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月儿”

生活   2022-03-25 09:37  

坊子大地文化积淀深厚,民俗众多多。比较热闹的民俗活动,除了庆祝春节、元宵节赏灯、清明节扫墓、重阳登高、腊八吃粥等外,还有很多颇具地方特色的活动,比如“赶山”、玩“月儿”。

“赶山”的民俗全国各地都有,并不稀奇。“山”乃山会之意,就是某一个大集市始创之纪念日,像一个人的诞辰。每年这一日到来,四邻八乡的人都来赶集,集市规模空前。

黄旗堡赶山和别处似乎不同。赶山这一天,赶集是一个次要事情,来集市所在的村庄走亲访友倒是重头戏。所以,每逢黄旗堡山会,中小学生放假便成为一个惯例。集上人山人海,各种物品琳琅满目;街上行人不绝如缕;各家各户高朋满座,猜拳行令之声不绝于耳,其热闹程度,毫不逊于端午中秋。

好归好,只是文化的底蕴稍微浅了一些,比坊子的“月儿”则弗如远甚。


“月儿”是八月十五中秋赏月时自制的一种食品。风俗流传地区,大概仅限于潍坊地区,其他地方少有听说。电视广播,更鲜有提及。

制作以面粉为材质,形似月饼,但并无馅料,却在面饼之上饰以五颜六色的花朵,十分精致。

来坊子以前并未见过,打听本地人方才知道,这东西叫“月儿”,说“月”的时候舌尖要稍稍上挑。盖因纪念八月十五嫦娥奔月而得名。潍坊寒亭人盛传,嫦娥奔月在寒亭,曾在寒亭云台山上(高庙)占月、赏月。这似乎能够揭示,“月儿”广泛流传于潍坊一带的原因了。

我的同事姜老师,是本地人,小时候就曾玩过。她谈起月儿,依然津津乐道。她说,坊子这个地方的“月儿”是专为小孩子做的,既能吃,也能玩,制作者大多是奶奶或姥姥。

中秋前夕,凡是家里有小孙子小外甥的奶奶和老姥姥们就开始精心准备:枣必须是小枣,乐陵小枣为最佳,没有的或者拮据之家就用酸枣代替了。面一定要用“头面”,面发的恰到好处才行。和面要软硬适中,软了做出的月儿趴在那里软塌塌没精神,硬了做出的月儿支愣在那里呆呆的这样做出来的月才又精细又白嫩才更为光亮。


中秋之夜,天才刚擦黑,各家有月的小孩子就急不可耐的捧着月儿,簇拥着一群人从家中窜出来,来到石碾旁聚集,开始“比月”。何为“比月“?无非就是比一比谁家的面白月大,那是生活阔绰精致的代表;谁家的月做得更漂亮,那是长辈手艺精湛的象征;谁家的孩子有月儿更是在家地位优越的证明。因为那是物资匮乏的年代,加上家里孩子多,不可能人手一个月儿,只有家境优越的或者备受宠爱的孩子,尤其小小子们才能拥有的奢侈品。当然参加比月儿的可不仅仅是小闺女小小子们,围观的评委们可都是各家大人呢,尤其是老嫲嫲小媳妇们。  

天慢慢黑了,月亮也渐渐升高了,“比月”结束就是“卖月”环节了。在这时,那群小姑娘小小子们吵着嚷着,蹦着跳着,绕着石碾转圈,嘴上唱着“卖月喽,卖月喽,一斗麦子一个喽!”

“一斤麦子卖不卖?”大人起哄。

“不卖!”群口回应。

“哎呀!谁偷了我一个枣!小黑子,是不是你!”有人惊呼。

“啊啊,我就是想尝尝!” 窃者认账。

哈哈哈哈……

其实被偷的一定是做得最漂亮的,那是荣耀;偷吃的都是那些调皮的小小子们或者没有月儿的孩子们。那真是一个没有抱怨只有羡慕的让人意兴盎然的时刻!

玩罢,回家,物质贫乏年代,白面制作的月儿,还是一道不错的美食。能吃能玩,这是个好东西,不得不佩服先人们的智慧。

现在坊子还有人在做,越发精美,俨然是一件艺术品了。这么好的民俗,雅俗兼备,真不应该在我们手里让其式微,以致于失传了。


掬水赏月
拙笔绘人生,著文以自娱。