,但仅有的产能,只优先用在公务或者外事接待。

也就是说,当时的中国汽车长时间处于只有卡车、没有轿车,只有公车、没有私车的局面,更谈不上什么汽车经济。


而另一边的美国,早在1908年,就推出了第一款流水线生产的福特T型车,以其260美元的价格,引发了消费狂潮,美国也自此成为了“车轮上的国度”。

直到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带来了市场经济,也为中国汽车吹来了春风,“以市场换技术”、“合资经营”,是当时中国汽车选择的路径。

合资经营带来的不仅仅是产能的爆发,更是整个思维方式的转变。


崔东树认为,“以市场换技术”在初期为中国汽车搭建了初步的产业体系,“中国的策略是大力发展合资企业例如上汽大众这样的,再将产业链本土化,稳步发展。”

“但是这里头还有一个核心问题,市场换来了我们的产业链,但没换来我们的强大的自主学习跟设计能力。”

为何“以市场换技术”,却没换到技术呢?

在当时,外国车企在中国的造车选择了CKD(Completely Knock Down)模式,也就是以散件进入国内,再进行组装。

这种模式,我国无法对车型进行自主创新和改进,也无法带动设计、生产、销售等整个汽车生态的发展。

这种受制于人的模式,必须改变!

21世纪初,中国加入WTO,经济飞速腾飞,汽车市场是一片大蓝海,也迎来一批敢于“吃螃蟹”的民营企业。


吉利的李书福,在2001年正式获得国家轿车产品“准生证”,成为中国首家获得轿车生产资格的民营企业。

比亚迪的王传福,在2003年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正式进军整车制造领域。

这些民营汽车明确了自主研发的路子,也为中国汽车经济崛起带来了第一桶金。然而,汽车核心的三大件,底盘、发动机和变速箱,始终受限于外国技术封锁。

但是,西方万万没想到,正是技术革命,新能源车的爆发,给了中国汽车弯道超车的机会。

弯道超车


2012年,国务院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将新能源汽车发展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


在政策的东风下,车企们顺势而为,大力研发新能源汽车以及配套产业,培养了一大批零部件配套厂商,为国产汽车崛起提供了土壤。

据崔东树介绍,新能源汽车的“三大件”——电池、电机、电控,有些是与消费电子产业通用的技术产品。

“中国许多优秀的零部件企业,电池企业、芯片企业、智能化企业等都能给汽车产业给予赋能,带来很好的发展机会。”

例如在2023年全球前十大动力电池企业中,我国就占了6家。

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中创新航、欣旺达动力这六家企业市占率之和达到了63.5%。


而那些传统的汽车大国如欧美日韩,尽管汽车转型的“口号”喊得很响亮,却并未采取行动。“在转型过程中,他们还是会涉及到保守的传统利益牵扯,所以不如中国在产业转型中做得比较坚决。”崔东树认为。

另一个极为关键的,就是“技术上的话语权”,中国新能源车掌握了核心技术,就以比亚迪来说,研发累计上千亿,用技术创新打造了属于自己的“技术鱼池”,形成自己的全产业链,自主可控。

今年3月25日,比亚迪再次刷新纪录,成为全球首家达成第7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的汽车品牌。



回顾过去,我国汽车工业起步较晚,一直扮演的是跟随与陪跑的角色。时过境迁,如今的中国车企,已经成长为全球汽车产业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不仅是汽车,各行各业要发展,必须敢打敢拼,才能不受制于人!就像国产盾构机的技术突破,还有中国高铁等各种大国重器的制造实力,都进一步坚定了我们自主创新、自力更生的决心。

曾经,我们探索“以市场换技术”,如今,我们开始“用技术抢市场”。国产车蓬勃发展走向海外,甚至开始对外技术输出,掌握新能源时代的话语权。

下一篇,我们将聊聊,中国新能源汽车,走出了一条怎样的技术自主创新之路,以及在互联网流量中,造车新时代的“大玩家”们。

主笔 | 李天南 兰薇
编辑 | 兰薇
剪辑 | 陈泽群 陈懿芳 肖君 刘美佳



THE END


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下方继续阅读










直财经
深圳卫视《直财经》全媒体财经观察IP,聚焦全球财经热点,解读最新经济趋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