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国内外的几大知名车展,中国车企展台前人山人海、风头尽显。
浓眉大眼的老外们,也有化身拿着“皮尺仙人”的一天——拿着尺子近距离测量中国车、趴在地上看底盘!
不得不说,中国汽车这几年确实火了。
曾经,我们用市场换技术,现在,我们用技术抢市场!中国新能源车技术怎么牛起来的?未来又该怎么走?
比亚迪的逆袭
2008年,比亚迪首款电动汽车在深圳上市,率先实现新能源汽车商业化。
实际上,做电池起家的比亚迪在2003年宣布造车开始,就有了造电车的雄心,不仅扩大汽车业务规模,还投身于电池、电控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工作。
同样在2003年,致力于研发电动汽车和清洁能源的特斯拉,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成立了。也是在比亚迪首款电动汽车上市的2008年,特斯拉发布首款新能源车型,走的是纯电动路线,推出超跑Roadster。
(左:特斯拉Roadster,右:比亚迪F3DM)
“土土”的迪子,自然是不受打“高端牌”的特斯拉待见。
2011年马斯克接受彭博社采访时,主持人提到比亚迪是特斯拉的竞争对手,马斯克在镜头前忍不住大笑了起来,并不把比亚迪视为竞争对手。
在那个燃油车轰鸣的年代,国际上新能源汽车,都是绝对的“新鲜事物”,国内更是受众寥寥、争议颇多。
然而,“船夫哥”力排众议咬着牙也要继续往前走,王传福多年隐忍、坚持,潜心专攻技术,一度有11年的研发投入超过当年净利润,甚至是净利润的3-4倍,可见决心之大。
技术研发是科技自立自强的“新长征”。终于,比亚迪打造的“技术鱼池”,在新能源汽车时代,全面爆发。2023年,比亚迪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最大电动汽车制造商。
这一幕,恐怕是12年前的马斯克怎么也没想到的。去年5月,他在个人社交平台,亲自回应了之前对于比亚迪“嘲笑”的视频。他说,“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他们的新车现在竞争力很强”。
从“嘲笑”到认可,中国车这一步走得不容易。
“技术鱼池”:哆啦A梦的口袋
比亚迪的“技术鱼池”里,DM技术、刀片电池、e平台3.0和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易四方及云辇等等颠覆性的技术,覆盖了新能源汽车的“三大件”电池、电机、电控,以及全产业链。
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财税贸易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韦福雷看来,比亚迪的“技术鱼池”,是比亚迪创新的一个形象的比喻。
“可以说比亚迪是一个养鱼高手。如果形象地来说的话,就像哆啦A梦当中蓝胖子需要的时候,口袋里就可以随时掏出来需要的东西。”韦福雷说。
具体来看比亚迪这“技术鱼池”的一条“鱼”——DM插电混动技术。
在比亚迪2008年生产的F3DM中,用的就是第一代DM技术。这一技术2013、2018年、2021年三度升级。
今年5月28日,比亚迪第五代DM技术正式发布。全球汽车最低油耗记录被刷新,中国插混技术再出“王炸”。
发动机热效率最高46.06%、百公里亏电油耗最低2.9L,特别是综合续航 2100 公里,直接针对消费者“没电趴窝”的焦虑,将极大地推动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接受程度。
业界分析认为,如果说比亚迪上一代DM技术曾被市场视为“燃油车颠覆者”,那么第五代DM技术,则被视为“燃油车终结者”。
(应用第五代DM技术的两款新车型——秦PLUS DM-i和海豹06DM-i)
瑞银中国汽车行业研究主管巩旻表示,“不管在纯电动还是在插电混路径上,中国和西方传统从燃油车转型的技术都不大一样。西方车企更像是在燃油车的基础上面做加法转型成插电混,但我们则是从纯电动出发做整改。”
巩旻也提到,“通过系统集成、供应链的垂直整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成本优势较大,制造业整体效率相对于西方的传统车企在40%以上。”
的确,汽车的数万个零部件涉及冶金、石化、化工、机械、电子等众多行业,每一个领域都需要有更多“养鱼高手”,来死磕核心技术,才能打造出有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生态。
生态与未来
对于新能源汽车,有观点认为,多元化的技术发展路线,必将成为未来汽车产业发展主要方向。
韦福雷表示,新能源汽车不等于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还包括了氢燃料电池汽车、氢能汽车、甲醇汽车等,我们正在探索多元化的路径。这个体系会有足够大的市场,只要技术成本能够满足我们的市场需求,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都会有未来发展的空间。”
面对市场越来越多样的需求,要建立不断创新的技术生态,并不是靠一家企业就能开干。
我们来看宁德时代,作为全球动力电池龙头,除了自己研发电池,宁德时代还拉着大伙一起干,提出了一个叫“LRS”(Licence Royalty Service)的模式,通俗点来说呢,就是帮助主机厂乃至电池厂商快速建成电池工厂。
例如,理想、小米都和宁德时代合作研发电池,这些车企在发布会上也都特别提到了宁德时代。
这套模式还成功出海,在福特汽车和宁德时代的合作中,福特出钱、宁德时代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持。这不就是当下中国企业开始“反向输出”技术的典型例子么?
近年来,还有诸如大众入股小鹏汽车、Stellantis集团入股零跑汽车等等。
未来,新能源车的技术生态,必然是在全球合作与竞争中不断革新、要接受全球市场的检验。
当下,面对人工智能技术、云计算技术、机器人技术,中国新能源车的使命远远没有结束,还有更痛快的仗要打,更大的难关要闯,对手依然很强。但是我们也在变强。
下一篇,我们就来聊聊,中国新能源车,除了比亚迪等传统车企之外,哪些新势力车企正强势入局,正成为强者“大玩家”。
THE END
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下方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